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清明吃青團由來(清明傳統美食青團)
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11)
清明時節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上海、寧波叫青團,蘇州叫青團子,杭州叫青團子或清明團子,南京稱清明團或春團,那么清明傳統美食“青團”的由來,你知道嗎?

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每到清明前后,菜場、超市都會有“青團”賣,杭州土話叫清明團子。這個團子跟月餅相同,都是節氣食物。清明吃團子,可要追溯到幾千年前了。
要說清明,先得從寒食節說起,當然這個節日現已失傳。
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習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源于春秋時代的晉國,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臣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當上晉文公后,請介子推當官,介子推不高興,跟老母親躲在深山。晉文公就想了個餿辦法,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哪曉得介子推寧愿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很傷心,下令將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后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不過,據說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鉆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后來,寒食節與清明節相融,雖然不禁火了,但吃冷食這些習俗卻固定下來了。
清明團子是傳統食品之一。據《瑣碎錄》記載:蜀人遇寒食日,采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類槁》也說:古人寒食采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明團子,乃此義也。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5364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