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蒙古族具有特色的美食(蒙古族的美食全在這里了)
發布時間:2024-11-13閱讀(12)
內蒙古 地處歐亞大陸內部,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占 中國 全國總面積的12.3%。這個概念其實只是個數據,可當你親自用腳去丈量的時候,那就是怎么都走不完的路,除了滿眼的草原、戈壁、沙漠等等那么多地形地貌,還有讓人流口水的蒙古文化和飲食。今天,抽個時間,把家鄉的美食給大家介紹下,冬日來臨,要來點大肉增加點抵抗力啊。
紅食

蒙古族稱肉類食品為“烏蘭伊德”,即紅色食品的意思。肉食品是養育蒙古族的主要食品。育蒙古族的主要食品。據《黑韃事略》記載,蒙古人的肉食品主要來自狩獵產品和家養牲畜。狩獵得來的動物包括野兔、鹿、黃羊等等。而平常食用的主要是家養的牲畜,以羊為主,牛次之,一般是不殺馬的,因為在他們認為馬是比較尊貴的動物。
涮羊肉

涮羊肉 傳說起源于元代。當年元世祖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遠征。一日,人困馬乏饑腸轆轆,他猛想起家鄉的菜肴——清燉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正當伙夫宰羊割肉時,探馬飛奔進帳報告敵軍逼近。饑餓難忍的忽必烈一心等著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隊開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廚師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在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佐料,將帥們吃后贊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從此“涮羊肉”就成了宮廷佳肴。
手把肉

手把肉 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方法之一,也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肉食的主要吃法。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凈,去頭去蹄,洗凈,卸成若干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盤中上桌,大家手拿蒙古刀地割著吃。因為凈手后吃肉時一手把著肉,一手拿著刀,割、挖、剔、片,把羊骨頭上的肉吃得干干凈凈,所以得名“手把肉”。
蒙古烤羊排

蒙古烤羊排 蒙古美食的味道非常不愧是一絕.在原來的菜肴的基礎上采用了更多變的烹飪手法與味料。 蒙古烤羊排其實是烤羊腿的簡化做法。蒙古人把一只羊劈成四份,叫四條腿。每條腿都帶著排骨、脊骨部分,而烤羊排則是剔除了腿骨、腿肉的做法,韻味就減了三分。
蒙古烤羊腿

蒙古烤羊腿 是一道以羊腿為主要食材的特色美食。烤羊腿是從烤全羊演變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在羊腿烘烤過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種配料和調味品,使其形、色、味、鮮集一體,色美、肉香、外焦、內嫩、干酥不膩,被人們贊為"眼未見其物,香味已撲鼻"。
烤全羊

烤全羊 是目前肉制品飲食中最健康最環保最綠色的美食了,烤全羊外表金黃油亮,外部肉焦黃發脆,內部肉綿軟鮮嫩,羊肉味清香撲鼻,頗為適口,別具一格。 “烤全羊”是蒙古族用來招待貴客的傳統名菜。此菜歷史悠久。據傳,早在幾千年前,生活在內蒙古河套地區的鄂爾多斯人民已經開始用火來燒食獵取整只野獸,大草原人民特定的游牧生活方式,使這種食用方法延續至今。
蒙古烤肉

蒙古烤肉 馬背民族的地道風味是烤出來的。等你進過了蒙古包,喝過了奶茶,雙手接過熱情好客的牧馬人雙手遞過來的哈達!等你圍著熊熊篝火,享受著草原徐徐微風送來的烤肉香,你肯定會想起“風吹草底見牛羊”。 據傳成吉思漢遠征歐洲時,戰線拉長,拿石頭砌成爐子,因而想到以盾牌作為烤爐,把死的戰馬和一些牛豬羊雞都切成塊,把自備的野菜,置于盾牌表面燒烤調味,這是最初蒙古烤肉的由來。
羊雜

羊雜 蒙古族的羊雜碎在該地的諸小吃中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講究“三料”、“三湯”、“三味”。三料又分為主三料和副三料。主三料即心、肝、肺,又稱“三紅”;副三料即肚、腸、頭蹄肉,又稱“三白”。三料下鍋時切成長條或細絲。三湯即“原湯雜碎”、“清湯雜碎”、“老湯雜碎”。
血腸

