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統編版八下古詩詞賞析(統編版八下古詩詞賞析)
發(fā)布時間:2024-01-22閱讀(10)
(統編版) 八下古詩詞賞析(含課外古詩詞),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統編版八下古詩詞賞析?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統編版八下古詩詞賞析
(統編版) 八下古詩詞賞析(含課外古詩詞)
一、閱讀《詩經·蒹葭》,完成(1)—(3)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1這首詩共三章,每章開頭都寫蒹葭茂盛,霜露茫茫,這是《詩經》中常見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①托物起興(比興手法)。②描寫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氣氛,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設置背景。
2為了見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動?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①他不顧霜露濃重,路途險阻、漫長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尋找意中人。②不怕艱難險阻,勇于追求愛情,感情執(zhí)著專一。
3意中人的蹤跡飄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請簡要分析。
答:營造了飄渺朦朧的意境,這種意境與蒼蒼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諧調,把主人公迷茫而傷感的情思襯托得生動感人。
4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通過描寫寫主人公對淑女瘋狂地相思與追求表現了古代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種追求和向往。
二、《詩經·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1.《關雌》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
《關雎》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表達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悅之情。
2、《關雎》大量運用了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充分表達了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請從詩中找出一處,反復朗讀,并體會其作用。
《關雎》中關關(疊字)形容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向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tài),輾轉(疊韻)刻畫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狀。作用:可以充分表達詩人思想感情(1分);
(2)增加詩歌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1分)。
3.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請舉例分析其表達效果。(3分)
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1分)。如本詩開頭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來起興,引出窈窕淑女,君
1
子好逑,使人由成雙成對的雎鳩鳥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鳩鳥的和鳴聯想到君子對淑女的思念(2分)。(答出比興興寄重章疊句并舉例分析其表達效果亦可)
4.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結合本詩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3分)
《關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這個過程顯得美好、喜悅而又不低俗,所謂樂而不淫(1分);寫求之不得的焦慮、苦悶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熱鬧情景,所謂哀而不傷(1分)。
三、《式微》
式微
式微①,式微!胡不歸?
微君②之故,胡為乎中露③!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④,胡為乎泥中![1]
本詩描寫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親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詩抓住天色將晚這一瞬間的感觸,一連串的疑問、質問,表達了對親人泥水霜露中的關切,和對“君”的行為的怨怒
四、《子衿》
子衿(鄭風)
青青子衿⑴,悠悠我心⑵。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⑶?
青青子佩⑷,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⑸,在城闕兮⑹。一日不見,如三月兮。[1]
1.這首詩采用了怎樣的敘述手法?從結構上看,具有怎樣的特點?
全詩采用倒敘手法。從結構上看,詩歌的前兩章具有重章復沓的特點。
2.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義?
這首詩寫一個女子在城樓上等候她的戀人。可望穿秋水,不見人影。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最后一句的含義是: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么漫長。
3.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希望與意中人來往相見的感情,表達了深沉的思念。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賞析首聯中的“輔”字和“望”字。
一個輔字是輔佐、護衛(wèi)的意思,形象生動的寫出了三秦大地護衛(wèi)著長安的景象,氣勢宏偉,使詩歌開篇意境開闊;望”字跨越時空,將相隔千里的兩地連在一起,表達了對友人的惜別之情,同時也為下文面對離別時的樂觀積極態(tài)度作鋪墊。
2.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中詩人是怎樣勸慰友人的?
答:(詩人勸慰友人:我和你都是遠離故土、宦游他鄉(xiāng)的人,離別乃常事,何必悲傷呢?)抒發(fā)送別之情,用兩人處境相同,感情一致來寬慰朋友,借以減輕友人的悲涼和孤獨之感。惜別中顯出詩人闊達的胸襟。
3.試分析“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的原因。
答:①運用夸張、對偶的修辭手法,②抒發(fā)了自己對友人的真摯感情和惜別之情,表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③道出了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界限的哲理。④別具一格:一改送別詩離愁別恨、傷感低沉的傳統情調,寫得昂揚樂觀、積極向上,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為千古名句。
4.怎樣理解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答:“歧路”照應送別,(以豪邁之語相送,以勸慰之語送別),慰勉友人不要為離別淚濕衣巾,而要心胸豁達,坦然面對。流露了作者真摯的友情和曠達的胸懷,使全詩氣氛由悲涼變?yōu)楹婪拧?/p>
5.本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遠行的留戀之情,同時也勉勵朋友樂觀進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體現了作者寬闊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
六、《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1、對詩句解說不當的一項是( B )
A 涵虛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寫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濟句中的濟即渡,這句是說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閑居,圣明指當時的太平盛世。
D 最后兩句中借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古語。
2、對此詩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C )
A 前四句寫景,扣望洞庭湖之題,后四句抒情,表贈張丞相之意。
B 二聯是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氣蒸顯浩闊,下句以波撼顯氣勢。
C 三、四聯以欲渡無舟、欲釣不能抒發(fā)了有心出世卻無人賞識的憂憤不平。
D 這首詩意在表達希望能得到張九齡引薦,但在語言運用上卻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漲,圓圓滿滿,與岸齊平;遠遠望去,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渾然一體。景象極其壯闊。
4、品味頷聯中“蒸”和“撼”字。
蒸字意思是蒸騰,給人以蒸蒸日上的動態(tài)感;撼字猶如萬鈞雷霆,炸得岳陽城天搖地動,這這兩句錘煉詞語,以靜襯動,描寫了洞庭湖雄渾壯闊和氣勢博大的特點
5.賞析尾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意思是說,看著人家垂釣,自己只能白白地產生羨魚之情了。運用典故,這里隱喻自己想做官而沒有途徑,言外之意是希望張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6、這首詩主要的藝術特色是什么?請具體分析。(3分)
這首詩主要的藝術特色是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前半首寫洞庭湖,既是為了扣題,寫洞庭湖的壯麗,也是為了起興,為表現求薦出仕的主題做鋪墊。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薦,喻出仕的途徑;以垂釣者隱指官吏;以羨魚喻對仕途的向往;又有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弦外之音,隱含求仕之意。
7.本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詩人借洞庭湖有感,婉轉地向張九齡表明了自己的心愿.襯托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暗喻詩人正當年富力強,愿為國家效力,做一番事業(yè).
