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7)




一、選文特點
1.古詩文單獨組元,由單篇穿插變為集中編排。統編語文七年級上下兩冊均有古詩文的教學內容,但古詩文都是以單篇穿插在現代文中組元的,甚至有的單元沒有出現文言文。八年級上冊教材篇目的編排出現了較大變化,以獨立單元的形式將文言文篇目聚合在一起,形成單元學習的序列結構,分別出現在每一冊教材的第三單元和第六單元的位置。八上第六單元由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古詩詞共同組成,它體現出統編本新教材文言文編排由分散到集中,由局部到系統,由分化到密集的特點。從語文能力訓練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編排方式便于學生集中的學習古詩文,也有利于系統的建構文言文的知識框架,但對學生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也著力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文言文的學習能力。
2.文體類型豐富,由敘事抒情加入思辨說理。統編教材七年級文言文選文集中以寓言、散文、短篇小說為主,文體多為故事性,虛構成分較多,趣味性更強。八年級上冊選文文體在保持豐富性的同時,論說文開始大量增多,有由故事性向論說性文體發展的趨勢。選文出現了《孟子》《列子》《史記》等著作,議論說理性強,充滿思辨色彩,故事性相對較弱。本單元詩文文體特征鮮明,《孟子二章》是諸子散文的代表,氣勢充沛、邏輯嚴密,以說理見長,兼具文采,說理文的文體特征鮮明。同為諸子散文的《列子》是諸子散文中含寓言比較多的,《愚公移山》就是其中膾炙人口的一篇,即哲理于形象之中,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周亞夫君細柳》是《史記》中的選段,完整地記敘了漢文帝在三處軍營勞軍的故事,通過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刻畫了一個真將軍形象。五首詩詞有古體詩、近體詩和詞,文體類型豐富。
3.主題相對集中,由關注外物轉為關注內心。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情操與志趣”,選錄的都是我國古代經典名篇,均與人的品格、志趣、情懷、抱負有關。七年級文言文學習主題多為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人、事和物。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大量出現以個人身心修養為主題的選文,則是顯示出教材主題相內的趨勢,即由對物的探索轉向對心的挖掘。對于個人修養的探索,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亙古不變的母題。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選文主題呈現明顯的由具象到抽象、由熟悉到陌生,由外在到內心的轉化過程。與此同時,對學生理解主題的能力要求呈現遞增的趨勢。但初中學生對于此類文體的理解將會是教學這類文本的難點,這對學生在學習八年級文言文課文時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孟子二章》中《富貴不能淫》繼續了孟子和景春關于何謂大丈夫問題的探討。孟子借由對景春的反駁,闡釋了自己心中大丈夫的內涵。《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則通過舉例、歸納、對比等手法論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這兩章都是《孟子》中的名篇,激勵過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則帶有神話色彩的寓言,講述了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終于天帝為之感動而把山搬走的故事,塑造了堅忍執著、大智大勇的愚公形象。《周亞夫軍細柳》是史記中的選段,講述漢武帝在三處軍營勞軍的故事,通過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勾勒出一個治軍嚴明,剛正不阿的真將軍形象。五首古代詩詞,《飲酒》描繪了田園生活悠然心境;《春望》書寫了國破家亡、妻離子散的沉痛;《雁門太守行》贊頌了沙場浴血奮戰的將士,對才華無從施展的遭遇發出了感慨;《漁家傲》表現了對理想境界的熱切向往,都可見詩人對人生命運的感悟和思考。
從詩文主題來說,每一篇作品都蘊含著厚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
如孟子提倡的大丈夫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周亞夫恪盡職守、剛正不阿的精神,都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好教材。對于養成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加文化積淀,為他們的人生打好底色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單元目標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大意。《義務教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這是初中文言文教學一以貫之的重要目標。本套教材非常重視自學能力的培養,文言文也不例外。在預習中應給學生提出任務,借助工具書讀懂文言詞句的意思,結合相關資料整體感知作品主旨。教師在課堂上的主要精力應放在誦讀和問題研討上,因此,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閱讀的任務一定要落實到位,這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基礎。
2.誦讀不同題材的古代詩文名篇,從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學文言非誦讀不可,這樣才能形成文言語感。文言文的誦讀與白話文的誦讀有相通之處,都需要重視重音、節奏、停連、語氣、情感等,但文言文多單音節詞,多短句的特點又使之具有一種有別于白話文的節奏和韻律,誦讀時需要多加留意。此外,同是文言文,議論敘事類作品的誦讀與寫景類作品又有區別。本冊教材第三單元所選多為南北朝時期的山水小品,整句居多,少用虛詞,誦讀時要注意在音律和諧中讀出山川風物之美。本單元的議論文整散結合,善用虛詞,要注意在鏗鏘的節奏中讀出論辯的啟示,并通過把握虛詞讀出論辯中的起承轉合。本單元的記敘文則應該重點把握人物的對話,通過誦讀體會人物的語氣,進而理解人物的性格。本單元學習,應走出從文言字詞或文學欣賞單一維度學習文言文的誤區,在誦讀活動中完成文藝理解、知識積累、審美鑒賞,多層面、多角度的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3.積累常見文言詞語和名言警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學習文言文關鍵要養成積累的習慣,學生可以通過查閱工具書、誦讀、課外閱讀等方式達到一定的文言詞匯積累量。教師在稍加點撥,幫助學生總結規律,效果遠勝于教師的直接灌輸。至于名句積累,不僅在于會背會默寫,更高的境界在于能夠運用于日常交際與寫作中,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三、學習策略
