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規范培訓心得(語文課讀講落地)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1)
6月中旬,四川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川師附小)舉行“不同文體背景下,致力于學生言語經歷的語文課堂研究”為主題的語文學科教學研討活動,匯報展示語文課程建設的階段性成果。本次語文專題研討活動分為課堂教學展示和專家點評兩個版塊,川師附小的龔科、雷敏、葉靖三位優秀老師分別執教低、中、高段學生,開展不同文體下讀講相結合的語文課堂。活動邀請到多位語文教育專家蒞臨現場指導,專家們對三位教師精妙的課堂教學設計和背后體現的文體意識給予了高度評價。
成都市小語學文會名譽會長廖惠渝老師;原四川省教科所資深教研員許雙全老師;成都市特級教師、錦江區進修校副校長陳瑾老師;金牛區語文教研員楊明老師;錦江區語文教研員馮芊老師;學校邱華校長,黃偉校長及錦江區多校教師共同參加了本次活動。


聚焦課堂——讓讀講落地
本次研討會首先展示三節語文現場課。第一節課是龔科老師執教的二年級童話故事《蜘蛛開店》。龔科老師語言親切,耐心引導,設計了讀詞、提問、講故事三個環節,讓孩子能夠準確流利的認讀、情感生動的朗讀、聲情并茂的講讀。課堂上孩子們高高舉起小手,“我試試”“我能行”“我想說”……爭相發言的聲音此起彼伏。孩子們在自主、愉悅的氛圍里快樂地讀講童話故事,整節課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感染著在場的每一位老師。


第二節課是由雷敏老師執教的四年級古體詩《十五從軍征》,雷敏老師緊扣理念,條理清晰、邏輯鮮明,設計出暢讀、譯讀、說讀、吟讀四個版塊。層層推進,由淺入深。學生聚焦場景、把握意象、捕捉細節,體會人物形象,給出的答案令人眼前一亮,講出的故事打動人心。

第三節課是由葉靖老師執教的五年級文言文《活見鬼》,葉靖老師抓住文體特點,以讀為主。由讀準字音到借助譯文讀,再到省略主語讀,讓學生感受情節發展,邊讀邊展示,從準確朗讀到生動表演,課堂教學效果得以體現。


專家點評——讓教學成長
廖惠渝老師高度贊譽川師附小文體研究的教學成果,他表示不同文體背景下語文教學研究很有意義,是課程改革的熱點。這一改革的重要研究途徑是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加強深化研究,文體研究要契合語文特點,回歸語文本體,凸顯兒童主體地位。三位老師的課堂展示了文體研究的學段意識,廖老師還強調不同文體教學中不僅要看到閱讀策略,還要看到策略背后的文體意識和人文主題。

許雙全老師在觀摩課堂后做出總結,教師三個課堂都抓住了文體語言特點,滲透了閱讀策略,體現了文體意識和特點。并提出教師要建立文體意識而不是局限于文體教學研究,文體包含更廣泛內涵。例如童話教學要抓住兒童性和故事性。同時不可忽略低段重視的語言朗讀體驗。進行古體詩教學時,教師要明白詩歌語言的跳躍性,聚焦情景,提煉形象。文言文教學是難點,教師要強調古今詞語變化的理解。
陳瑾校長指出童話教學容易簡單化;古體詩歌和敘事難以綜合;文言文教學容易復雜等教學難點,但三位老師目標性強,各學段讀和講的重點都不同。低段教學的思維性和邏輯性層層剝開,中段用敘事情景,高段用文言文,換人稱講故事,教師對學生的形態和文本的理解到位。陳校長還提到一點課堂細節,教師都采用結構性板書,說明文體雖多變,但其內在邏輯線清晰,學生、教師能有條不紊的開展課堂。

楊明老師感慨在不同文體背景下的閱讀研究和課堂開展成果令人深思,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是語言建構,三節課均體現這一特點。童話創設朗讀情景,讓孩子展開合理想象,通過讀把孩子的心情想象出來,教師反復引導發現童話寫作的形式特點,提供思維導圖,讓孩子說得輕松,說得容易。古詩文和文言文讀時講究平仄、格律,孩子應讀出古詩詞的節奏和韻律,還要注意古文語言的精煉,教師重在引導,將課堂還給孩子。

自2016年來,川師附小開啟了小學閱讀課程文體研究,校領導帶領著一群優秀的語文老師梳理了不同文體教學的現狀、分類和實施策略。學校柳舒老師、黃偉老師領銜編寫的《小學閱讀課程文體研究》一書成為了小學語文一線教師指導教學方法的重要叢書。仰之彌高,鉆之彌堅,不斷挖掘不同文體下閱讀課程研究背后的理論基礎,不斷探索相關實踐途徑,積極編纂不同文體背景下的校本閱讀教材,進一步豐厚其理論和實踐內涵,處理好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的關系。
俯首案頭、爬梳思索,為智之深。這些教學成果是對川師附小語文教師辛勤耕耘的肯定,他們腳踏實地,針對當下學術界最新鮮的動態,建設創見;他們面向過往,凝聚精粹,拓展出新的路徑。我校師生將繼續乘著課堂改革的春風,研究不同文體背景下的語文教學策略。傳承內化,開拓創新,川師附小一直在路上。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