當前位置:首頁>知識>白暨豚:長江里的“大熊貓”
發布時間:2025-10-27閱讀(1)
|
白暨豚是一種古老的孑遺生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屬于鯨目、白暨豚科的水生生物,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具長吻,體長約2米,體重約250千克,雌性比雄性略大。它的腹部是白色的,所以叫白暨豚。它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鄱陽湖和洞庭湖等地方,以多種魚和其他物種為食。
白暨豚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動物,它已經存活于世2500萬年,可以通過化石追溯到530萬年前。它有著高度的智慧和社會性,常常成群結隊地活動。它也很友好和好奇,喜歡跟隨船只或者與人類互動,也會與同伴互相玩耍。它們有著復雜的社會結構和溝通方式,可以發出多種聲音來表達情感和信息。。 然而,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白暨豚的數量越來越少,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水利工程、船舶交通、漁業誤捕、污染等因素都都導致了白暨豚的棲息地喪失或退化,食物減少或中毒,繁殖障礙等問題。(www.ws46.coM)
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生命,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88年起將白暨豚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01年設立了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鵝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開始實施了“長江流域稀有及瀕危水生動物救護計劃”;2020年起實行了長江十年禁漁令等等。 經過多年的努力和關注,白暨豚的數量有所回升,并多次被人們發現其身影。但它們仍處于極度危險之中,并沒有擺脫功能性滅絕(即雖然還存在個體但已無法維持種群)的噩運。我們需要更加重視和支持白暨豚保護工作,讓這些美麗而神秘的“女神”能夠在長江永久安居。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