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寧波話饃饃什么意思蒸在寧波話中有幾種說法
發布時間:2025-10-22閱讀(3)
一、蒸[zhēng],是一種常見的烹飪方法,指把經過調味后的食品原料放在器皿中,再置入蒸籠利用蒸汽使其成熟的過程,如蒸饅頭包子,蒸下飯等。
蒸的特點是將原料以水蒸汽來加熱食物使之成熟,這樣蒸的菜內外汁液不像其它加熱方式那樣大量揮發,鮮味物質保留在菜肴中營養成份不受破壞,香氣不流失,并保持了菜肴完整形狀。

蒸的時候食物置于架子上,下面是充足的水,水燒開后產生大量的高溫水蒸汽,蒸的過程中因水分充足,濕度達到飽和,成熟后的原料質地細嫩,口感軟滑。寧波地處東海邊,有豐富的海產品,很多魚、蟹都可以用蒸的方法來烹飪。
那么在寧波話中,蒸也是說的,與蒸類似的,利用蒸汽的熱量來加熱食物的說法還有哪些,我們來看一下。

二、燉(燉) 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意思有兩個?烹調方法,加水用文火久煮使爛熟(多用于肉類)。?把東西盛在碗里,再把碗放在水里加熱:~酒,~藥。
顯然燉的第二個意思相當于蒸,不過與蒸不同的是蒸可以把食物直接放在蒸籠或鑊扛上蒸,而燉是先把食物放于盆碗中,然后再放在架子上。也可把碗直接放于水中,但不好,水開的時候碗會動,沸水可能進入碗中。以前做飯時經常做燉蛋湯的,把蛋在大碗中打好后放于鑊扛(或叫羹架)上,下面則是煮飯,等飯煮好蛋湯也燉好了,你也可以在飯鑊中燉別的食物,比如魚、肉等,不過有的怕飯鑊中燉魚會有魚腥味,就另外單獨燉了。

三、熯(音漢) 有三個意思?焙。?用極少的油煎。?蒸。
寧波話中的熯是在飯鑊中蒸的意思,比如熯芋艿、熯蕃薯,注意,芋艿、蕃薯等都要直接放在鑊扛上的,不能放于碗中,否則就不會熟。
在飯鑊中熯熟的蕃薯就叫熯蕃薯,而不能叫燉蕃薯。同樣在飯鑊中熯熟的蛋湯則叫燉蛋湯,不能叫熯蛋湯,魚是清燉魚,還有肉餅子燉蛋。
熟的下飯在飯鑊中再加熱也叫熯,比如講:天冷了,該碗紅燒肉煮飯時再熯熯其。紅燒肉熯過后會走油,味道更好。

四、煆(音化) 把熟的食物蒸熱,清范寅《越諺》卷下:“煆,冷飯放熱鑊中溫之,比烝為暫?!睍?,短暫。
煆與熯是有區別的,熯是指煮飯時同步把要熯的食物擺好,一直到飯煮好,加熱的時間比較長,很多食物都可由生變熟。
煆的原理是利用飯鑊中的熱量加熱食物,時間比較短,不能把生的食物煆熟,是把本就熟的下飯熱一下,往往是由該碗下飯性質決定的,比如菜羹,長時間熯過就壞吃了(不好吃了),只能短時間熱一下,那就煆煆熱。
煆的操作是開始煮飯時,先把鑊扛放在飯鑊中作準備好,等飯煮好后,“消”起鑊蓋,把要化的下飯快速的擺到鑊扛上,那時飯其實還沒有完全煮好,鑊蓋“消”開時間長了弄勿好飯會夾生。下飯放入焐幾分鐘后,灶洞再湊一把柴。有時候也可以等飯完全煮好后,再放入,那煆的時間更短了。

五、套(音)? 我老媽以前常說飯煮好后把下飯套一下,或者說煆一下,她說套與煆一樣的,都是飯煮好后短時間的熱一下,但是“套”這個字我沒有找到,倒找到了“湯”字,湯與套音比較接近,我想有可能是湯字的變音,而“湯”這個字在古代有加熱的意思,同“燙”,那么就容易解釋了,其實就是把下飯熱一下。

以上所講的幾個字都是利用蒸汽的熱量來加熱食物的,食物放在上面,下面是水或者加水煮的食物,也不一定是飯,比如鑊或鍋下面煮毛豆,上面放鑊扛熯芋艿也可以的。原理一樣,煮飯?毛豆都要有大量的水,加熱后都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汽,足以讓上面的食物變熟,同時也節約了能源,一舉兩得。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605661.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