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4)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孔乙己第二課時課堂實錄及分析?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乙己第二課時課堂實錄及分析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
2、分析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病態社會的冷酷
教學重點: 抓“半”字,感悟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分析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病態社會的冷酷
課間播放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學生沉浸到音樂聲中。
(點評:創設情境,播放音樂對渲染情境是一種重要手段,而對音樂的選擇也很重要,如泣如訴的音樂為課文的學習創設了特定的氛圍,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把握,并從中去體會、想象。)
一、導入:
師:作為中華民族20世紀的文化偉人,作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魯迅,以文藝實現他改變“愚弱的國民”精神的抱負。(投影出示:以文藝實現他改變“愚弱的國民”精神的抱負)在他一生所創作的三十多篇小說中,他最喜歡《孔乙己》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孔乙己,去體味小說復雜的情感內蘊。(教師板書課題:孔乙己)
二、初讀:
師:首先,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標出文中的生字新詞,并且想一想,讀了課文后,你認為孔乙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學生按要求讀課文,標出生字新詞,思考問題。6分鐘后交流)
師:誰來認讀一下這些生字新詞。(投影出示生字新詞:闊綽 羼水 嘮 叨 打折了腿 蘸 門檻 硯)
(先指名認讀,后出示拼音,再注意字形,最后齊讀兩遍)
(點評:王乃森教授曾說過,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很多的語文教師卻忽略了字詞教學。而教者卻不遺余力地花時間教學生讀詞認字,顯示了教者對語文教學的正確定位。)
師:同學們讀了課文后,你覺得孔乙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我認為孔乙己是一個善良的人。
師:為什么?
生:因為他分茴香豆給孩子們吃。
師:老師相信你也是一個善良的人,還有嗎?請同學們能結合課文的內容來回答。
生:我認為孔乙己是一個守信的人,因為他能按時還上酒錢。
生:我認為孔乙己是一個很可憐的人,最終他死了,可他的名字還在酒店里的粉板上。
生:我認為孔乙己是一個許多不良品質的人。
師:是嗎?他有哪些不良品質?
生:他好喝懶做,還偷東西。
生:他還是一個死要面子的人。明明偷了東西,還說:“竊書,不算偷。”
師:還有其它方面嗎?
生:明明沒有錢,還要去喝酒。(學生大笑)
生:明明是一個沒有地位的人,可還要裝作斯文人。
師:你是從課文的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生:課文第四小節有這樣一句話:“他唯一一個站著喝酒卻穿長衫的人”。
師:你分析得非常深刻。
生:我認為,孔乙己還是一個非常迂腐的人,一天到晚說一些“知乎者也”的話。
師:他為什么要說這些“知乎者也”的話呢?
生:他要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師:與眾不同,有哪些不同?
生:他認為自己是一個讀書人,是一個有身份的人,不能和那些短衣幫一樣。
師:而實際呢?
生:他也是與短衣幫處于同等地位的人。
師:讀了一遍課文,居然有這樣的理解,真不簡單。
(點評:在初讀這一教學環節中,認知結構的差異,決定了學生對文本的解讀的差異。教師在此僅僅穿針引線,由此及彼,在歸納總結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深入文本,幫助學生系統地歸納課文內容。)
三、探討:
師:讀了課文后,同學們對孔乙己的評價褒貶不一。不過,老師讀了課文后,發現孔乙己的一生,始終沒有跳出一個“半”,同學們能不能從文中找出與孔乙己有關含有“半”字的語句或暗含“半”字的內容。
(學生按要求讀課文,并進行勾畫,先獨立思考,4分鐘后師生交流,)
師: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同學們都找到了哪些語句或內容?誰來說一說?
生:孔乙己說話時,總一些“知乎者也”的話,讓人“半懂不懂”
師:你找得很準確,這說明了他說話時“半懂不懂”。課文中還寫了他哪些“半懂不懂“的話?
