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正宗的水煮蛋怎么做(吃了這多年水煮蛋)
發布時間:2025-06-15閱讀(19)
你們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小時候被逼著每天一只白煮蛋,全熟的那種,蛋白似橡膠,蛋黃外面透著灰綠色,口感粉粉的、干干的,每次蛋黃都會卡在喉嚨口,噎得不行... 不過,也有小伙伴就是喜歡吃這種全熟白煮蛋,比如下面這位?

Anyway,口味這種“個性化”的事,只要你喜歡,你開心,都好?
言歸正傳,今天的【曼達干貨館】出視頻啦!這期干貨館,跟大家分享一下——煮雞蛋的那些事兒?
▼ 如何煮出一只完美的雞蛋?
01 全世界都愛吃——不吃白煮蛋的人也會忍不住有一種白煮蛋,讓人很難拒絕,那就是“溏心蛋”!
對于“溏心蛋”的印象,最早來自于日式拉面店,一碗熱騰騰的拉面配著一只切開的溏心蛋。蛋白嫩嫩的,蛋黃未全熟,有焦糖色的即視感,稠稠的、非固態的、柔軟的、晶瑩剔透的,看著有食欲,放到嘴里有奶油口感,有淺淺的咸味。日式溏心蛋又叫“味付け玉子”,“玉子”即雞蛋,”味付け”是調味的意思,專指蛋白完全凝固、蛋黃約為5分熟、經過腌制調味的白煮蛋。

▲ 請你們好好專心看雞蛋,忽略前排的肉肉
在英文中,區別于全熟白煮蛋(Hard-boiled Egg),也有半生半熟“軟蛋”(Soft-boiled Egg)一說,只要蛋黃或蛋白未完全凝固,皆是“軟蛋”。煮好的意面,撒上一芝士碎,再擺上一個“軟蛋”,未完全凝固的蛋黃十分粘稠,可以充當醬汁,這是歐美餐廳很流行很常見的吃法。

▲ 想象一下,粘稠半液態的蛋黃和芝士碎的組合(來自 ChefSteps)
更高級更裝X一些的白煮蛋,是蛋白蛋黃都沒有完全凝固的,法國人好這一口,叫法式水煮蛋(oeuf à la coque)。其實就是很嫩的水煮蛋,但誰讓他們是站在鄙視鏈頂端的法國人呢~ 吃的時候,不剝殼,趁雞蛋還燙著,放蛋杯里,用小刀削掉頂部,小勺挖著吃或者用烤過的吐司條蘸著吃。
02 會不會有病菌?—— 要好吃,也要安全蛋白還沒有完全凝固,蛋黃還會流動,這種白煮蛋會不會有病菌?吃了會不會拉肚子?這肯定是很多人會關心的問題。
雞蛋最有“名氣”的病菌,就是“沙門氏菌”,那玩意兒真的有毒,吃了帶沙門氏菌的雞蛋絕對不是小事情!幸運的是,沙門氏菌怕高溫,只要雞蛋在60℃水里煮5分鐘,或者在70℃水里煮1分鐘,就可以殺死這種病菌了[1]?
雞蛋感染的沙門氏菌可能是從母雞身上直接帶來的,也可能是在保存運輸途中經外部感染的。所以購買來源可靠的雞蛋很重要,沒有任何檢疫措施的“農家土雞蛋”未必一定是安全的哦。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雞蛋放的時間太久、很不新鮮,感染這種病菌的幾率也會相應提高。一只感染少量沙門氏菌的新鮮雞蛋可能還不足以對人體造成危害,但隨著存放時間延長,病菌也會大量繁殖。所以,如果很喜歡吃半生雞蛋的話,除了一定要買來源可靠的新鮮雞蛋,還要注意保質期,不要把雞蛋放在冰箱太久哦?

