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6閱讀(3)
|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距離單位一般是公里。 太陽系范圍內,科學家一般用日地距離作為度量標準,即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約等于1.496億公里,足以應對我們在太陽系內的距離尺度。
但擴展到整個宇宙時,天文單位也不足以度量宇宙,于是我們將基本標準擴展到光年,一光年對于目前的人類來講,還是一個難以跨越的距離,但對宇宙中的某些結構來說,光年似乎也變得有些渺小。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曾刊登過一則新聞科學家近日發現了一個跨度達33億光年的新月形星系聚合體。 3萬3千個銀河系,橫跨整個可觀測宇宙半徑的十五分之一,目前它已經成為了人類迄今為止在宇宙中發現的最大結構之一,同時它也在挑戰著天文學家對宇宙的基本認知。
巨弧由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的宇宙學博士研究生亞歷克西婭.洛佩斯偶然發現,她本來是想利用12萬顆類星體的光芒整合夜空天象圖,結果注意到了這個奇特的結構。 類星體是一種類似于恒星的天體,它們發出的電波和恒星十分相像。但它們的亮度往往非常高,有的甚至能達到萬億倍太陽亮度。并且所有類星體也都距離人類非常遙遠,一般都在百億光年之外。
而我們之所以還能看到它,得益于類星體發出的強大能量,這些能量以光、無線電波或x射線的形式釋放。當它們穿過星際空間時,就會被不同的元素吸收,留下蛛絲馬跡,使得我們能夠觀測到。
通過分析原子吸收的類星體光譜特征,一個巨大的宇宙結構開始在天象圖顯現。起初洛佩斯還不確定這個結構究竟是什么,在進行了兩次不同的統計測試后,那也可能是壓縮后的星系團氣體纖維。這些在當時也只是猜想,需要找到更多的巨弧才能證實。
在此之前,天文學家多數不相信宇宙巨弧的存在,因為它實在太大了,甚至難以想象。一方面人類很難想象自己從未見過的東西。另一方面,宇宙巨弧的存在會引發現有宇宙學理論的許多問題。 在建立宇宙模型時,科學家觀測了10億光年范圍內的宇宙,認為物質就是均勻分布的。巨弧則打破了這一理論,這不得不讓人猜想,宇宙或許有著其他的特別運作機制?
在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以及其他小行星受到太陽的引力束縛,因此會在太陽周圍有序的運轉。擴展到銀河系,引力理論并不適用于宇宙的所有區域,因此出現了物質分布不均勻的情況。這些問題都還需要繼續探索,宇宙的真實面貌離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