生:當別人取笑他偷書時,他卻說:“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什么“君子固窮”,什么“者乎”之類的話。
師:你能摹仿“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嗎?[來源:學|科|網]
(學生摹仿)
(點評:“文貴內悟”,摹仿人物說話,使得學生進一步走進人物的內心深處,為正確把握人物奠定了基礎。)
生:當孩子再向他要茴香豆時,他卻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師:同學們找得非常準確,老師想要追問一下的是:他為什么總是說一些半懂不懂的話?
生:他要顯示自己是一個讀書人。
師:僅僅就是證明自己是一個讀書人嗎?有沒有不同的觀點?
生:因為他學的就是一些《四書》《五經》,那些內容都是一些文言文,他讀得很認真,所以就與上面一樣了。
師:不錯,受了課本的影響,還有呢?
生:我認為他思想上認為就是一個讀書人,是一個上層社會的人物,他要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師:也就是說思想上也受了課本的影響,能不能換一個說法?思想上深深地受著什么影響?
生:受著科舉制度的影響。
師:很好,你看得真深,看到了當時的封建科舉制度。也就是說,孔乙己之所以說這些“半懂不懂”的話與科舉對他的影響有關。同學們還找到了哪些內容?
生:他的姓名也來源于“上大人孔乙己也”這句半懂不懂的話中。
師:對,孔乙己的姓名也來自于半懂不懂的話,也與“半”字有關。
生:他做什么事都只做了一半。
師:為什么這樣說呢?
生:替人家抄書時,結果人和筆墨紙硯一齊失蹤。
師:不錯,能用一個成語來說明嗎?
生:做事時“半途而廢”
師:孔乙己的字寫得非常好,這得益于他的勤奮,如果像現在,他做一個書法老師,絕對沒有問題,可是他為什么不好好地把書鈔下去呢?可能有哪些原因?
生:他好喝懶做,好逸惡勞。
生:他怕吃苦,想不勞而獲,我認為這是他的品質不好。
師:對的,孔乙己的好逸惡勞的個性決定了他做事“半途而廢”,可是他讀書時卻還矢志不渝啊!再想一想,在他的思想深處跳動的是什么?
生:孔乙己一生就想做官,他一直想通過科舉實現他的夢,正是因為如此,我認為他信奉的是“萬般皆辛苦,唯有讀書高”,所以他不愿意勞作,就出現了連“人和筆墨紙硯一齊失蹤”的事。
師:也就是說,做事“半途而廢”不僅僅與他的個性有關,也和科舉對他的影響有關。看來封建的科舉對孔乙己的影響不小啊!
師:同學們還找到了哪些語句和內容?
生:孔乙己喝酒只喝一半。
師:不錯,文中是有這樣的語句,你給我們讀一讀。
(生讀“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
師:同學們能根據剛才的語句,還找到了有關“半”字的語句嗎?
生:我找到了,孔乙己讀了半輩子的書,可結果連半個秀才也沒撈著!
師:苦讀半輩子,卻連半個秀才也沒撈著。也就是到最后,他什么也沒有,一事無成。老師就納悶了,他為什么不改行呢?非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呢?
生:因為他一心就想做官,就想通過做官來發財。
生:因為在他的思想深處,就認定了一個方向,就是通過讀書來謀取功名。
師:同學們又觸到他的靈魂了,我們現在也非常明顯了,他的靈魂、他的思想都和和封建的科舉制度有關(教師板書:封建科舉制度)
師:還有嗎?
生:孔乙己被丁舉人抓住,打了大半夜,結果被打折了腿。原來是一個正常人,現在卻成了一個廢人。也與“半”有關。
師:很好,此時的孔乙己已經離死不遠了。
生:最后,孔乙己雖然死了,可是他的姓名仍然記在酒店的粉板上。
師:這和“半”字有關嗎?
生:我們中國人有句古話就是“入土為安”,可是,孔乙己死了,卻被人牽掛,所以,他并沒有完全死了,只死了一半。
師:你分析得非常深入,可是老師要反問一句,孔乙己死了,是真的被人牽掛嗎?能不能用這個詞?