七、《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一.理解選擇:
1. 下列是對本詩的分析,最恰當的一項是:( C )
A.這是一首寫景抒懷的五言律詩,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追求寧靜的思想情懷。
B.這是一首敘事、寫景、抒懷的五言律詩,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追求清幽勝境的心情。
C.這是一首寫景的五言律詩,表現了作者置身寂靜、清幽、空靈的勝景中,心靈受到感染與陶冶的一種心境。
D.這是一首敘事與寫景相結合的五言律詩,表達了作者的一種人生感悟。
2.對下列詩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
A.本詩大約作于詩人做縣尉時。詩歌描寫了清晨寺后禪院的清幽脫俗的景致,流露出詩人對仕途生活的向往。
B.詩題“題破山寺后禪院”,可知“后禪院”才是詩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兩句后提過破山寺后,立刻轉入對后禪院的描述。
C.“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句。“曲徑通幽處”引發(fā)人豐富的聯想與思緒,暗示的意義多于寫實的意義。“曲”、“幽”、“深”等字眼表現了禪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靜的環(huán)境。
D.“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兩句更多抒寫詩人的主觀感受。一個“悅”字表現了作者從中感受到的歡欣。一個“空”字表現了作者此時此刻心中塵世雜念全消的精神狀態(tài)。
3.下面對詩句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D )
A.起首兩句寫詩人在清晨入破山寺興福寺時,旭日初升,光照樹林。
B.三、四兩句描繪了禪院美妙的環(huán)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現力。
C.五、六兩句書寫詩人主觀感受,一個“悅”字表現作者從中感受到的歡悅,“潭影空人心”,
表現詩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獲得愉悅的內心感受。
D.這首詩題為“題破山寺后禪院”,可見“破山寺”是全詩重點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畫后,立即轉入對“破山寺”的描述。
4.對“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兩句點評不當的一項是:( D )
A.這兩句是本詩最大的亮點,是全詩的最高境界,有此兩句境界全出。
B.山光水色,曲徑花木使鳥兒怡然自得,使人們心中的雜念消除凈盡,靈魂得到凈化與升華。
C.互文互義、相得益彰。
D.“悅鳥性”與“空人心”形成對比,鳥性之悅為人心之空作了鋪墊。
5.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 A )(2分)
A.這首詩借題詠佛寺禪院,抒發(fā)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憤懣抑郁之情。
B.首聯點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時“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清寂的景色。
D.“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描寫了詩人在后禪院的所見所感,借寫鳥兒歡悅的情形和空靈的潭影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懷。
6. 賞析“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內容:山間風光宜人,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歌唱;潭水倒映著云影、樹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頓時擺脫一切煩惱。
煉字:“悅”寫出了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暢的情態(tài),“空”寫出詩人見到后禪院的優(yōu)美景色而內心寧靜平和的感受。
手法情感:這兩句對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景中的情趣,傳達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隱逸情緒。
7.“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是否前后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因為這是反襯,以聲襯靜,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以鐘磐音襯環(huán)境的清幽。
8.這首山水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懷?(主旨)
這首詩描繪了禪院幽靜脫俗的景象,抒發(fā)了詩人寄情山水的隱逸之情。
八、《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從內容上來看,這是一首送別詩。(1分)
2請將首聯所展現的畫面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遠遠望去,青翠的山巒靜靜地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好一幅動靜相生、寥廓秀麗的圖景!說明:意近即可。
3 請簡要分析尾聯中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
運用細節(jié)描寫,“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寫出了依依惜別之情。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側面寫出了離愁別緒。
4.歸納本文的主旨。
這是一首送別詩.通過對送別環(huán)境的描寫,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九、《卜算子⑴·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⑶。時見幽人獨往來⑷,縹緲孤鴻影⑸。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⑹。揀盡寒枝不肯棲⑺,寂寞沙洲冷⑻。
1、上片首兩句營造怎樣的氛圍?
