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為了的拼音怎么寫(為了粳的讀音)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7)
上周,我在瀏覽各地都市報晚報時,看到《武漢晚報》“文娛新聞”版刊發了一條消息《引題:事關水稻命名,為了一個漢字“粳” 科學界多次努力 主標題:“南秈北粳”你了解多少?》。
這篇消息的記者獲悉最新動態: 漢字“秈”和“粳”首次以文本形式出現在全英文期刊《自然》(Nature)及系列期刊上。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華大基因信息分析高級工程師太帥帥介紹,為了讓漢字“秈”和“粳”登上《自然》期刊,與編輯前后溝通了兩年時間。

上周三武漢市委機關報《長江日報》也以《漢字秈粳登上全英文期刊》為題,報道此事:Nature Portfolio(《自然》旗下期刊與服務集合)近日刊發了對中國基因組測序機構華大基因的特別報道,文章中出現的“秈”和“粳”兩個漢字引發廣泛關注。
漢字“秈”和“粳”首登國際大名鼎鼎的《自然》,記者借這個“陳年老梗”的又一進展來“舊聞新說”,重提此前就廣為關注的一起橫跨科學界、語言學界的一字之爭:
十一年前的3月,中國科學院院士、水稻專家、華中農大博導張啟發教授發現,在當時行銷的各類主流辭書中,“粳”字僅有jīng一個讀音。丟失延續千年的讀音gěng,在他看來,于史不符、于理不通。
“粳”字讀什么,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讀音問題,而是事關中國源遠流長的稻作文化能否留存,關乎中國水稻學界能否贏得世界學術界重新界定水稻亞種命名的大事件。當年7月張啟發院士聯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內的國內185名農業專家,向國家語委、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新華字典》編委會發出聯名建議書。
著名農史專家、國內首部稻作史《中國稻作史》作者游修齡教授在意見書后補充寫道:“‘粳’是形聲字,它的右邊‘更’是聲符,表示‘粳’應發(gěng)音。”

盡快就“粳”字讀音進行必要的考據研究,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新華字典》應在下次修訂中收錄“粳”字的(gěng)音,指定其為廣播、電視的標準讀音。
當時的186名農學專家在建議書中這樣建言有關部門。在5年后的2016年10月,國家語委掛網公示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中,確定“粳”字統讀為ɡēnɡ。
參與審音工作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家語委普通話審音委員會主任王洪君在受訪時曾這樣介紹,“粳”的字音,在社會上有jīnɡ與ɡēnɡ的分歧,兩種字音的中古音來源其實是同一個。出現兩種字音,是近古的事。明清以來的變化趨向是geng。
結合“粳”在方言中的常用度和詞義顯豁度,農學家的意見是審音定音必須要考慮的。審定組建議,改“粳”統讀音為ɡēnɡ。
昨天我翻查了案頭的《新華字典》第12版(2020年最新出版),“粳”字讀音分列“jīnɡ”和“ɡēnɡ”兩種。秈稻和粳稻有何不同呢?秈,水稻的一種,又叫旱稻,顆粒比粳更小,溫暖氣候下種植,種子作為食物,顏色有紅、白兩種。粳,稻的一種。葉較窄,色濃綠,耐肥、耐寒,不易倒伏。米近圓形,黏性強,脹性小。

2020版《新華字典》中“粳”的讀音和釋義
《農民日報》刊文表示,我國稻作分布“南秈北粳”,南方以秈稻為主,米型細長,口感松軟;北方以粳稻為主,米型短圓,Q彈飽滿韌性十足。


作者 | 楊竣博
責編 | 孫曉寧 美編 | 王偉民 總編 | 陳輝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