(點評:學生對問題的不同見解,作為教師應當予以尊重,但教師一定要給出自己的理解,給學生以正確的導向。)
生:我認為不能用這個詞,他只是因為還欠十九個錢,才被人記著的。
師:也就是說孔乙己全部的身價還抵不過那十九個錢,多么悲慘的一個社會現象啊!孔乙己的肉體已經離開了這個世間,可他的靈魂卻仍然留在人間,任人嘲笑:“他還欠十九個錢!”
師:他的死也與“半”有關,看來他真是一個可憐人。
生:在酒店中,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站著喝酒卻穿著長衫的人。站著喝酒說明他的地位和短衣幫一樣,同樣處于社會的最下層,而長衫卻是身份的象征,孔乙己也穿著,所以我認為孔乙己的身份也是各有一半。
師:那么造成這種身份各有一半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他個人的原因。
師:能具體地分析一下嗎?
生:是他的思想在作怪。雖然很窮,可是他死要面子,硬穿著他那件又破又舊的長衫,硬著裝著上層人物。
師:也就是說,他有一種怎樣的想法?
生:瞧不起勞動人民,羨慕上層社會。
師:是啊!造成他身份各一半的根本原因又和他的思想有關,而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思想又和當時的封建科舉制度有關。換一句話,造成他“半”字人生的根本原因不僅僅與他個人的低劣品性有關,也和封建科舉的毒害有關。(教師板書:劣根性,在“封建科舉制度”后寫上:毒害”)
(點評:從學生中發現問題,再把問題還給學生,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因為,課堂是學生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師:這也是魯迅先生寫作目的所在,揭示封建科舉對讀書人的毒害,批判國民的劣根性。從孔乙己的“半”字人生中,我們看到了他的可憐,也看到了他的可憎,魯迅先生用了八個字表達了對他的看法。(投影出示:哀其不幸,怒其不憎),那么,文中人對孔乙己持什么態度呢?
生:好像他們一點點都不同情孔乙己。
生:文中的笑聲出現非常多,孔乙己在笑聲出現,最后也在笑聲死亡。
師:那么,文中的笑聲是一種什么樣的笑聲?
生:是一種嘲笑!
生:是一種幸災樂禍的笑聲!
生:是一種事不關己的笑聲!
師:那么文中的他們究竟是怎樣嘲笑孔乙己呢?能找出具體的語句嗎?(教師板書:笑)
生: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
師:假如你就是那位喝酒人,你會用怎樣的語氣來嘲笑孔乙己?
生:在“當真”這個詞要注意,同時,語氣要上揚!
師:你來試一試!
(學生模仿)
師:還有其它句子嗎?
生:我從這句話中看到了嘲笑:“孔乙己,你的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
師:這就是孔乙己出場時的嘲笑。你來模仿一下!
(學生模仿。)
師:孔乙己就是這樣給別人快樂的人,同樣是下層等級的人,一群苦人兒在嘲笑另一個苦人兒。同學們想一想,文中僅僅孔乙己是具有劣根性嗎?
生:我認為那些嘲笑孔乙己的人也具有劣根性……
師:為什么?
生:因為“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可是他們卻不是這樣,本來他們應該是互相幫助的,可是他們沒有認識到。把自己的所謂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他們不清楚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師:也就是他們面對自己的命運顯得非常的麻木,麻木不仁,是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狀態下中國農民的最大悲劇,也正是這種群體的劣根性,使得人與人之間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墻,形成了一個冰封的世界,冷漠,無情。(教師在“劣根性”前寫上:國民 教師在“笑”后寫上:冷漠、冷酷)
(點評:一篇課文,尤其是一篇長文,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到面面俱到。而作為我們教者只要抓住一個恰當的切入點,圍繞一兩個主打問題,就能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就好比歌手的一張專輯里的主打歌一樣,使人耳目一新。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抓住“半”字,設置問題,既抓住孔乙己的人生特點,也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習的主動性達到了空前高漲,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為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奠定了基礎。教師恰當的提問與過渡,學生精彩紛呈的充滿個性化的回答,充分體現了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感悟:
師:孔乙己就是在笑聲中走完了自己的“半”字人生,讓我們再聚焦孔乙己最后一次來喝酒的場景。(播放《孔乙己》電影片段)
(點評:由對文本內容的理性感悟,再到電影畫面的的直觀感受,電影這一集形象與藝術為一體的信息文化,以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直觀的畫面,恰當的音樂背景,深深地打動著學生的心,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無窮遐想和思索。)
(學生欣賞《孔乙己》電影片段,大約2分鐘)
師:看完這個片段后,同學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最想說的話是什么?