血腸 是蒙古族、滿洲族、錫伯族的傳統食品,宰羊時,用大盆裝些鹽水接血,然后在開水鍋內稍煮凝結成血塊,再將血塊搗碎拌上血腸剁碎的羊油和洋蔥末、鹽、姜粉、胡椒粉等調料后灌腸,扎緊捆實,放入鍋中煮制即成。切片乘熱食用,味道濃香,油而不膩。
白 食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圣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
奶酪

奶酪 蒙古語稱“胡乳達”,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見的奶食品。用牛奶經凝固、發酵而成的食物,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濃郁,牧民很愛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遠門當干糧,既解渴又充饑。還可以做成拔絲奶豆腐,其軟韌牽絲為斷,是宴席上的一道風味名菜。用模具做出來的奶酪又稱“奶豆腐”
奶皮

奶皮 蒙語稱“烏如木”、“烏日莫”。漢語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是把馬、羊、牛和駱駝鮮乳倒入鍋中慢火微煮,等其表面凝結一層臘脂肪,用筷子挑起掛通風處晾干即為奶皮子。
黃油

黃油 蒙古語稱“希日陶蘇”,其味道獨特純香,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是牧民招待賓客的佳品。黃油可以從奶皮子里提,可以從白油中提,也可以從鮮奶凝結出的油皮中提取。 若用鮮奶提取,要把奶放在一個筒狀容器中,把一個一頭帶有圓板的棍子的帶板子的那頭放入牛奶或羊奶中,不停的上下攪拌,在攪拌了大約幾百次之后,就會在奶的上方漂起一些白色的半固體,用篩子撈出白油,擠干水分,再經過提煉就變成了黃油。
爵克

爵克 是牛奶經發酵后最上面的一層奶油,可以加糖拌炒米或兌茶,或沾著吃。
主 食

內蒙古的主食極其豐富,而且極具特色,無論是食材還是制作方法。 內蒙古農作務多達25類10266個品種,主要品種有小麥、玉米、水稻、谷子、莜麥、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許多獨具內蒙古特色的品種,其中莜麥、蕎麥、頗具盛名。
蒙古果子

蒙古果子 早餐中的主食之一。把小麥面粉加糖、雞蛋、酸奶或牛奶、奶油或牛油和成,切成方形或棒形,用牛油、羊油或植物油炸成金黃色,可直接食用,也可泡入熱奶茶中食用。
蒙古包子

蒙古包子 是草原牧民最喜歡的食品 。蒙古包子不用發酵面做皮,采用小麥面粉,用熱水和好后,稱為-燙面 。餡有幾種,一種是全羊肉餡,即整羊不分部位,全部剁餡只加蔥、姜等調味品 。這樣的餡做包子或蒸餃即純正的蒙古包子,也有的在餡中略加奶豆腐或野韭菜等野菜。另外有用牛肉做餡或是用血腸 、百葉等或加腌酸菜做餡 。蒙古包子的特點是:餡大、皮薄、味道鮮香。
蒙古蒸餃

蒙古蒸餃 是草原牧民最喜歡的食品。蒙古包子不用發酵面做皮,采用小麥面粉,用熱水和好后,稱為燙面。餡有幾種,一種是全羊肉餡,即整羊不分部位,全部剁餡只加蔥。姜等調味品。這樣的餡做包子或蒸餃即純正的蒙古包子,也有的在餡中略加奶豆腐或野韭菜等野菜。另外有用牛肉做餡或是用羊心、肺、肚子、肥腸、百葉等加膨酸菜做餡。蒙古包子的特點是:餡大。皮薄、味道鮮香。
合子

合子 屬于餡餅類,圓形,兩層薄皮內只有一層餡,需用餅鐺烙制。面,要和得比較軟,皮兒薄如紙且有彈性。餡,單層,比較常見的是韭菜、茴香、雞蛋、豬肉,以韭菜 雞蛋、茴香 豬肉、韭菜 豬肉的組合最常見和最受歡迎。合子皮薄、餡大、味道鮮美,因此深受歡迎。
蒙古肉餅

蒙古肉餅 據說披薩和漢堡就是源于蒙古肉餅,元朝時被馬可波羅傳入歐洲。
蒙古餡餅

蒙古餡餅 蒙古餡餅是明朝末年,蒙古族蒙郭勒津部落定居遼寧阜新地區后創制的。最初的蒙古餡餅以當地的特產蕎麥面為皮,牛羊肉為餡,用干烙水煎的方法制成。(廣義上的蒙古餡餅也包括合子或其它白面餡餅)
觸及了大家心里的美食欲望后,是不是有種前往大快朵頤的沖動呢?不用猶豫,馬上行動吧!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6780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