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飪手法(我弄懂了幾個異樣的)
發布時間:2025-03-25閱讀(24)

上學的時候,老師總是說要學會舉一反三,這道題會了,這個類型的就會了。
那個時候真的不懂,為什么會有舉一反三的道理。直到后來學廚,靜下心來學習廚藝,總結原理的時候,仿佛有一扇窗戶突然打開了。
我在自己的文章里反復提到過“學會十道菜,不如弄懂一個烹飪原理”這句話,現在想想,其實就是老師說的舉一反三。

學炒菜跟學數理化其實是一樣的,把背后的原理學會,再掌握一些實用的技巧和方法,任督二脈自然就通了。
就好比家常菜里關于肉絲的菜品,尖椒肉絲,蒜苔肉絲,豆角肉絲等等,重點在肉絲的處理上,橫切斷筋,腌制去腥,調料碼味,粉水嫩滑,中溫滑油。
這種一葷一素食材搭配的家常菜,肉是絕對的主角,把肉腥味去掉,鮮香味提出來就能保證整道菜品的味道,素菜食材再給一點錦上添花的效果,一道完美的家常菜很容易的就能做出來。

廚師的工作是做五味調和,那么五味調和后是什么味道呢?究竟什么樣的味道會被人們評價為好吃?
我想,古往今來從食物的演變和形容美食的詞匯中,大概就能猜到我們對于好吃的評價無非就是“鮮”和“香”。
類似這樣的理論知識,之前我寫過很多篇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今天這篇文章里的內容,比較特殊,是我做創意菜的時候,無意間發現,并且提煉出來的一些異樣的烹飪原理。
很有意思,也很實用,會對做菜有很大的幫助。
01 先燉再炸
我這個人,很愛吃排骨,貼著骨頭的肉,肥瘦相間,纖維細,口感不柴不膩,肉又沒那么厚,本味肉香就不說了,想要入味也方便。

只不過,我一直沒做出自己認為最完美的一道排骨的菜品。直到有一年中秋,去我師傅家,老爺子露了一手,讓我終于找到我最喜歡的排骨做法。
這道菜叫“雙酥排骨”,排骨先用高壓鍋壓熟,蔥姜花雕酒去腥,鹽入底味,八角和干辣椒去異增香。
壓熟以后,吸干表面水分,平底鍋放一點油,小火把排骨表面的瘦肉煎酥,肥肉煎出油。
出鍋后用吸油紙把油脂吸干凈,然后粘干淀粉,蘸一下水,再粘干淀粉,再蘸水,反復幾次以后,下鍋炸,表面金黃酥脆了就可以出鍋。(很遺憾,當時沒有拍照片)

老爺子做的這道菜,表面的裹了一層酥皮,吃到排骨的時候,排骨表面一層的肉也被煎酥了,內里的肉軟嫩脫骨,吃起來連酥兩層,吃到肉的時候軟糯的口感和肉香又會占據主導,讓我忍不住吃了一塊又一塊。
當我準備問老痞廚是怎么想出這么好的法子的時候,老爺子先開口了,“沒想到,你小子這方法做出來的排骨還真不錯。”
我愣了一下,回想起之前在店里做過的一次糖醋排骨,也是用了先燉再煎的方法,然后看著我師傅,我倆會心一笑,我說了一句話,“那意思是,這道菜你跟我學了本事了,老頭,你跟我叫個師傅聽聽。”
下一秒,是師傅家老太太笑噴的聲音,和老痞廚那大巴掌打在我身上的啪啪作響。

學廚以前,在飯店吃到排骨,大部分時候口感上都很欠缺,要么肉太柴,要么太塞牙,要么不脫骨。
先燉再炸或者再煎的手法,把肉類的食材用燉的辦法轉換口感,同時入一些底味。然后通過炸或煎的操作,增加香味。
從那以后,我在店里凡是關于排骨的菜品,全部都會經過這一道工序。
排骨提前壓熟的過程,可以去除掉腥味,并且把本味的肉香釋放。得益于肉并不太厚的特點,后期無論是紅燒還是糖醋時,調味也很容易進入,并且能鎖住。
也是因為這一點點小的變化,來店里吃飯的客人,幾乎都要求吃排骨,而且一份還不夠。
有一些熟客時常調侃說,讓我參照大盤雞的菜量,來一個大盤排骨,才能一次吃過癮。