生:就是那個笑字,當孔乙己用手爬走的時候,那個酒店的老板還在笑,我看了真的很氣憤!
師:你真的很有同情心。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另一目的就是揭示當時社會的涼薄與病態。(投影出示:社會的涼薄與病態)
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乙己的那雙眼睛,遙望著蒼天,渾濁的老眼好像看到了什么!
師:你說他看到了什么呢?
生:影片中出現了一個烏云籠罩的月亮,他看月亮,說明他也非常欣賞光明與溫暖。
師:可是他卻最終沒有看到光明與溫暖,在笑聲中走向了死亡。
生:我認為他已有了必死之心。
(點評:讓學生說出自己對影片的不同理解,說出自己的心里話,這樣安排發展了學生個性化思維,而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正以它的生動性、差異性、競爭性豐富著課堂,活躍著思維。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創新的火花時而閃現,它在個體心智發展中顯示了巨大的作用。同時,又把握住“民主、科學、個性”的閱讀教學的靈魂。)
師:心已死,悲哀莫大于心死。在這個病態和冷漠的世界中,孔乙己走完了自己的“半”字人生。
(下課鈴響起)
師:今天我們感知了孔乙己這個舊社會的讓人可憐又可憎的人物,跳出課文,讓我們審視自己,今天制度的優越,環境的和平,親人的無私幫助,再加上我們自身的努力,我相信我們一定會走好屬于我們的完美人生。(教師板書:完美人生)
師:一堂課很難包容一切,希望同學們進一步研讀課文,下課!
板書:
孔乙己
魯迅
“半”字人生 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
國民的劣根性
笑----------------------冷漠、冷酷
總評:《孔乙己》是魯迅先生最喜歡的一篇小說,也是一篇老課文,一直作為經典文章被選入初中課本。由于小說篇幅過長,內容較多,同時,作品所反映的主題離現在學生的生活現實很遠,因此,選取教學的切入口,顯得尤為重要。
而本課的教者無疑是教學新理念的積極實踐者。而且,他基于對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準確把握,深知要使學生真正感悟,教師在其中的引導作用不可忽缺。縱觀整個課堂教學,問題的呈現,教學環節的設置與過渡,一環接著一環,由表及里,從淺到深,緊扣文本內容,體現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一開始,教者就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自由談人物形象的認識,不僅初步點燃了學生的思維之火,也指明了學生思維的方向。并且教者注意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教者的匠心獨運之處在于,他精心設置一個主打問題——要求學生認識孔乙己的“半字人生”,既引導學生深入地挖掘文本內容,又為把握人物的“魂”和作者寫作的“魂”奠定了基礎。此外,在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中,教者還不斷地在“扇風”,即巧妙地運用“對話式教學”,使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在興奮狀態。在當代心理學家看來,師生、生生之間圍繞著開放性的“問題”展開對話、辯詰,具有培養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的功效。
應該說,教者的課堂教學藝術也是可圈可點。音樂的播放、字詞教學的呈現、對學生課文文本解讀的檢查、學生課文的朗讀與人物的摹仿,影片的精心選擇與播放、引導學生討論等等,所有這一切,經過教者的組織和“導演”,給人以一種妙手天成的感覺。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6611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