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8)

今天開始教學第四單元《語文園地》,我把這部分內容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學習“交流平臺”和"詞句段運用"的第一板塊,第二課時學習"詞句段運用"的第二板塊和”日積月累“。
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自主品讀和教師點撥,學生能夠識別并嘗試運用課本上的類型開頭、結尾;
2、自主品讀詩句,讀出人格化事物并體會詩人表達的志向。
《語文園地》的學習重在學生結合文章學習的經歷,進行自己發現;重在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做必要的點撥和補充。
一、學生發現開頭和結尾的特點,老師發現學生交流中的不足。
一般情況下,教師會讓學生讀“交流平臺”的第一段,先用筆畫出好的開頭和結尾的作用,然后再要求學生讀下面呈現出的三個開頭和結尾,老師和學生一起梳理。

我直接要求學生閱讀三個開頭和結尾,進行自我發現,把自己的發現寫在課本上。有的學生在朗讀,有的學生在默讀,讀完一兩遍后,有的學生就開始在書上進行批注。大家想批什么就批什么,很自由,只有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學生才會靜下心來,無拘束地思考。
有的學生發現了《十六年前的回憶》中的開頭和結尾都提到了“4月28日”,就寫下了:結尾和開頭照應。有的同學發現了《藏戲》的開頭用了問句,就寫下了:問句開頭。有的同學發現了《那個星期天》的結尾用了景物描寫,就寫下:景物描寫結尾。我不停地在同學們之間穿梭,有時發現了問題就直接指導,有時就做一些暗示。

學生自主發現完,我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學生就把自己批注的東西讀出來與大家分享,有的寫的環節,學生在分享的時候,表達就比較通順和連貫。我在學生的分享“交流平臺”中發現了兩方面的不足:
1、有的學生沒有抓住開頭結尾表明意圖的語句。
2、有的學生在體會開頭和結尾時,忽視了整篇文章的表達意圖。
在詞句段運用的分享中,有的學生沒有抓住“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中被人格化的事物;有的同學把“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人格化物弄成了“荷花”。
二、把暴露的問題當成教學的出發點,作必要的補充和點撥。
針對“學生在自主發現中沒有抓住最重要的句子"不足,我就立足問題提出讓學生在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把目光放到重點上。

如《十六年前的回憶》的開頭,我問:為什么寫“那是父親的被難日,離現在已經十六年了”,學生馬上說:題目就是寫“十六年前的回憶”,開頭交代了題目,更多學生明白了作者這樣開頭是在點題。還有《草原》的開頭,學生只是發現了作者在描寫景物,卻沒有發現景物描寫是為了抒發情感,我就指出為什么還要寫“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我這么提醒,學生就明白了這個開頭是借景物描寫來抒發情感。
我提出:詞語離不開句子,句子離不開段落,段落離不開篇章。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都是為了整篇內容的表達服務的,我們在探討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時,不能離開整篇文章,要結合文章的情感和思想來體會。

在我的點撥和提示下,大家共同梳理出:《十六年前的回憶》開頭和結尾呼應,點明主題,起到了強調的作用;《藏戲》開頭巧用修辭,引發讀者的興趣;《匆匆》的結尾照應開頭,引發讀者的深思;《那個星期天》的結尾借景物描寫含蓄地表達失望情感。
師生共同梳理加深了同學對開頭和結尾的理解,學生做了筆記:開篇點題法、修辭激趣法、點題抒情法;呼應開頭法、反問結尾法、含蓄結尾法。

針對學生在抓取“詞句段運用”中詩句中人格化的物的偏差,我出示了《墨梅》和《贈劉景文》的詩,學生再結合整首詩體會,就能自主修正偏差。學生順利地發現了“竹子、梅花、菊花”被賦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學生在分享自己的體會時,語言表達不夠規范。這一點學生在作業和考試中表現也和突出,大家不會結合要求、套用格式進行表達,答題就不規范。我點撥:要看清楚要求,要求怎么說,就怎么說,書上要求“有哪些事物在詩中被賦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大家在表達時要按照這個格式來說,還要把詩人具體的志向呈現出來。

我就做了個示范:“竹子”被賦予了詩人剛正不阿、正直倔強的品格。學生按照這樣的格式做了表達“梅花被賦予了不向世俗獻媚的品格,菊花被賦予了樂觀向上,努力不懈的品格”。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相長”的含義了,教師的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不是要強迫學生接受,而是給學生解開疑難,在膚淺處、偏差處進行點撥的。
這里是:云頂語文教與學,愿與您共話語文教學和學生習慣養成上的事!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64396.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