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0)
散文是與詩歌、 戲劇、小說并列的一種文學藝術體裁。 其主要特點是“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指寫法多樣,結構自由,表現手法不拘一格,“神聚“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內容多么廣泛,表現手法多么靈活,無不都在為更好地表達主題服務。
散文分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寫景散文和哲理散文四類。(1)敘事散文是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和描繪較為具體、突出,同時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字里行間充滿飽滿的感情;(2)抒情散文即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3)寫景散文是以描繪景物為主,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并把觀察順序作為全文的脈絡;(4)哲理散文是通過生活中一些看似司空見慣的現象,去揭示萬物之間的永恒規律,往往給我們一種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特點并具有震撼的審美效果。
作者簡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后改名自清,是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原籍浙江紹興,后定居揚州,故自稱“揚州人”。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震動詩壇。他的散文以語言洗練、文筆清麗著稱,且極富有真情實感。代表作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文藝論著《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等。
寫作背景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使他能夠抵御外面世界的紛擾,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本文寫于1933年7月,作者寫此文時,鮮明地表現出新鮮的格調和歡樂的情緒,“早春野景”使他夢的世界走向了一個開闊、蓬勃的境地,突出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領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本文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此對春天田園牧歌式的抒情,或許正是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朗潤(lǎng) 撫摸(fǔ) 抖擻(sǒu) 賣弄(nòng) 宛轉(wǎn) 黃暈(yùn) 薄煙(bó) 漲水(zhǎng) 散在(sǎn) 窠巢(kē) 撐傘(chēng) 披蓑(suō) 戴笠(lì) 嘹亮(liáo) 一趟(tàng) 醞釀(yùn niàng)
詞語注釋藏:躲藏(cáng ) 寶藏(zàng )
暈:黃暈(yùn) 頭暈(yūn)
漲:水漲(zhǎng )起來 漲(zhàng )紅臉
形近辨析嫩: 嫩(nèn)葉 懶: 懶(lǎn)惰
繚: 繚(liáo)繞 嘹: 嘹(liáo)亮
烘:烘(hōng)托 哄:哄(hōng)動
衰:衰(shuāi)弱 蓑:蓑(suō) 衣
近義辨析抖擻·振奮·振作
“振作”指精神旺盛,情緒飽滿,對象多是精神、情緒、士氣等,如大家又振作精神的重新開始。它的后面常跟“起來”。“振奮”對象多是人心、情緒、精神等,如這振奮人心的特大訊。“抖擻”指提起精神,一般只用于精神,如抖擻精神。它們可通用,如精神振作(振奮、抖擻)。但“振作”運用范圍廣,“振奮”次之,“抖擻”較小。
撫摸·觸摸
都是動詞,“撫摸”用手輕輕地接觸,并有來回移動的意思。如: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觸摸”以身體的一部分短時間地撫摸。如:呵,這時我仿佛已觸摸到了藍天。兩個詞都有輕輕接觸的意思,多數時候也可以通用,區別就在于“撫摸”必須是手,而“觸摸”卻不一定。另外還要看有否“移動”的意思。

1、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首句先運用擬人方法總體勾勒,突出大地春回,萬物復蘇的情態。然后分寫山、水以及太陽“睡醒”的情態。山用“朗潤”形容,寫出山色由暗淡漸漸明朗,由枯干轉為潤澤;水用“漲”形容,表現了冰雪融化后春水渙渙的樣子;太陽用“紅”形容,給人以春日融融的暖意。作者抓住春山、春水、春日的特點,勾勒出春景的輪廓,為后面具體描繪春景創設了廣闊的背景。
