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4)

1.熟悉課文內容,了解渡江戰役的規模和意義,感受作者體現在消息中的情感與立場。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結構,分析消息的特點。
3.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層次,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簡潔及情感鮮明的特點。

一、導入新課
1949年4月21日,中國大地上打響了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影響著整個中國的未來走向,關系著中國廣大勞動人民能否戰勝官僚、地主等資產階級而獲得翻身的幸福。這場戰役是什么呢?它具體是怎樣打響的?今天,就讓我們通過一篇新聞來了解這場戰役的動態。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戰役
作者簡介:毛澤東(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潤之。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同時也是優秀的詩人與書法家。
渡江戰役:1949年,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結束,我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取得勝利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立即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軍該日凌晨發起渡江戰役。
文體鏈接:“新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新聞泛指出現在電視、廣播、報紙及網絡等一切傳媒上的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包括消息、通訊、特寫、人物專訪、調查報告、新聞評論、社論、報告文學等;狹義的新聞專指消息,即用概括敘述的方式和簡明扼要的文字對國內外最新發生的有價值的社會典型事實所做的準確簡短的報道。
目標導學二:根據新聞文體特點,把握文本內容
1.明確新聞要素:
新聞的五要素(五個W)是:When(何時)、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還加上How(如何),即“五個W加一個H”,成為新聞“六要素”。
練習:找出這則新聞的“五要素”。
明確:在這則新聞中,“五要素”分別是:何時:(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時);何地:蕪湖、安慶之間的長江水面上;何人:三十萬人民解放軍;何事: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何故:國民黨反動政府拒簽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堅決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2.明確新聞基本結構:
新聞中最常用的文體是消息,即狹義的新聞。在結構上,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五個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輔助部分。
標題: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題、正題、副題。引題:揭示消息的思想意義或交代背景,說明原因,烘托氣氛。正題:概括與說明主要事實和思想內容。副題:提示報道的事實結果,或做內容提要。
導語:一般指新聞開頭(即“電頭”)后的第一句話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聞的核心內容。
主體: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緊接導語之后,對導語做具體全面的闡述,具體展開事實或進一步突出中心,從而寫出導語所概括的內容,表現全篇消息的主題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歷史背景、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寫新聞有時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新聞的內容和價值,起到襯托、深化主題的作用。
結語: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話或一段話。新聞的結尾有小結式、啟發式、號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結語有時也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3.練習:閱讀課文,找出它的導語、主體和結語。
明確:導語: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主體:渡江戰斗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結語: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4.思考:如果你要把本文消息迅速告知身邊的人,你會怎樣說?如果要比較完整地告知,你會怎么說?如果要具體地告知?你又會如何說呢?
明確:(1)迅速告知: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2)完整地告知:大約三十萬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已于二十一日勝利渡過長江;(3)具體地告知:渡江戰斗于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目標導學三:品讀語言,體會作者情感
1.揣摩下面句子具體表達的情感和內涵。
(1)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
明確:“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中毫不隱諱地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敖洜I了三個半月”極言準備的充分,按理說長江防線應當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緊接著說國民黨軍潰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在對比中愈顯我軍攻勢迅猛、銳不可當,敵軍不堪一擊。
(2)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
明確:“風平浪靜”“萬船齊放,直取對岸”表現了我軍穩操勝券的心態。這可以說是消息中難得一見的抒情筆調,渡江戰斗如有天助,江景美麗,軍威壯觀,猶如一幅景物畫,令人賞心悅目,透露著樂觀輕松的心情。
(3)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
明確:“不到”“即已”“正向”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和“突破”“占領”“進擊”這些表示行為的詞語恰當地配合,把我軍攻勢迅猛、銳不可當的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2.朗讀課文,說一說本文的朗讀基調應該是怎樣的。(抽生朗讀,大家評議)
明確:朗讀的基調應該高亢豪邁、充滿勝利的喜悅和對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的贊美。
3.試著用播音員播音的方式,把這則消息讀給全班同學聽。
三、板書設計
第2課時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導入新課
1949年4月22日2時,新華社發布了毛澤東同志撰寫的消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報道了中路軍萬船齊放、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的戰況。22日夜,毛澤東同志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讓我們一起來關注。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把握全文,整體感知
1.閱讀課文,勾畫出導語部分。思考:這個導語從哪幾個方面總領了全文?
明確:導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余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這個導語從渡江作戰兵力、戰線(即渡江區域)、戰況三個方面總領了全文。
2.速讀主體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軍 | 時間 | 兵力 | 渡江 人數 |
中路軍(安慶—蕪湖) |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 | 三十 萬 | 三十萬 |
西路軍(九江—安慶) | 二十一日下午五時—二十二日二十二時 | 三十 五萬 | 三分 之二 |
東路軍(南京—江陰) | 二十一日下午五時—二十二日二十二時 | 三十 五萬 | 大部 |
3.從新聞要素把握文章內容。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的一千余華里的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戰役。
經過:三路大軍橫渡長江。
結果:突破長江防線,占領南岸廣大地區。
目標導學二:細讀課文,深層探究
本篇報道的主體是寫三路大軍渡江戰斗的經過,為何從中路寫起?何處詳寫?何處略寫?為什么這樣安排?
明確:中路于二十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寫。二十一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話就交代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況,因與西路一樣,敵人“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所以此路略寫。次寫西路,詳寫。最后寫東路。由于這里敵人的防線比較鞏固,加之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戰略意義重大,直接關系到能否包圍敵軍、解放南京,因此報道寫得十分具體。尤其是最后兩句詳寫了我軍的戰果,是為了說明水路長江和陸路鎮江、無錫段鐵路線已經全部被我軍切斷,敵人毫無退路,敵我雙方態勢已十分明朗。
目標導學三:深入文本,品味語言
1.請學生就語言的準確性,在課文中選例分析。
(1)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明確:“突破”準確表現了戰斗過程(如用“越過”則不準確,因為“越過”的對象是靜態的,表現不出戰斗經過)。“渡至”準確表現了水戰進軍的特點(用“到達”則太寬泛)?!岸男r內即已”,時限明確,準確表現了我軍渡江神速的特點(如用“共”,則時限不明,一般化)?!爸涟l電時止”,時間比“現在”更為確切。用“余部”這一軍事術語比用“剩下的”更為準確得體。
(2)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明確:用“殲滅及擊潰”而不是籠統地說“消滅”或“打垮”;對“要塞”用“控制”,說明江陰要塞已為我軍所用;對“長江”用“封鎖”,說明不準船只自由通航;對“鐵路線”用“切斷”,說明我軍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詞語搭配準確有力,表明我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2.請學生就語言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的特點,在課文中選例分析。
明確:(1)“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程度,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斗力?!安涣稀币辉~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色彩鮮明。
(2)“百萬大軍”“一千余華里”氣勢豪邁,排山倒海;“沖破”“橫渡”“突破”,勝利豪情,激動人心;我軍的“英勇善戰,銳不可當”與敵軍的“紛紛潰退,毫無斗志”,贊揚與藐視之情,對比鮮明。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 | 課堂中,從新聞文體特征入手,明確了新聞要素與新聞基本結構,并以此為基礎對文章進行解讀,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新聞閱讀能力。對渡江戰役的詳細探索,也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培養民族自豪感。 |
不足之處 | 由于課時限制,只能初步教學相關的新聞知識,若時間充足,宜多給學生新聞素材,培養學生的新聞閱讀能力。 |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