教學本單元要注意體現教材雙線組元的設計理念。一方面,要落實人文主題的教育滲透。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指向古人的品格與智趣、智慧與胸襟。我們通過不同題材的中國古代經典著作的學習,體會作品中蘊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充分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質,引發對人生、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要落實語文要素的教學和訓練,及通過誦讀的引導,體會諸子散文、寓言故事、史傳文學、古典詩詞等不同文學題材的語言特色。教學本單元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以預習為基礎,用好教材助讀系統。統編教材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構建了一套適應學生自學需要的助學系統,預習任務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將預習作業的要求落實到位,可以有效地節省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預習作業完成情況的落實檢查。值得注意的是,本單元的課文預習中,幾乎都有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大意的要求,這是對課標精神的落實,是對學生掌握正正確的文言文學習方法的培養。如學習《孟子二章》前,可以讓學生了解孟子其人其書戰國時代的背景、特點,縱橫家的有關情況等。學習《愚公移山》前,讓學生了解道家的主要觀點及學派傳承的情況。學習《周亞夫君細柳》前讓學生查閱司馬遷生平,并了解其在史記中不虛美、不隱惡的寫藝術風格。學習《詩詞五首》前,很有必要讓學生了解詩人的身世、經歷等。這種知人論事的方法對于理解作品、傳承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
2以誦讀為中心,體會古人志趣胸襟。盡管本單元課文以文言文為主,但還是不建議教師大量的、系統地講授詞匯、語法知識,因為語法規則是從大量的語言現象中歸納總結而來的,學生的積累還很有限,仍應以誦讀、背誦為主要學習方法。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由于年代的久遠,語言習慣的差異,學生對于文言文有一種本能的隔膜感,教師必須帶領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培養語感,以消除這種隔膜,將文意理解、知識積累、審美鑒賞等學習目標融合在誦讀過程中達成。如學習《孟子二章》可引導學生關注朗讀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富有變化的句式美,嘗試刪除某句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縝密與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體會文章氣勢充沛、感情強烈,賦予主動性、感染力、說服力的語言魅力。學習《愚公移山》可以讀出層次,讀出句子內部的節奏,引導學生疏通文章,了解故事情節,讀出人物的特點,從愚公和智叟的對話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讀出故事的寓意,完成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即真正的慧不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還能放眼未來。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現實的束縛尋找夢想,又要腳踏實地,用自己的雙手使夢想照進現實。學習《周亞夫軍細柳》引導學生關注“嗟乎,此真將軍矣”中的兩個虛詞“嗟乎”和“矣”,通過刪增的對比朗讀,體會虛詞對文章性情的表達作用。讀好了這兩個虛詞,才能真切生動的體會文帝對真將軍的肯定、贊許、感慨、嘆服、慰藉之情。學習《詩詞五首》注重從誦讀入手,以讀代品。品讀時要求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味,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讀出作者所表達的內在感情。如《飲酒》之悠然、《春望》之沉痛、《雁門太守行》之悲壯、《赤壁》之感慨、《漁家傲》之豪邁、都應該在反復誦讀中加以體會,用適當的語氣、語調、語速傳達出來。
3.打通古今隔膜,挖掘課文的文化價值。本單元所選的文言文都是經典作品,是古代文化的結晶,也是我們了解古代文化的一個窗口,更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教學中,我們要走出從文言字詞或文學欣賞單一維度學習文言文的誤區,發掘文言文的多元價值。就這一單元的課文而言,要著重帶領學生了解古人的智慧、胸襟,應該讓學生知曉這些詩文中傳遞出的精神,就是我們常說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在今天依然有現實價值和意義,比如大丈夫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周亞夫恪盡職守、剛正不阿的精神,都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一方面,這些鮮活的、與當下生活息息相關的精神財富,能縮短學生與詩文的疏離感,另一方面,學習這些優秀的品德,也是對統編教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切實落實。
4.因質因體而教,根據文體特點確定教學內容。文言文教學教什么?第一是因質而教。文言文有不同于語體文的特點。他是用古代漢語記錄的,以文章式樣體現的中國古代文化的結晶。由此可見,從古代漢語這個層面來說,虛詞、實詞、句法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此外,還應因體而教。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應該與文章體式密切相關。小品文、紀傳文和諸子散文的教學內容要有所區別,比如教《孟子二章》要充分感受孟子“氣盛言宜”的辯論風格和嚴密的邏輯推理;教《愚公移山》要了解寓言的特點,明白文章通過虛構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訴人們做事要持之以恒才能夠成功的道理;教《周亞夫軍細柳》要學習傳記文章敘事的節奏和在對比中展現、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詩詞五首》要結合不同體裁詩歌的韻律節奏,去體會詩歌的情感。學習本單元古詩文,還可以根據統編教材的編排體例,在教學中適當補充課外材料,如讓學生摘錄《孟子》中大量的朗朗上口的警句,進一步體會《孟子》明白曉暢、平實淺進、精煉準確、氣勢浩然的語言的同時,又進一步感悟孟子藐視權貴、剛正不阿、無私無畏的人格修養。只要閱讀得法,可以激發興趣,拓寬視野,提升格局,培養語感,增加積累,實現語文素養的提升。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