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流行的昆蟲美食(餐桌上的另類美食)
發布時間:2023-12-17閱讀(24)
<span class="answer">導讀</span>導讀:昆蟲近兩年作為一種美食開始活躍在人類的餐桌上,煎、炸、炒、煮,昆蟲成為了人類口中的美味。日前,食用昆蟲成為一種飲食風尚,其高蛋白、低脂肪被美食者們青睞....<blockquote><p><strong>導讀:</strong>昆蟲近兩年作為一種美食開始活躍在人類的餐桌上,煎、炸、炒、煮,昆蟲成為了人類口中的美味。日前,食用昆蟲成為一種飲食風尚,其高蛋白、低脂肪被美食者們青睞,各種夜市、美食街上的炸蝎子,孩童口中的油炸知了猴......每一種昆蟲美食無不讓人垂涎三尺。那么,都有哪些昆蟲成為人們口中的美味?</p><p><img alt="盤點流行的昆蟲美食(餐桌上的另類美食)(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p><p>昆蟲是我們這個藍色星球上數量最多的物種,據統計,已知的昆蟲數大約有600萬種,而哺乳動物才數百來種。隨著全球人口數量劇增,可供人類食用的糧食越來越少,為了解決饑餓問題,人類把目光投向了數量龐大的昆蟲上。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指出,目前全球70億人口中有10億人遭受食物短缺之苦,而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至90億,全面糧食危機已迫在眉睫。昆蟲作為一種食物,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低脂肪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而且養殖成本和排放溫室氣體量都要低很多,昆蟲產業不僅成了人類最大的天然糧倉和最后的“儲備糧”,而且還是綠色朝陽的產業。</p><p>招農民恨的蝗蟲卻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天津的醬蝗蟲,通體入味,很是解饞,還有烤蝗蟲、炸蝗蟲,怎么做都是美味。辛勤勞作的蜜蜂幼蟲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食,過油一炸,外焦里嫩的蜂蛹香氣撲鼻,作為下酒菜再不為過,還有將蜂蛹擠壓成汁,用油鍋一炒,風味獨特;再者將幼蜂煮得半熟,用備好的腌料腌制,成為一種味酸爽心的“涼拌土蜂子”。蠶蛹是餐桌上最常見的美食,很多吃貨已見怪不怪了,吃法很多,開水煮、油炸,每一種都是美味,在此不一一累述,現在很多食品企業已經把蠶蛹做成各種食品,有蠶蛹豆醬、蠶蛹面包,還有高蛋白的蠶蛹粉。螞蟻在云南很盛行,云南特產——益肝明目的大紅螞蟻,用蜂蜜腌制,口感類似芝麻,帶著淡淡的核桃味;還有酸拌螞蟻卵,想想都很酸爽。廣東人對于昆蟲美食的熱愛簡直到了獨霸武林的地步了,在廣東粵菜里,以昆蟲類做的佳肴不勝枚舉,爽脆清淡的“白焯地龍”、焦嫩鮮香的“油炸桂花蟬”、“香炸蕉蛆”、甘美咸辣的“椒鹽龍虱”、“椒鹽蛐蛐兒”、“椒鹽竹蛆”......小龍蝦,這種淡水生物因為被中國的吃貨鐘愛,2017年直接把小龍蝦的價格吃到翻了一番。椒鹽龍虱、海蚯蚓燉湯、煎炸水蜈蚣、野蜂仁、油炸螞蚱、蝎子爬雪山、涮蝎子,一道道昆蟲美食勾引著吃貨們腹中的饞蟲。</p><p><img alt="盤點流行的昆蟲美食(餐桌上的另類美食)(2)"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p><p>昆蟲美食不僅被國人所鐘愛,在國外更是風行。2013年4月,英國倫敦舉辦了一個名為“Pestival2013”的昆蟲節,在活動中,世界名廚用西式烹飪方式為食客們獻上各種色香味俱全的昆蟲美食。