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9)
少牢和太牢都是古代祭祀的禮品,統稱為犧牲。

上過中學的你一定知道的,這個“犧牲”不是現代漢語里的犧牲。
現代漢語里的犧牲,意思是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泛指為某種目的付出代價或受到損害。
我們可以脫口而出的詞語有“流血犧牲”,我們在工作總結時會說“為了做好工作自我犧牲”;我們還熟悉毛澤東《七律·到韶山》中的詩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這些都是現代漢語里犧牲的用法。
但古人說到犧牲就不是這個意思啦!
古人口中筆下的犧牲指的是古代為祭祀而宰殺的牲畜。
祭祀等級不同,宰殺的牲畜品種也不同,于是就有了少牢和太牢之分。

張岱《陶庵夢憶·鐘山》中就寫到了明朝崇禎十五年,也就是“壬午七月”的一次祭祀活動。祭祀時祭品簡單,但少牢太牢是有的:“下一大幾,陳太牢一,少牢一而已”。
太牢:豬、牛、羊三牲全備。
少牢:豬一頭,羊一只。
太牢和少牢作為文學常識,中學生會考到,不過總有孩子區分不開,記住了也會忘!傻傻分不清![捂臉][捂臉][捂臉]
怎么辦?
好辦!找竅門呀!
關鍵在于那個身材魁梧的牛。

你就記住:有大個子牛的叫太牢,沒有大個子牛的叫少牢!
為什么?
因為太就是大呀![笑哭][笑哭][笑哭]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6331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