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6閱讀(2)
|
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擁有生命的星球,它充滿活力且生機勃勃。
而它之所以能有現在繁榮的面貌,除過太陽照耀的外部因素外,還在于地球自身也有一顆火熱的心,然而宇宙間萬物的規律逃不過誕生-成長-衰老-死亡,地球作為其中一顆普通的行星,自然也會有走向滅亡的一天。
人類生產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使得地球表面溫度越來越高,帶來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危害。不過人類帶來的影響最多只能起到加速作用,根本問題在于地球本身就在逐漸衰亡。
《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上刊登的一項研究成果指出,將聚集起來的物質加工成了熔融的狀態。因此地球誕生之初并沒有固態的地表,而是分布著一望無際的巖漿海洋。
隨后密度較大的物質開始逐漸下沉,直至抵達地球的核心,地核就在此時有了雛形。在這個過程中,物質的摩擦又產生了許多熱量,但地幔的傳熱性較差,因此大部分熱量都被留在了地核中。除了原始的熱量外,地核中還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它們會隨著時間自然衰變,并持續釋放熱量。
兩種能量的結合保證了地球內部的高溫,不過很明顯,它們都有結束的一天。原始熱量會慢慢散失,放射性物質也會消耗殆盡。而它們已經持續了46億年,似乎快要走到了盡頭。
上面我們提到過,由于地幔的傳熱性較差,因此地核的熱量流失速度較慢。但美國和瑞士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地核與地幔交界處,有一層名為布里奇曼的巖石,它能把能把地核的熱量傳至地表,但速率還不得而知。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叫橋錳礦的物質,它是一種導熱性極好的中介,其傳導率達到了研究人員預測的1.5倍。
這就使得地核的熱量不再容易保存,而是會傳向地幔后向地表擴散,這種散熱的行為會使得地核加速冷卻。冷卻加速后,刮走火星的大氣層,使火星地表難以留存液態水,土壤也一片貧瘠。因此整體看起來,火星就像寸草不生的戈壁灘。 要是地球的內能消耗殆盡,很可能也會落得火星這樣的下場。并且地球的質量比火星大,能量消耗自然也會快一點,很難不讓人覺得地球可能無法活到行星的平均年齡。
雖然地核冷卻也有一定的穩定性,比如不再有板塊運動和火山爆發以及地震,但這一點好處和弊端比起來,我們甚至可以完全拋棄這樣的穩定性。因為沒有了大氣層的保護后,人類將無法直接暴露在室外陽光下,全球的電力設施也會遭受太陽風的毀滅性打擊,回到原始社會。
要想讓關機的地球重新開機,也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畢竟火星承受了多次的隕石撞擊后,也沒有使自身重啟。 因此考慮星際移民,或許才是人類的最終歸宿。 |
上一篇:姜維北伐為什么打不贏鄧艾?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