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附子中毒機理及中毒表現容易導致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發布時間:2025-10-25閱讀(4)
上一回我們說了附子的傳統功效與應用,以及現代藥理作用有讀者問,可不可以用附子泡茶喝?,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附子中毒機理及中毒表現?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附子中毒機理及中毒表現
上一回我們說了附子的傳統功效與應用,以及現代藥理作用。有讀者問,可不可以用附子泡茶喝?
附子我們不建議泡茶喝,因為附子的毒性比較大。自行泡茶、煎煮不當,容易產生中毒。
舉個我身邊的例子。幾年前有一天,我的一位中醫專業畢業的同事自己煎附子吃,把自己吃中毒了,當我趕到的時候,她正在急診室輸液,她雖然清醒著,但是人很虛弱,她的心電圖全是亂的,像小孩子畫畫一樣,毫無規律。
這就是附子中毒導致的心律失常。幸好她自己是中醫專業,知道了自己是中毒,馬上來醫院急診科了,否則后果可能更嚴重。根據她的描述,因為自詡是中醫專業,擅自給自己把附子加量了,而且煎煮時間不夠,造成了中毒。
具有法律效力的《中國藥典》規定,附子屬于需要炮制、先煎、久煎的藥物。因為附子的毒性會隨著炮制、久煎而降低。
附子
也可以通過給附子配伍降低毒性。比如《傷寒論》四逆湯,用附子配伍干姜、甘草。干姜和甘草,有降低附子毒性的作用,謂之“相殺”。
一、附子使用注意事項1、附子宜先煎、久煎
附子有毒性,宜先煎30-60分鐘。附子的毒性隨水煎的時間延長而降低。
附子藥典用量最大為15克,超過這個劑量使用,需要醫生雙簽字。
臨床用于危重癥或水腫時,常超過這個用量,用量較大,否則治療效果很弱。為避免毒性,常先煎2-3小時左右,可有效降低毒性。
不提倡缺乏臨床用藥經驗的情況下盲目大劑量使用附子,或盲目加大劑量,盲目減少煎煮時間,增加用藥風險。
一般來說,用于回陽救逆宜炮制用,且需要久煎。但用于止痛,則久煎治療作用也會降低,因此要在毒性較低的情況下,適當減少先煎的時間,把握一個原則:煎到沒有麻味為止。
但我們也不必因為附子有大毒就過度害怕,一是煎煮可以有效降低毒性,另一方面,附子的大毒也是它的大熱之偏性所在,正是因為偏性很大,所以才能回陽救逆,用它的大熱之偏性,祛人體的陰寒之氣。
2、附子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
十八反中,附子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與這些藥同用會使毒性增加。一般情況下,普通的醫生不會開具具有十八反的藥物。
如果有醫生開十八反的藥物,藥師會請醫生雙簽字,讓醫生表明自己是確切有把握的,才會調劑。
但不論古代還是現代,都有一些醫者仍然用半夏配伍附子,治療疾病并且取效的。
如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治虛寒腹痛的附子粳米湯,由附子、半夏、粳米、甘草等構成,用于虛寒腹痛。
亦有用附子配瓜蔞,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者,且未見不良反應。[《中藥十八反研究》.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1]
但這不代表十八反就是完全錯誤的,有研究者在藥理動物實驗中,還是做出了生附子、生半夏配伍后,對動物的毒性明顯增加的結果。
3、入丸散劑量宜小
附子制成丸劑、散劑時,用量宜小,不可使用與湯劑相同劑量的附子用于丸劑,散劑。
4、附子中毒癥狀及解毒方法
附子如果炮制不當,或者煎煮時間不夠,中毒癥狀可見惡心、嘔吐、腹瀉、頭昏眼花,全身發麻,脈搏減緩,心律失常,血壓下降,肌肉麻痹等,嚴重者可致死亡。因此必須嚴格炮制,按照規定用法用量,并按照規定時間煎煮。
如果發生附子中毒,要第一時間送醫院急救。
中藥中甘草、干姜、綠豆,可降低附子毒性。
心律失常
5、熱證、陰虛陽亢忌用附子
附子辛熱燥烈,容易傷陰助火,所以熱證、陰虛陽亢者忌用。但要留意真寒假熱的情況。
熱證、陰虛陽亢者,癥狀多見怕熱喜冷,手腳心熱,煩躁,口干渴,咽干咽痛,小便黃赤,大便干燥,脈搏動強力,舌紅,面紅等。
熱證常見面紅、煩躁、怕熱等
6、孕婦忌用
雖然歷代醫書中不乏有妊娠使用附子的先例,但附子畢竟有大毒,孕婦忌用。
慢性毒性試驗研究表明,附子所含乙酰烏頭堿有胚胎毒性[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1987,(2):23],提示孕婦以不用為宜,應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予以禁用。
7、用附子忌酒
附子本有毒性,加上酒性,藥力更猛,心臟馬上就受不了。
本身服用中藥期間,除非特殊醫囑,忌喝酒。服用附子則更忌酒。
8、白附子不是附子
白附片和白附子是兩種中藥,二者沒有關系,切勿混淆。
白附片是附子的一種炮制品,見“附子的幾種炮制方法”,附子是毛茛科烏頭的子根。
白附子也是有毒的中藥,是天南星科獨角蓮的塊莖。可以燥濕化痰,祛風止痙。
5、淡附片:取鹽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盡,與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開后口嘗無麻舌感時,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曬干可得。
6、炮附片:取鹽附子洗凈,清水浸泡一夜,除去皮、臍,切片,再加水泡至口嘗稍有麻竦感為度,取出,用姜湯浸1~3天,然后蒸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鍋內用武火急炒至煙起,微鼓裂為度。
其實歷代附子有多種炮制方法,不僅有這幾種,有的還頗具有爭議。但自1958年衛生部簡化了商品規格,只保留了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三種。中國藥典也只收錄了以上這幾種。
參考資料
《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國藥典》《中華臨床中藥學》《思考中藥》《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
相關閱讀
附子,溫一身陽氣,現代常用于急性心梗、心絞痛暴發情勢危急者
為什么不建議在醫院代煎中藥?藥師手把手教你傳統手工煎藥
聲明: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文中涉及處方、用法僅供學習、參考,不作其它用途,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如需就診,請到正規醫院專業醫生處辨證論治。有問題可留言。如您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后點擊關注,“每天學一味中藥”系列文章每日更新一種中藥,后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66217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