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3)

《七律 · 長征》知識點
作者介紹

七律劃分

生字結構

識字方法

易寫錯的字

主題概括

1.生字組詞:
崖:云崖 山崖 石崖 懸崖峭壁 懸崖勒馬
渡:渡江 渡河 橫渡 渡口 遠渡重洋
2.多音字:
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
盡:jìn盡力 jǐn盡管
3.形近字:
崖(山崖)涯(天涯)
渡(渡河)度(度假)
4.主題思想:
本詩通過對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艱難歷程的生動描繪,熱情地贊頌了中國工農紅軍不怕艱難困苦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5注解:
①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的總稱。位于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省區交界處。
②烏蒙:即烏蒙山,位于貴州、云南兩省交界處。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長江上游從青海省玉樹縣到四川省宜賓市這一段。
④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肅兩省交界處。
⑦三軍:這里指紅軍隊伍。
6.鑒賞:
1、首聯開門見山地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
2、綿延不斷的五嶺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里卻只是小小的“細浪”“泥丸”。詩人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了紅軍戰士無所畏懼、樂觀豪邁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紅軍巧渡金沙江后的歡快心情,“寒”暗示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心動魄。
4、尾聯的“更喜”和首聯的“不怕”前后呼應,強化了主題,表現了紅軍戰士無比喜悅的心情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本課是毛澤東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這是一首七律詩,全詩共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為一句,共四句,分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首聯以直白的詞匯、豪邁的語勢,高屋建瓴,總領全詩,高度概括出紅軍在長征中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它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革命浪漫主義風格,成為全篇的綱領。“不怕”兩字,回答響亮,下筆千鈞,以堅定的語氣表現出紅軍面對長征過程中的千難萬險,全無懼色,頂天立地。“等閑”兩字則將困難輕輕一瞥,加深了對“不怕”的表述,表現出紅軍藐視困難、從容不迫的自豪感。“萬水千山”以靜寫動,以艱難險阻為主體,展現了一幅濃縮紅軍長征壯闊歷程的總覽圖。
頷聯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張手法極言山勢雄險,用的是“揚”的手法,而后用“細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這抑揚之間更顯出紅軍的偉大。“騰”與“走”的擬人化動態描寫,使靜止的山有了生氣,大山與紅軍都靈動起來。此聯可謂想象超絕,用語新奇,境界闊大,氣象萬千。
頸聯承接“萬水”。一“暖”一“寒”,既寫出了天氣情況,又寫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兩種感覺互相對比,既表達了紅軍渡過金沙江后的喜悅,又表現了奪取瀘定橋的驚心動魄,足見紅軍的神勇無比。一“拍”一“橫”也是以動寫靜的手法。此聯對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環境寄寓無限感慨,極具氣勢。
尾聯描述了長征的最后歷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難程度其實超過“逶迤”的五嶺和“磅礴”的烏蒙山,但這時由于勝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風雪交加路也就變得美不勝收了。最后以“開顏”收篇,寫出了紅軍翻過雪山后一片歡騰的喜悅之態,同時預示了長征的徹底勝利。
縱觀全詩,氣勢磅礴,氣魄宏偉,格調高昂,筆力雄健。不僅大處雄渾,節奏強烈,而且小處精細,抑揚頓挫。詩中對仗極為工整,用詞極為精當。
對張牙舞爪、窮兇極惡的敵人不置一字,視之若無。──這種傲視山川的奪人之氣,非百戰百勝、總攬全局的三軍統帥、一代偉人而不能擁有此胸懷,無此胸懷亦不能出此語。這就是毛澤東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毛澤東詩詞藝術的魅力所在!
《七律 · 長征》同步習題
練習1



練習2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