02 小菜大做
還在老家農村讀初中的時候,我經常去堂哥的飯店幫廚,每次飯點忙完后,堂哥問我想吃什么都會加一句“不許吃炒餅啊,太麻煩”。
起初我很是不解,炒餅很麻煩嗎?
我自己做炒餅的時候很簡單嘛,把菜炒斷生,餅絲放進去,燜一兩分鐘,炒勻就可以出鍋了。只不過我做的炒餅很難吃,只有咸味兒,不香也不鮮。

后來我仔細看了一遍堂哥做炒餅的過程,也就理解了為什么他會說麻煩,也理解了,為什么來堂哥飯店吃飯的人,桌桌的主食都要炒餅。
他做的復制醬油,用生抽,老抽,魚露,蔥姜蒜,芹菜,香菜,胡蘿卜等等蔬菜熬出來的。

實話講,我當時年紀小根本就不明白,為什么堂哥做個炒餅這么麻煩,只是知道味道的確很好,香而不膩,各種復合味道層次分明,還能吃到餅香味。
一直到了后來學廚,我師傅教我做板栗燒肉的時候,有突然有了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仿佛眼前一片一直遮住我視角的烏云,一下子就散開了。

我看著盤子里顫顫悠悠的肉,疑惑的問老痞廚,“師傅,不放點香料能好吃嗎?”
當時老爺子嘴里剛放進去一塊肉,被燙的吸溜吸溜的說,“嘗嘗,不就知道了嘛。”
我夾了一塊肉,吹了吹放到嘴里,一股純粹的肉香一下子就在嘴里炸開了,板栗的微甜作用下,肉的味道仿佛提升了一個層次。
那天晚上睡覺前,我突然想起之前堂哥做炒餅的事兒,然后明白了一個道理。
做菜,要小菜大做,大菜小做。
根據食材區分,食材中味道因子含量少的菜,盡可能的通過技法和調料增加復合味道。
而本身味道因子含量高的食材,就不要再畫蛇添足的加過多的香料和調料去壓制了食材的味道。

就像蔥油拌面,表面的味道是蔥香味,其實這道菜起到決定作用的是用來拌面的復制醬油。
承載了諸多蔬菜鮮香味的復制醬油,給這道菜提供了強有力的味道保證。在這個基礎上,聞到的蔥香和第一口的蔥香反而只是這道菜的一個引子而已,靠著后面的味道把它支撐在前方。
又例如臺灣省的鹵肉飯,同樣也是不需要香料,把五花肉絲小火煸炒出異味,炒出肉香味,用小火在砂鍋里一直煨著,讓肉香味得到了完全的釋放。
烹飪搞的深了,就成了哲學,專注的做好每一件小事,其實就是在做大事。
03 有干的就不用鮮的
我很喜歡菌菇類食材,它們特殊的鮮味,無論是做主味,還是搭配,或者借味都是最好的選擇。
菇類食材在選擇上有一句有意思的老話,“有干的,不用鮮的”。

例如新鮮的香菇和泡發后的干香菇,味道上會有很大差異,干香菇的鮮味更濃,味道更正。
菇類食材的香味,主要來自于一種叫做鳥苷酸的核苷酸,在自然陽光作用下,曬干的過程中鳥苷酸會被加速釋放,鮮味就變的更濃。
鮮香菇曬干水分流失,間接的提升了鳥苷酸和香菇味道因子的濃度,而且使得口感更加緊實。

像花菇,茶樹菇,榛蘑等等常食用的菇類食材,在泡發前用淀粉水清洗干凈,泡發時鳥苷酸會流失到水中,在烹飪時把泡發用的水一并食用,可以造成鮮味不流失。
有點相似的轉換方式,魚干和火腿,都是通過水分流失,同時經過霉菌作用,蛋白質轉換為氨基酸,提升鮮味。
食材干化后與新鮮狀態已經有了不同,在食用時會有意外的驚喜。
我喜歡用文字分享烹飪感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提高廚藝。
覺得文章有些受用的朋友,記得點擊關注,別錯過后面的更新。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518264.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