2、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首句從“點”上描繪,運用擬人方法把春草人格化了。“鉆”字寫出春剛剛沖破土層的堅韌,突出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寫質地,“綠綠的”寫顏色,突出春草之新。下句從“面”上鋪陳,由遠及近。“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出春草的長勢,表現春草之多之旺。再運用“坐”“躺”“打”“踢”“賽”“捉”等一系列動詞寫孩子們的嬉戲,從側面寫春天春草給人帶來的歡樂與喜悅。最后用風的“輕悄悄”襯托草的“綿軟軟”,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去表現春草的可愛,讓人感覺更加真實可信。
3、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運用擬人修辭方法,通過著力表現“樹上”的花,形象地把百花爭春,百花爭艷的春天盛景給寫活了。然后再用“趕趟兒”突出花之多,來之急。“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運用排比及比喻的修辭方法,由花色之艷強調春色之濃。繼而再由實及虛,由春花聯想到秋實,從表現花兒甜到想象中的果兒香,這樣整個場景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先寫“花”下蜂鬧蝶舞,從側面表現花兒的繁茂、鮮艷以及香氣濃郁。一個“鬧”字不僅很好呼應前面的“蜜蜂嗡嗡”,而且也渲染了一片春來熱鬧的場景。一個“散”字,寫野花的數量繁多,種類豐富。“像眼睛”“像星星”又連續兩個比喻描繪出陽光下野花閃閃爍爍,逗人喜愛的樣子。又一個“眨”字,春天不再僅僅是一幅美麗的畫,而且更有了生命。
5、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先交代江南春雨多,接著一句“可別惱”,顯得就特別親切而有趣。然后運用排比和比喻,尤其一個“織”字與“細絲”相照應,突出春雨的特征:多而細密,亮而閃爍,柔而綿長。最后通過“一層薄煙”搭配一個“籠”字,運用比喻不僅形象描繪出了這層薄煙的情狀,也更進一步表現春雨的朦朧之美。
6、“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一年之計在于春”,巧妙從大自然寫到人,并由俗語啟迪人們:一年剛剛開始,應把全年的事都早做安排,由此不僅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進而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也尤其激勵人們把握大好時機,珍惜光陰,奮發向上。
7、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強調它的“新”“美”“力”。再從“娃娃”到“姑娘”到“青年”,不僅形象地點明了春天的成長過程,也進一步表現了春天無比蓬勃的生命力。
意旨歸納《春》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描繪了大地春回、生機勃發的動人景象。通過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和迎春五幅圖畫,贊美春的活力以及它帶給人的希望和力量,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表達技巧1、詩情畫意,情景交融
作者對春天深沉贊美之情,并非直抒胸臆的“直說”,而是通過含情的畫筆,去描繪春天的多姿多彩,并賦予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情色彩。如“野花兒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象眼睛,象星星,還眨呀眨的。”作者賞花的欣喜之情,便傾注在字里行間,一切“景語”皆“情語”。由于感情的真實傾注,這些野花都仿佛成了極富感情活靈靈的生物一般,內在的詩情與外在的景物和諧地交融在一起,成為了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畫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一層濃郁的抒情色調。
2、結構嚴密,層次井然
作品根據揭示主題和抒情的需要,精心描繪了五幅畫面,而且畫面之間連接自然、緊湊,并以前面四幅畫作為最后一幅畫的鋪墊、烘托,從而開拓意境,揭示題旨。尤其在揭題后又奇峰突起,進而通過一系列生動形象的比喻表達對春天的贊美之情。由此使文章層次清楚,脈絡分明,而又變化多樣,給人以美感。
3、語言樸實,比喻生動。
作者極善于提煉語言,甚至把我們生活中平平淡淡的口語都變得那么通俗易懂、生動形象,使之具有了清新樸實的特點。如“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些短句從口語中來,本也平易好懂,再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不僅節奏明快,還有了濃厚的抒情味。另外作者還善于運用奇妙的比喻,增強語言的情味。如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等。這些比喻新穎、貼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現力,于樸實清新中又讓人回味無窮。
疑難點津1、請結合實例談談本文是如何生動形象地描繪最物的。