在哥倫比亞,油炸螞蚱成為人們口中的美味;泰國人把蟑螂做成醬,美國喜愛蚯蚓,做成各種美食,多達2000多種,日本把蠅蛆磨成粉做成“老年酥”,墨西哥用螞蟻做成“魚子醬”,法國用甲蟲蛹做成烤餡餅,瑞典人喜愛家蠅龍蝦、蠅蛆粉,中美洲人愛吃蛾餅,印度人喜好蜈蚣、蚱蜢,東南亞人喜食水生昆蟲,南非人愛吃油炸屎殼郎、臭蟲等。</p><p><img alt="盤點流行的昆蟲美食(餐桌上的另類美食)(3)"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p><p>近日,有新聞報道,在浙江麗水幾乎每家每戶以及所有的酒店排檔都是"無蟬不成宴",粗粗算下來一天能吃掉上萬斤。據菜市場商戶介紹,活知了一斤賣五十元,掐頭去尾后的生知了肉一斤賣到了一百二十多元,比常見的海鮮都貴!由于知了不能養殖,所以市場上的知了都是通過人工捕捉得來,本地的知了現在很少見,大部分都是從衢州的龍游、江西等地運送過來,每天批發出去2000多斤,而全麗水像他這樣做知了批發的有十幾個老板,七月初到八月中旬是吃知了的黃金季節,無論是街邊的餐館、大排檔,油炸或紅燒,食客來吃飯總少不了點這道美食,粗略地算,麗水人一天能吃掉近萬斤知了。</p><p>知了這種昆蟲在古代就被人類開始食用,并且登得了大堂之雅。在秦漢時就有食用知了的記載了,如《禮記·內則》中記載的"爵、晏、蜩、范",經漢代鄭玄注釋,即"蜩,蟬,范,蜂,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之意。就是說在秦漢以前,知了不僅是一種可以吃的昆蟲,而且還是帝王都在享用的佳肴。</p><p>知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蚱蟬、嘛嘰嘹、黑老哇哇,幼蟲期叫爬爬、爬拉猴、蟬猴、知了猴、結了猴、肉牛、結了龜、神仙或蟬龜。每年當知了開始鳴叫的時候,就說明夏天要到了。蟬鳴非常有韻律,但也被不少人所討厭,認為是噪音,影響休息。</p><p><img alt="盤點流行的昆蟲美食(餐桌上的另類美食)(4)"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p><p>盛夏炎暑,蟬鳴能給人帶來野趣、寧靜和涼意。那抑揚頓挫的蟬鳴聲,還往往會使人追憶兒時的情景。夏季,當一陣雷雨過后,在樹根周圍的地面即可發現一些圓圓的洞穴,這就是蟬兒出土的地方,碰上好運氣,還能抓到沒有蛻殼的蟬兒。記得小時候,常常和小伙伴在傍晚,特別是下過雨的時候,拿上手電筒和玻璃罐,往樹林一鉆,仔細的盯著地上,看有沒有小眼,順手一扣,往往都有斬獲,但有時候也被蟻洞給迷惑住了。還記得小時候做假洞,在廢棄的知了猴洞里塞上蟬蛻,再用泥給擋上,扣個小眼,偽裝好,躲在遠處捉弄其他小伙伴。</p><p>知了猴捉回去用清水加少量食鹽浸泡,用刷子清除泥土,清水洗凈后,放入水桶或水盆中,加入清水蓋上帶孔的蓋子,浸泡一晚上,讓其吐出臟水。最期待的是第二天早上,母親都會放好油,把清洗干凈的知了猴放到油鍋里輕炸2-3分鐘,撈出,控油。往往這時候都是被油炸知了猴的香味叫醒的。</p><p>知了猴營養豐富,味道好,成為時髦的美味佳肴。蟬體含營養物質豐富,干基蛋白含量在70%以上,脂肪約7%,維生素及各種有益微量元素均高于一般肉類食品,可稱其為當今食品中蛋白王。老家就有一種說法,一個知了猴相當于一個雞蛋。</p><p>正因為近年來開始流行吃知了,瘋狂程度甚于小龍蝦,在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抓捕金蟬做餐飲的現象非常嚴重,由于金蟬幼蟲在地下存活5-12年左右才能破土而出,如此瘋狂的抓捕導致金蟬數量急劇下降,在某些地區,夏天已經再也聽不到蟬聲了,金蟬正面臨著生存危機,甚至有絕跡的可能!</p><span class="copyright">免責聲明:</span>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5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