上闋選擇殘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斷盡,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營造出蕭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景語即情語”,這一冷色調的描寫,其實是詞人內心孤獨寂寞的反映。
2.“獨往來”“縹緲”寫出了一種什么樣的情境?
生命的孤獨、漂泊無依、孤傲高潔
3、結合具體詞句說說下片寫出了幽人與孤鴻共同的處境、心理、志趣?
A.處境:飄零失所,孤獨凄冷,詞人寓居定慧禪院,孤鴻“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鴻無良木
之可棲,只好棲息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驚”、“恨”心懷幽恨,驚恐不已。烏臺詩案,九死一生,牽連眾多,如驚弓之鳥。此處孤鴻
純是作者寫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潔身自好,堅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5、前人認為“恨”字是全詞關鍵。詞中“恨”的內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為什么?
恨的內容:封建社會文字獄對人才的摧殘。無人理解的憂憤。
同意:上片描寫缺月、疏桐、漏斷、人靜、幽人、孤鴻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產生“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可以說,本詞以鴻寫人,整首詞用一個“恨”字統轄,意境深邃,主旨鮮明。
6、你認為本詞最大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這首詞運用了象征(比興)等藝術手法,以孤鴻為喻,感物詠志。把孤鴻失群與幽人失志聯系起來,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幽怨之情,這正是蘇軾貶居黃州時無所依托而又無可哀告的寂寞與傷感的心情以及處境的真實寫照。
7.有人評價這首詞“物我交融,含蘊深廣”,請結合“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簡要賞析。
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
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8主旨歸納
這首詞以孤鴻為喻,感物詠志,把孤鴻失群與幽人失志聯系起來,詩人借孤鴻把自己當時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貼切地表達出來。表現了自己遭到貶官后內心的孤苦和清高。
十、《卜算子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詠梅》一詞分上下兩闋,從內容上看,上闋寫梅花艱難、惡劣的處境,營造了寂寞、苦悶、凄清的環(huán)境。下闋寫梅花高潔堅貞的品質的品質。
2、這首詞雖在詠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頤的《愛蓮說》一樣,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請回答。
作者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以梅花高潔品質來喻示自己孤傲、堅貞自守,絕不與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
3.歸納本文的主旨.
這是陸游的詠懷之作。雖寫梅花的遭遇,卻也是作者自寫被排擠的政治遭遇。通過贊頌梅花花芳高潔、堅強不屈的品格喻示自己孤傲、堅貞自守,絕不與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
十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1.詩的第一節(jié)是怎樣描繪風雨肆虐情景的?詩人為什么要作這樣的描繪?.
(1)“風怒號”從聽覺上突出了秋風之狂,“卷”從視覺上形象地寫出了秋風之肆虐。“飛”“渡”“灑”“飄轉”等詞寫出了秋風對茅屋的破壞。這樣的描繪為后文寫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慘蓄勢。
2.杜甫一向關心人民疾苦,他的詩素有“詩史”之稱,但為什么這首詩中他卻一反常態(tài),只寫自己的個人遭遇?請談談你的理解。
作者通過個人遭遇的描寫,推己及人,仍然表現出了關心人民、關心社會的濟世情懷。
3試從含義及作用兩方面比較分析下面兩句詩中“風雨”的異同點。
(1)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2)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含義:都是指自然界的風雨,陸游筆下的“風雨”還象征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挫折、困難等。
作用:都起到了烘云托月或反襯的作用,但烘托的內容不同:陸游以“風吹雨打”的惡劣環(huán)境反襯梅花伯高潔、堅貞的品格;杜甫以“秋風破屋”、“屋漏偏逢連夜雨”烘托詩人推己及人、關心民眾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4賞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表達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廣夏”,都能安居樂業(yè)的思想感情,表達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懷、憂國憂民的情懷。
5.結合詩歌內容,談談你對“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詩人希望眼前能突現這樣的房屋,來溫暖天下寒士,他寧可獨受茅屋,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表達了詩人舍己為人,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
6.歸納本詩主旨
這首詩通過描寫個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現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的寬廣胸襟和濟世情懷。抒發(fā)了詩人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十二、《賣炭翁》
1.“曉駕炭車輾冰轍”中的“輾”有什么表達作用?
“輾”字既寫出了天氣寒冷,已經結了冰,炭車壓過留下車轍印,突出說明了賣炭翁的辛苦,又寫出了牛車的重量,從側面表現出賣炭翁的勤勞。
2.“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這兩句詩運用了動作描寫,有什么作用?
運用動作描寫,形象地描繪出“宮使”仗勢欺人,如狼似虎般的蠻橫掠奪的形象。
3、賞析“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詩人運用外貌描寫和襯托手法,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來寫“伐薪燒炭”的艱辛。
4、賞析“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運用了心理描寫,寫出來賣炭翁衣著單薄但又希望天氣寒冷能買個好價錢的矛盾心理,生動地表現了老人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這車炭上。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