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成都美食歷史悠久(百年前的成都流行美食)
發布時間:2024-12-09閱讀(22)
古文《淮南子·修務訓》里講到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楚人有烹猴者,招其鄰人,以為狗羹也。而甘之后,聞其猴也,據地而嘔吐之,此不知味也。”這里所說不知味,其實就是不辨味,如能辨味,即便說成是龍肉他也不會嘗一口。再有蘇東坡被貶惠州,妾朝云隨之,吃蛇羹以為是海鮮羹,事后知所吃為蛇,隨即嘔吐數月不止而一命嗚呼。你瞧這知味、辨味是何等要緊,要是朝云有此本事,又豈會因貪嘴誤食而紅顏薄命呢。
然而當一個人處于特殊生活環境或背景下,或者說長期處于食不果腹狀態,那就難以談滋說味了。因此一個人平時喜歡吃什么,或討厭吃什么,應該說是社會背景、生活水平以及味覺記憶的作用。其實他愛吃的食物,未必就是什么奇珍美味,而討厭吃的食物,也未必就如糟糠般難以下咽,真正決定其好惡的,恐怕是隱藏在不同生活狀態下的味覺記憶里,某個難忘的經歷或特殊的情結。看看差不多近百年前成都的“流行美食”,你定會感概萬千……….
盆盆肺片: 1920年代的成都有一街邊熱門小吃,多集中于皇城壩附近的幾座橋頭上售賣,尤其是琴臺路十二橋賣得最熱鬧。通常是長板凳一條擺于橋頭路邊,一頭放一土瓦盆,一頭坐著售賣小販,盆邊則插滿了筷子,紅油肺片的辣麻鮮香很遠就能聞到,路人實難抵御其誘惑,吃情食欲則聞香而動。這種肺片半個手掌般大,薄而透明,說為“肺片”,其實是膠質狀薄薄的牛頭皮。吃到口里辣麻鮮香、風味濃厚,頭皮軟糯脆爽,很有嚼頭,尤其是吃后那“辣乎兒辣乎兒又辣乎兒,嘴上辣個紅圈圈兒”的感受很是舒爽過癮。加之以片記賬,十分便宜,因而大受那些貧民百姓、窮學生的喜愛,人們稱之為“盆盆肺片”,這也是后來夫妻肺片之前生。
今日之串串香可與當年的盆盆肺片相似
神仙菜:三四十年代的成都,窮苦百姓謀生不易,吃飯難,吃肉更難。而公館酒樓里卻是富者奢宴,豪者酣醉,揮金如土,腦滿腸肥,席宴后的殘羹剩菜可積滿幾大缸,餐館每日加熱后叫小工抬出當街售賣。那時成都四門的大橋橋頭都有定點定時售賣,尤以東門大橋與九眼橋賣得最有熱鬧。每日排隊候賣的自然是窮苦百姓和打短工、幫工、車夫、轎夫、挑夫、乞丐之類。這種殘羹剩菜七滋八味、葷素皆有,像僅剩一條彎彎老肉皮的“月亮肉”,光骨架的“篦子魚”,啃得溜光的“棒棒雞”。然而對窮人而言這就算是享口福了,故而稱其為“神仙菜”。對于窮苦大眾而言,能吃上這樣豐富的“油大”,也算是難得的滋味享受了。
十二相菜:此外,成都東西南北四門外都有一類小飯鋪,把瘟豬肉、死豬肉、死貓狗,甚而活老鼠肉,總之大凡是動物的肉亂七八糟煮一大鍋,鍋內湯水翻滾,黑乎乎的浮沫堆起老高,但也還是香氣四溢,專門賣給窮人吃,就算是“打牙祭”了。每天中午都是顧客盈門,站著吃的比坐著的還多。也有個別穿長衫戴禮帽的窮酸文人或小職員端著大缸缽買回家,全家人“打一回牙祭。人們戲謔為“十二相”菜,意思是說從鼠到豬十二屬相的動物肉幾乎全都有。

這一場景與舊時的成都的街道一般
對扯肉 拉皮條:另外還有一種賣大塊回鍋肉、血旺湯、牙牙飯的露天飯鋪。那種回鍋肉真也是滋味獨特。巴掌大的豬脖頸肉,成都人稱為豬項圈肉,片張厚大綿扯扯的,根本嚼不動,吃在嘴里有如嚼橡膠皮一般,咬一口要扯半天,有時筷子沒夾穩,一打滑肉片會反彈過來打在臉上,嘴巴、鼻子巴一臉的調料,于是人們戲稱為“對扯肉”“拉皮條”;還有那血旺湯也是咸得要命,牙牙飯硬得要用刀砍,俗稱“挨刀飯”。但這類飯食價錢便宜,油水大,而且耐餓,也是一種難得的“滋味”享受。

回鍋肉還是對扯肉
《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副主編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辣麻誘惑三百年》作者
圖文原創 江湖饕客·向東 2019.02.10 成都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9653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