▲ 75℃恒溫 煮13分鐘后的雞蛋(來自 ChefSteps)
上面這種雞蛋,是用低溫烹煮法(Sous Vide)煮出來的,把整只雞蛋放入75℃恒溫水中,煮13分鐘。蛋白很嫩很嫩吧,蛋黃還在流動呢? 75℃煮了13分鐘,其實早把那些病菌給滅光了!
也許有小伙伴要問,為什么煮了13分鐘,蛋白還這么嫩,蛋黃還流動著,騙人的吧?其實早就有人研究過了,蛋白從63℃開始變稠,65℃變成軟嫩的固態狀,80℃開始變硬;蛋黃從66℃開始變濃,70℃時開始凝固[1]。煮帶殼雞蛋時,溫度通過蛋白傳遞到蛋黃。只要在蛋黃溫度達到70℃之前,把雞蛋撈出來,蛋黃就有可能還在流動,蛋白也會很嫩。
所以,如果是因為擔心病菌問題,而只吃全熟、不吃蛋黃流動的白煮蛋的小伙伴們,你們以后可以放心大膽地嘗試了? 只要用可靠的雞蛋,使用正確的煮雞蛋姿勢,那就沒問題啦!
03 怎么煮——真心是個技術活兒要想煮出半生半熟雞蛋,要注意3件事:溫度、時間、冷卻。
既然蛋白和蛋黃在80℃就可以凝固,那如果用100℃的沸水,還可不可以煮出半生半熟的雞蛋呢?可以!但需要縮短時間。在煮雞蛋這件事上,溫度與時間,是一對反向變量。
不管是煮雞蛋還是煎荷包蛋,雞蛋在離火后的5分鐘內,會繼續變得更熟一些,這種現象叫做余熱烹飪(Carryover Cooking)。煮好的半生半熟雞蛋,一出鍋最好馬上入冰水,快速冷卻,免得余熱作用讓蛋黃繼續變熟。
這里,我們試驗了3種在家里可以簡單操作的方法。
▋ 第1種煮法 入冷水煮
把雞蛋放到裝有常溫水(28℃)的鍋中,開大火,從常溫水開始煮雞蛋,大概6分30秒,鍋內的水開始沸騰(100℃)。

這個時候開始計時,煮1分鐘、2分鐘、3分鐘,分別撈一只雞蛋出來,馬上放入冰水中,切開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 3分鐘 / 2分鐘 / 1分鐘
之前有小伙伴問,為什么煮雞蛋時,蛋殼老是會破?其實就是火太大了,沸騰的水帶著雞蛋上上下下地翻滾,撞擊著鍋子,雞蛋殼本來就脆弱,當然容易破。

▲ 大火煮著煮著,蛋殼就破了....
我用的是Dansk琺瑯鍋,但你們用的鍋子、爐火大小可能都跟我用的不一樣,所以把水煮到沸騰所需要的時間就會有差別,這會影響到雞蛋被加熱的時間。如果你家的爐火火力大、鍋子小,水沸騰用的時間比較短,那就需要延長后面煮的時間。相反,如果你家爐火火力小、鍋子大,那水達到沸騰就需要很久,很有可能在水沸騰之前,雞蛋就已經全熟了。
▋ 第2種煮法 入沸水煮
與第1種煮法的差別在于,第2種煮法是從沸水開始煮雞蛋。先把鍋子里的水給煮沸(100℃),再把雞蛋小心放到沸騰的水中。

雞蛋入水后,把爐火從大火調到中火,開始計時,煮4分鐘、5分鐘、6分鐘,分別撈一只雞蛋出來,馬上放入冰水中,最后雞蛋切開是這個樣子的?

▲ 6分鐘 / 5分鐘 / 4分鐘
相比于第1種煮法,這個煮法最大的優勢就是,不用去考慮鍋子和爐火大小的影響,基本上用這種煮法,時間是差不多的。
要特別注意的是,我用的是常溫雞蛋。因為雞蛋是一下子放到沸水中去,溫差比較大,如果是剛剛從冰箱里取出來的冰雞蛋,雞蛋殼很容易因為溫差而破掉。放雞蛋時一定要輕輕放進去,并順勢把火力調小一些,這樣可以更好地避免雞蛋殼破裂。
▋ 第3種煮法 低溫烹煮
第3種煮法也是從常溫水(28℃)開始煮雞蛋,用中火煮,大概5分30秒左右,當鍋底開始持續地冒小泡、水面有熱氣冒出,就開始計時。這種狀態下,水溫大概為80℃左右。

為了保持80℃的水溫,避免水溫持續升高,需要進一步把中火降為小火。在80℃的水溫中,煮3分鐘、4分鐘、5分鐘,分別撈一只雞蛋出來,馬上放入冰水中,切開來是下面這樣的?

