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少年的反義詞(少年的反義詞是)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7)

當一個人討厭新玩意兒,
不會的東西越來越多卻又不想學,
本能地排斥變化,
甚至嘲笑那些追求變化的人……
那么,他/她就不再是少年了。
“少年”無關年齡,
而是一種蓬勃的、有無窮變化可能性的心態。
少年的反義詞是“固化”。

為什么少年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
首先,少年沒有太多死亡焦慮,覺得時間充裕,生命有無窮的可能性。對于少年來說,“死亡”只是一個名詞概念。但隨著年齡增長,親眼目睹生老病死,增強了我們對于生命有限性的真實體驗,死亡焦慮自然而然地加重了。
另外,少年的“世界”是通過想象建構的,而非真實觸碰到的。在那個“世界”里,自我力量是無限的,因此會做出許多不計代價、年少輕狂的事情。
然而,成年后步入社會遭遇許多挫折、拒絕,這些挫敗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是微小的,心理力量也是有限的,于是學會了恐懼、放棄、止步不前……
但不是說,我們學會了恐懼什么止步不前,而是成年也意味著,我們學會了允許自己可以恐懼,可以止步不前。就是我們隨著成年,就允許和接受了在有些問題上,自己是可以恐懼的,可以放棄的,可以止步不前的。
常被問到是否想重回少年時代,答案是肯定的。
誰會不想呢?即便是少年時代并不美好的人,也想要重拾時間、體能所賦予的紅利,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好更圓滿吧。這大概也是現在穿越劇受到追捧的原因——帶著現實的智慧回到更年輕的狀態,改變人生。
然而未來即便有這樣的技術,對于人類來說卻未必是好事。
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是人的焦慮來自于有限性: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才會激發內心的潛能去成長,去愛,去做事情。如果打破了這個有限性,去除了死亡焦慮,我們成長的動力減弱,但欲望卻會不受控制地增強。

技術發展對人類心理的影響已然顯現。
比如,我們說的“媽寶”、“巨嬰”,成年人的內心仍處于少年甚至嬰兒時代。這不是我們渴望的少年感,而是心理狀態的退化固著。之所以會成為一種社會現象,技術發展的影響很重要。
舉個例子:之前的交通基本是“路途遠,車馬慢”的狀態,出門求學工作的子女跟父母一年見不上幾面。但現在,微信可以隨時視頻,飛機三四個小時就能貫通東西,見面非常容易。
再比如,從前孩子上學去了,家長想要掌握他一整天的動態幾乎不可能,沒有電話的年代甚至只能靠一學期一次的家長會來了解。
但現在,孩子在幼兒園,家長可以通過手機直接監控到他在吃什么,做什么,跟誰玩。假如看到孩子受欺負了,你讓家長控制自己不要干涉,留給孩子自己去解決,可能嗎?大部分父母都控制不住。
分離焦慮被彌補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被替代了,孩子的成長也因此被打斷甚至抹殺。所以,心理狀態一直固著于嬰兒或者少年時期。
當然,這種內心狀態也并非完全不可取。
事實上,一個人無論處于什么年紀,儲備了多么豐厚的知識及閱歷,他的內心也都有這種嬰兒式的原始自戀:渴望無條件的愛,渴望能被無條件地接納,渴望自己創造奇跡。
區別在于,“巨嬰”們會把它當成真的,作為自己跟世界交流的標準;而成熟的人則知道這只是一種美好的期待,一個原始自戀提供給我們靈魂休養生息的幻境。

據說95后的理想職業是網紅,而這同樣是中國八成小學生的夢想。太多“年少成名”被制造出來,渲染物質與名氣的大豐收,但其實,即便少年人獲得了這種成功,內心也往往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消化代謝它的副作用。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抱怨:現在的小孩,尤其是有點兒名氣、做出點成績的,怎么都那么囂張?目無尊長,任性散漫……
我不認為這跟他們的素質有關。相反,我倒是更能夠理解他們。
這些少年人從很小的時候,就被功利性的社會需求所驅使,沒有才華也要逼出才華,有才華的更要一次性壓榨干凈。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是有喪失和憤怒的,這使得他們無法獲得內心的平衡。一旦成功,必然用肆無忌憚變本加厲的方式來進行補償。
所以,我們的社會要給少年更多寬容。不是寬容他們犯錯,而是給到他們一個慢慢地、自然地成長的寬松環境。不要過度關注,不要透支才華,不要讓他們迷失在過早獲得的利益和名氣之中。

-END-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