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老北京的燉吊子怎么做?老北京人的重口味
發布時間:2024-10-29閱讀(11)
說起老北京著名吃食數不勝數,最典型的無非就是鹵煮火燒,豆汁兒焦圈,老北京涮肉,炒肝兒包子,今兒就跟大伙兒聊聊北京人的重口味

老北京清朝那會兒,紫禁城里見天兒得宰三頭豬,宰完了以后,皇帝吃煮白肉,也吃豬大腸兒,清宮檔案里邊兒有本膳底檔,說白了就是清朝皇宮里邊兒,皇帝,娘娘見天兒吃飯的菜譜

御膳房的大師傅開火做飯之前,先得把今兒的菜單兒寫出來,報上去,先讓皇帝審批,皇帝點頭,御膳房才能熱油熗鍋,開始炒菜,在膳底檔中,白紙黑字兒寫著,乾隆皇帝特別愛吃燉吊子,就好這口兒

燉吊子,老北京人都門清兒,它是京城特別有名的一道吃食,早年間,北京城賣鹵煮的攤兒,都會捎帶手賣燉吊子,外地朋友可能都不知道,覺得鹵煮火燒跟燉吊子沒什么區別,都是醬湯燉豬下水,其實不然

這兩樣吃食,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鹵煮火燒有火燒,燉吊子沒有火燒,菜底兒也有很大的區別,想把它掰扯清楚了并不復雜,老北京鹵煮火燒的配料有肥腸兒,肺頭兒,豬心,豬肝兒,炸豆腐,這么幾樣兒

除此之外,每碗鹵煮火燒里邊兒必須得有兩片五花肉,要是沒有這兩片兒肥肉,就不能算是真正地道的老北京鹵煮火燒,答案很簡單,老北京鹵煮火燒的根兒,按照主流的說法,它是清朝宮里邊兒的蘇造肉

蘇造肉指的是蘇州口味兒的醬肉,所以甭管怎么著,碗里都得擱兩片兒正經豬肉,也算是應個景兒,不能全都是豬下水,燉吊子則是把鹵煮火燒菜底兒里的炸豆腐和五花肉全都撿出來,一碼兒全都是豬下水

沒有正經的豬肉,等于是比鹵煮火燒又降低了一個檔次,這就叫老北京燉吊子,也有人管它叫燉雜碎,但老北京人都不這么叫,自古以來都管這道吃食叫燉吊子

過去老北京人都是明火做飯,鍋也跟現如今的鍋不一樣,坐在火眼兒上,弄個架子,吊在火塘上頭,這種鍋一般,鍋沿兒上都有倆耳朵,耳朵上有眼兒能穿鏈子,北京人俗稱就叫吊子

現如今大伙兒用的砂鍋,就是仿照過去那種鍋的款式所以也叫吊子,再往大了說,凡是砂鍋這一類的家伙什兒,都可以叫吊子,比方說老北京人熬中藥,不能用鐵器,必須用砂鍋,這是規矩

再就是使專門的藥鍋,老北京人稱之為藥吊子,過去在胡同大雜院,還不是每家都有,一條胡同里邊兒大概也就是那么兩三家兒趁這玩意兒

老北京燉肉,同樣也講究用砂鍋,因為砂鍋燉出來的肉都倍兒香,北京人指著砂鍋說事兒,就管燉豬雜碎叫燉吊子,早年間北京城的豬雜碎便宜,壓根兒就不值什么錢,尤其是豬腸子最賤,現如今您到北京城各大菜市場去看

豬身上的各種零部件兒,里邊兒就屬豬腸子賣得最貴,動不動就好幾十一斤,跟過去老北京正好反著,豬腸子最便宜,就拿老北京炒肝兒來說,里邊兒攏共就兩樣兒東西,豬腸子跟豬肝兒

為什么要叫炒肝兒,不叫炒腸兒?因為那時候肝兒比腸兒值錢,老王賣瓜自賣自夸,賣吃食的都愿意把自個兒的東西往高了說,有肉得擺在明面兒上,不能埋在下頭,后來又掉回來了,腸兒比肝兒值錢了,但這也沒轍兒,大伙兒都約定俗成了

創作來源于同福夾道的情景喜劇《武林外傳》里頭還有一首肥腸兒歌兒,歌詞兒就有一句“溜肥腸”老北京人小時候下館子,吃食堂,最實惠的葷菜,除了木須肉,那就得說是“熘肝尖兒”“溜肥腸兒”解饞還實惠

過去會吃懂吃的北京人,進了飯館兒,先得來盤兒溜肥腸,再要二兩酒,然后再來一碗白皮兒面,吃的時候先拿肥腸下酒,酒喝的差不多了,把面端起來,往盤子里這么一扣,溜肥腸湯多,正好能拌面

覺得咸淡味兒不夠,還能倒點兒醬油,辣椒,蒜瓣兒,隨便招呼,甭提多香了,酒足飯飽,一共也花不了一塊多錢,北京城九十年代那會兒,胡同口,馬路邊兒上的小飯店做的溜肥腸都特地道

燉吊子,炒肝兒,溜肥腸兒,在眾多老北京小吃當中,算不上有多出眾,遠沒有老北京涮羊肉,烤鴨,受歡迎,甚至有不少外地人都沒吃過這幾樣兒吃食,但它卻是老北京味道,承載了很多老北京人的獨家記憶,有故事,有背景,還有老北京文化!

所以打小兒在皇城根兒下長大的北京人,都離不開這口兒,隔三差五不吃,就會惦記這口兒,在外人眼中,這幾樣兒吃食難以下咽,但在北京人眼,無疑是美味佳肴,別有一番滋味!記得關注,點贊,轉發,一鍵三連!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