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民俗>為什么劉備要發動夷陵之戰?
發布時間:2025-10-26閱讀(3)
|
說到劉備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個人也還是真的很聰明,非常有政治眼光的,但是劉備其實發動的夷陵之戰是非常的讓人覺得不合適的,那么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其實這背后的原因也不僅僅是一個,所以到底是什么原因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揭秘看看吧! ![]() 后人多認為劉備伐吳不當,甚至連杜甫也寫下了“遺恨失吞吳”這樣的句子來評價諸葛亮戰略部署的失誤。而對于劉備不應當伐吳的理由,《云別傳》中引用了趙云的一句話,可謂經典: ![]() “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兇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愿陛下察之。” ![]() 趙云反對伐吳,原因有二。一是國賊是曹操、曹丕父子。劉備以漢室正統的守護者自居,而曹氏父子篡漢,劉備不去討伐;卻因為關羽之死而伐吳,這是公私不分。二是當下曹丕剛剛篡位,是伐魏的好時機,此時出兵,關東義士必然大有響應者;如果派兵伐吳,很難速勝,那這個伐魏的好時機就不可復得了。 ![]() 后一條理由沒有問題,但前一條理由卻未必。劉備伐吳,為關羽報仇自然是原因之一,但劉備是一個政治家,他應當有這樣的政治手腕將伐吳解釋成復興漢室的一部分。以公來論,孫權前有對曹操勸進之舉,后有向曹丕稱藩之舉,如果曹氏父子是國賊,那孫權便也是國賊,劉備伐吳,有政治上的優勢。以私來論,關羽雖然剛愎自用、欺凌孫權,但破壞孫劉聯盟、偷襲荊州的,畢竟是孫權不是劉備,劉備伐吳,也有道義上的優勢。 ![]() 更為重要的是,劉備稱帝前后所面臨的政局,其實不穩定。他北伐漢中,得其地而不得其民;關羽又失了荊州。內部益州的舊部,不認可他稱帝之舉的不在少數,劉備太需要一場勝利了。伐魏,力量不足;伐吳,自謂可勝,而且劉備經營荊州近二十年,荊州民望在他身上,其影響力不容小視。 ![]() 綜上所述,劉備伐吳占著政治、道義、民望上的優勢,又有求勝的“剛需”,這場仗自然是要打,而且必須要勝。劉備敗后,感嘆“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從中也可以看出,他真的是沒把東吳放在眼里的。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