調動多種感官,表達對春天的喜愛。如:“‘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從觸覺上寫風的輕柔。“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從嗅覺上寫風的芳香。“呼朋引伴地賣再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從聽覺上寫風的悅耳。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寓情于景,表達對春天的贊美。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四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通過正面描寫,突出春天的生氣勃勃。“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由人的活動進而從側面描寫春天的美好。
虛實結合,不僅文字空靈,內容也更加豐富。“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這句實寫春天眼前看到的美。“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聯想果實豐碩的情景,春天的美不再抽象,而且實實在在。
2、簡要說說《春》一文是如何體現韻律美的。
文中句式以短句為主,節奏明快,適合描寫春天的旋律;運用大量疊字,如嫩嫩的、綠綠的、輕悄悄地、軟綿綿的,使文章增添了音樂美感;大量運用輕聲、兒化,文字顯得輕盈優美;另外排比句和“了”字的運用,也增強了語言的韻味和節奏感。

春天的夢
蘇叔陽
黎明,窗外飄著雪花,靜靜地,靜靜地……啊,多像夢的使者。驀地,幾行詩句涌上心頭:
閃亮的雪花,輕柔晶瑩,
每一片都是一個溫馨的夢。
讓樹枝看見了新綠,
讓街道看見了濃陰。
哦,在這落雪的早晨,
我忽地聞到了丁香的芬芳,
聽見了蜜蜂的歌唱……
春天是可愛的嗎?特別是在這里,短促得猶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閃,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春天是值得留戀的嗎?特別是在這里,常常有漫天的風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
但我還是喜愛她,像喜愛我最傾心的戀人;我還是執拗地追尋她,像追尋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
因為再短促的春天,也還是春天,可以看得見積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見綠色,這 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見鮮紅,這滾燙的血液的火焰。而沒有了色彩,也就沒有了旋律,沒有了詩歌,沒有了舞蹈,沒有了運動,沒有了一切!春天賦予世界以色彩。
再寒冷的春天,也還是春天。只要挺得過那風沙,人們總會脫去厚厚的外裝,活動一下僵硬的軀體,喚醒沉睡在靈魂里的種種追求。春天賦予人類以希望。
因為有了對春天的渴慕,對春天的夢想,我忍耐住了許多寒冬。
三十多年前的一個冬天,好像比現在冷得多。那時我還是個孩子。可我覺得一切都沒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發過“人生如夢”的嘆息。我那時只有十歲呀。可是春風吹開了故都的城門,也廓清了我心靈上的迷霧。我真的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條鋪滿鮮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開來。從那時起,我知道了春天與希望同在,春天與溫暖俱來。哦,我懷念,懷念那給了我們民族和我們民族所有子孫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
我也還記得過了二十年后的那個嚴冬。我在長城以外的一個荒涼的村莊,經受“脫胎換骨”的革命教育,我記得那帶著冰碴的紅高粱面糊糊,記得那縮肩拱背的農民木然的眼睛,記得那陽坡下避風的土洞。在那兒,眼光木然的農民,用一小堆枯葉為我燃起野火,烤暖我的腳,烤暖我的心,送給我一個烤熟的土豆。在那兒,我曾經蜷縮著睡去,夢見了春天:淙淙的水,搖曳的花。夢見妻子溫柔的手臂,小兒子的笑臉——他那時剛剛出生不久。靠了春天的夢,我熬過了踐踏靈魂的歲月。
又是一個春天。祖國的大地被淚水漂起,人們哭訴一個巨人的長睡,仿佛他帶走了所有的人內心里對春天可憐的夢幻。然而,春天畢竟來了,雖然遲了,雖然挾著風沙,雖然難免還殘留著嚴冬的寒氣。可她畢竟是春天。
地球上不能沒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沒有夢幻。我愿春風把夢吹撒到一切人的心頭。
我們不能苛求春天,因為春天是冬天的產兒。她有母體的印痕。但她不同于母親。她嬌嫩、柔弱,可她有長長的未來,她的每一個細胞都是希望的種子。嚴冬所誕生的并不是嚴冬。因此,人類才向她呼喚,才把她贊頌。
晶瑩的雪花,正在為春天鋪下襁褓,陣陣的鞭炮正在為春天催生。我在夢中焦渴地呼喚著春天,又將在春天里編織新的夢幻。
啊,祖國的春天吶,家鄉的春天吶!就算你短促到只有一瞬,為了這一瞬里所凝集、所包容的未來的一切,我也愿意獻出我的生命。
春天快來吧!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