▲ 5分鐘 / 4分鐘 / 3分鐘
這種煮法是不是看起來很復雜?其實是為了模仿低溫烹煮法,在普通爐灶上最好是用溫度計輔助一下。煮出來的雞蛋,雖然圖片上看起來差不多,但蛋白的部分口感要比前面兩種更嫩一點。

雖然第3種煮法口感最好,但一大早急著出門上班還要小心翼翼看著火,臣妾有點做不到啊~所以要給你們推薦的是——第2種煮法。把雞蛋直接放進沸水中是最靠譜的,不用擔心鍋子和爐子火力不一樣,只需要記得用常溫雞蛋、小心輕放、準確計時,就可以靠譜地煮出你們喜歡的、不同程度的半生熟雞蛋了?
04 剝一只漂亮的雞蛋 —— 家里沒有冰塊該怎么辦?水煮過的雞蛋馬上泡在冰水中,除了可以降低余熱的影響,還可以讓雞蛋好剝一些,因為水會透過蛋殼上的細小氣孔,沁入到蛋殼內部,使蛋殼松動容易剝離。那萬一煮完雞蛋,卻發現家里碰巧沒有冰塊,怎么辦......?
除了馬上出門買冰塊,還可以試試用效果雖然沒那么好、但也很有效的方法。4只相同新鮮度的雞蛋,都采用第3種煮法,煮相同的時間,煮完分別放入冰水、流動水、常溫靜止的水以及放在空氣中冷卻。
▼ 4種不同冷卻方法


從最后剝出來的4只雞蛋來看,放到常溫靜止的水中或者放在流動的冷水中冷卻剝殼,雖然比不上冰水來得好,但效果絕對比放在空氣中直接冷卻要好很多!

▲ 4只相同新鮮度的雞蛋同煮,分別以4種方式冷卻剝殼
一般來說,越新鮮的雞蛋蛋殼會比越難剝,所以,就別太在意雞蛋剝出來是不是很完美啦,就算是摳掉一些蛋白也沒什么? 新鮮是最重要的!
05 大雞蛋 vs 小雞蛋——經常讓人猝不及防最后!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大雞蛋和小雞蛋的差別!
之前在英國的時候,雞蛋都是按尺寸分成medium,large等不同size來賣的,國內超市菜場常見的雞蛋也有兩種,一種是標準雞蛋,帶殼重量大概在50?55g之間,還有一種是小顆的草雞蛋,帶殼重量一般只有40?45g左右。我們上面說的3種煮法,用的都是標準雞蛋,如果換作小雞蛋會怎么樣呢?煮給你們看哦?

54g和40g兩只不同大小的雞蛋,用第3種煮法(看我是多么zuo)一起煮4分鐘撈出,放在冰水中冷卻剝殼,最后切開來,明顯可以看到小雞蛋的蛋黃接近全熟,而大雞蛋則恰到好處。所以,在煮小雞蛋的時候,差不多要減去1分鐘左右。

▲ 40g 小雞蛋 / 54g 大雞蛋
雞蛋是這個世界上最百搭、烹飪最多樣化的食材,我們的祖先用智慧找到了各種各樣吃雞蛋的方式,而一顆煮得恰到好處的白煮蛋,對身處食物鏈頂端的我們來說,也許是展現驕傲的最簡單的方式。
以后可以放心大膽地吃蛋黃流動的雞蛋了!
是不是很嗨森???
你們到底是喜歡全熟的,還是溏心的?
或者...... 生的?
很多人在后臺給我留言,問一些菜品制作方面的問題。平時我潛心研究新的菜譜,不能回復每個人的問題,所以創立了一個新的欄目,專門解答后臺出現比較多的問題,也會分享一些我自己發現的廚房技巧。
希望大家多多提問,常常來撩。
參考文獻:
[1] 《食物與廚藝 | 奶蛋魚肉》【美】哈洛德·馬基
▼▼▼
點擊下面鏈接,看看我還做了哪些美食好菜:
1分鐘出鍋的三道盛夏開胃菜,酸辣清爽嘎嘣脆:藕帶三吃
一招搞定球賽下酒菜,夏日消暑就靠這一大碗:香糟一切
最會賣萌的小黃人,被我一口一口吃掉啦:小黃人冰淇淋糯米糍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544274.html
下一篇:香薰點多久合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