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1-24閱讀(17)
本草講解
廣東的主婦煲湯很喜歡加茯苓,有的是那種有棱有角的茯苓塊,也有卷成一張小紙條的茯苓卷。茯苓的“知名度”很高,因為它不僅能化濕,還能健脾,最符合日常的養生需要。現在接近年底,很多上班族都在沖業績和進行年終總結,壓力也比較大,很多人會出現失眠的問題。同時,因為降溫和忙碌的原因,大家的外出運動自然也減少了,濕氣也容易內生。而茯苓除了可以利濕,本身就有一定的安神助眠功效,有相關困擾的讀者不妨試一下。

原理
有句唐詩叫做“碧松之下茯苓多”,茯苓本來就是長在松根上的真菌菌核。古人認為,在松樹被砍伐后,蓄積在松根里的清氣無法上行,就像地面的泉眼被堵住了一樣;不能上涌的“泉水”總要找個去處,于是便會向下凝結為茯苓。正因為來源于清氣,茯苓雖然長在土里,但一點腥味也沒有,反而味淡似清粥,故有“升清降濁”的作用。所謂“升清降濁”,是指茯苓能引人體水液中潔凈的部分上供,同時促進污濁的“廢水”排出,簡直就是本草版的“凈水器”,用途非常的廣泛。

功效
茯苓的用途廣,功效也很多,但它有個用途是老百姓很少知道的,就是能夠安神助眠。茯苓有一樣衍生品,叫做茯神,也就是菌塊里直接包著松根的部分。自古以來,它就被認為有“安魂定魄”的作用,也就是能夠“安定心神”,故名茯神。其實,茯苓本身就有類似功效,能通過“降濁”而引陽氣下潛。在晚上失眠的時候,有些人會發現自己只要起床小便,就會產生一些睡意,繼而入眠。這是因為,失眠的時候,心神往往是躁動不安的,就像一鍋燒開冒泡的水,而茯苓通過利尿排出一部分“濁水”,使得沸騰的水逐漸平靜下來,人便能逐漸入眠。因此,茯苓在利尿排濕的同時,也能通過“降濁”安神而改善睡眠情況。

本文指導專家

盧 傳 堅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弟子,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岐黃學者”,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人才培養對象,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銀屑病臨床與基礎研究創新團隊負責人。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8373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