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炒面里面都有什么菜(還是這里的好吃)
發布時間:2025-03-13閱讀(24)
#頭條帶你樂享河北##我是大美河北推薦官#
很多人認識武安
是從吃沙洺炒面開始
在武安城區礦建路東段路南,有一家有30多年歷史的“宋師傅沙洺炒面館”。每到中午和晚上“飯點兒”,來這里就餐的食客絡繹不絕。最高峰時,這里每天能賣掉兩袋面粉的炒面。細算一下,兩袋面粉,重100斤。

近些年,沙洺村來城里開炒面館的人逐漸多了起來,目前已達近百家。幾乎每家的生意都是那么紅火。無論去任意一家沙洺炒面館看看,包括老板和員工在內,每個人都正辛勤地忙碌著;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亮晶晶的汗珠和永遠也抹不去的燦爛的笑容。

在印象和記憶中,沙洺自古以來就是“產”炒面的地方。沙洺古稱沙窩,始建于春秋時期,謂“千年古村”。它位居武安市城西20公里處,扼守北部門道三川和西部陽邑川之口。村西的窯溝河、小南河和村東北的北洺河在村東匯合。三河交叉沖刷,形成了占地近3000畝的淤積小平原。其中可耕地面積近2000畝,耕作層厚度平均超過兩米。距村東北1.5公里處,有一處千年不竭的山泉四里巖,周圍形成的水泊面積超過3畝,平均水深近3米,當地人稱“老長滃”。村民由此開溝挖渠,利用自然落差,將此水引入下游,供人畜飲水和土地灌溉之用。自古以來,沙洺村的土地就一直保持一年兩季,夏收小麥,秋收谷米,是一個旱澇保收之地。

沙洺村的土地屬沙土和黏土混合型,另外,在“三河”自上而下的沖刷過程中,也帶來和沉積了各種富含莊稼生長需求的有機物,加之豐裕的水肥保證,所以地力非常充足,長出來的小麥出粉率高且面質勁道,拉出的面條既均勻又有韌性,就是在開水鍋里煮上十分鐘也不會糊鍋。所以口味非常地道,男女老幼都喜歡吃。

民國年間,沙洺村在村東沿北洺河西岸和南岸的引水渠上沿途建造了三座水磨坊。專門用來加工小米和小麥面粉。其中的“萬民水磨坊”一直開辦到1960年才停用。至今,村北和村東的土地還保留著“水磨地”和“下水磨”的稱謂。得益于大地母親的無私饋贈,吃面,就成為當地村民的一種日常飲食方式。

“沙洺炒面”起源自改革開放初期,在沙洺村南的309國道路邊,有幾家開辦不久的拽面館。飯店的主要招待對象是貨車司機。主要經營品種是豬肉臊子拽面和雞蛋臊子拽面。某一個冬夜,一位跑長途的貨車司機敲開了一家店門,他稱自己已經20個小時沒有吃飯了,但當時店里只有一些剩面,面店老板靈機一動,拿剩面配上雞蛋、白菜、洋蔥等做了一盤炒面。司機吃后,連聲叫絕,說這是他平生吃過的最可口的面食。

從此“沙洺炒面”走上了自己的成名之路。經過30多年的不斷改進和口口相傳,發展成為現在的武安地方名吃之一。憑借著“沙洺炒面”這塊金字招牌,數以百計的沙洺人走上了致富之路。據不完全統計,沙洺人開辦的炒面店,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十幾家發展到現在的100多家。在本省各地市、山西、山東、陜西、河南、內蒙古、北京等地都能看到“沙洺炒面”的身影。

沙洺炒面,既不像蘭州拉面那樣苗條可人,也不如加州牛肉面那樣雍容華貴,更沒有山西刀削面那樣生硬倔強。它沒有那么多的講究,喜歡吃什么就可以放什么。所用蔬菜都應時應季,青的、紅的、白的、紫的、黑的樣樣都有。一盤面炒出來,往餐桌上一放,熱氣騰騰,十里飄香,讓人垂涎欲滴。

沙洺
歷經千年滄桑歲月的洗禮
變得無比厚重和深邃
沙洺炒面
經過不斷地革新改進
未來一定能被更多人熟知
看到這里不如您親自嘗一嘗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