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做糖油粑粑的秘訣(記憶中的美食糖油粑粑)
發(fā)布時間:2024-10-23閱讀(29)
“月亮粑粑,兜里坐個爹爹,爹爹出來買菜,兜里坐個奶奶,奶奶出來繡花,繡雜糍粑,糍粑跌得井里,變雜蛤蟆,蛤蟆伸腳,變雜喜鵲,喜鵲上樹,變雜斑鳩,斑鳩咕咕咕, 告訴和尚打屁股!”
長沙、湘潭、株洲一帶的小孩,幾乎都是聽著這首民謠長大的。
這首童謠總讓我們想起最喜歡的甜品——糖油粑粑。

小時候,每年元宵節(jié)前幾天,爸爸都會去磨粉子。這是湘潭的風俗。
爸爸帶著我,用單車駝著十斤濕糯米,送到專門磨粉子的作坊加工。
糯米是媽媽在糧店精心選過的,長粒的,比較糯,已在水桶里泡過一晚。
伙計將糯米放進粉碎機里粉碎。轟隆隆的,一會就磨完了,用面粉袋裝好,吊起來濾水。店鋪里吊了很多這樣的面袋子。
很多年后,我在健身房里,看到吊著的沙袋,忍不住樂了,這不就是我們小時候的面粉袋嗎?
爸爸再帶著我用單車馱著這袋濕糯米粉回家。
媽媽把糯米粉從袋子里挪到臉盆里,用毛巾蓋好。臉盆放不下了,就仍放在面粉袋里掛著。
這些就是我們接下來好幾天的美食。
頭兩天是做湯圓。媽媽有時會包花生碎或者芝麻白糖的餡,有時什么也不放就捏小丸子,煮出來后湯里放桂花,極其軟糯香甜??傆X得現(xiàn)在的湯圓沒有小時候的軟糯,應該是糯米不及那時的好。
那時沒有冰箱,濕濕的粉子不能存放太久。元宵節(jié)當天吃完湯圓,還會剩一些粉子,于是,這些粉子,媽媽就會給我們做糖油粑粑。

那是另外一種美食。或者說,我們更喜歡這種粑粑。
我和弟弟妹妹都是媽媽的好幫手,將糯米粉揉成團子,搓成丸子,再放手心按扁,媽媽總會在旁邊提醒:“不要太厚了啊,也不要太薄啊?!?/p>
我們做了一桌面的糯米胚子,就等著媽媽炸。

媽媽在鐵鍋放半鍋菜油。油熱了,下糯米坯子,慢慢地炸至兩面微黃,然后撈出。
那時家里吃的油是茶油、菜油、豬油。茶油最貴,炒肉才用,豬油是炒蔬菜。炸貨多用菜油。
菜油的滲透力是所有油中最好的,而且有菜籽特有的香氣,當然一定要燒開才香。糯米粉丸子很難炸透,菜油以其超強的滲透力,將其炸透也炸香。
坯子都炸完了 ,鍋里留底油,然后加片糖炒。

片糖是媽媽的神器,她做扣肉、給我們煮當歸蛋都喜歡用片糖。片糖比白糖、冰糖更上色,口感更絲滑。這種絲滑口感刻骨銘心,以致長大后我吃到德芙巧克力,總疑心是片糖的化身。當然,媽媽用片糖,更重要一個因素是她認為片糖能補血。
片糖和油迅速融合在一起,變成琥珀色,開始冒泡,再加水,放炸過的糯米胚子 ,糖水需沒過所有的坯子。
媽媽不斷翻拌,讓每一個坯子都能被糖汁均勻包裹。再轉小火慢煮,熟透后盛出,這就成了漂亮的糖油粑粑。
粑粑金黃脆嫩,表面結了一層薄薄的脆脆的糖殼,夾起來有蜜汁在邊上環(huán)繞。

看著它,我們饞蟲涌動,胃口大開,恨不能一口吞下。
盡管我們平時做事都猴急猴急,但吃糖油粑粑絕不能著急,否則就會燙嘴。糖油粑粑的燙全都在“內功”,一旦燙著,用周立波的比喻就是手沾上燃燒的塑料袋,甩都甩不掉。
先輕輕吹散粑粑上的熱氣,用筷子慢慢翻動著粑粑,再用舌頭舔舔粑粑,甜甜的糖殼,沒有掩飾的愛意。扯開糖殼后,白白的糯米丸子,更是軟糯,粘粘的,韌道得扯不斷,蘸點碗里粑粑漏出的糖水,甜甜的溫柔。甜得心都要化了。
這應該是湖南食物里最甜的了,油、糖、糯,三者集大成,直撲主題、毫不掩飾的綿軟甜膩,還有比這更厲害的嗎?

我總覺得情人節(jié)不一定要吃巧克力,但一定要吃糖油粑粑。這應該比巧克力更適合戀人的心理訴求。
在所有的人物關系里,這是最親密的吧,融合到極致,粘得千絲萬縷,甜得沁人心脾。而且,沒有任何雜質,沒有任何磕跘。最簡單也最濃重的甜蜜。
糯米這么粘,是因為主要含有支鏈淀粉,空間形態(tài)交錯為連續(xù)有序的立體網絡,彼此的吸引力大。糖這么甜,是因為當糖接觸到舌尖的味覺細胞時,甜味單位中的—OH就與舌尖的甜味感受蛋白質中的—NH2結合,形成氫鍵,讓人產生甜味的感覺。
熱油是催化,讓其融合得更充分。
感情亦需要溫度,一旦冷卻,呵呵,覆水難收。
多么希望和戀人就是糯米就是片糖,在最自然的菜油催化下,達到火熱的如膠似漆。
人和人粘性大,也就是契合度高、來往密切。人和人關系甜蜜,亦因為良好的積極的互動。
親人關系,情人關系,摯愛親朋,就是有點粘, 有點甜。

人生本就是孤獨的狂歡,創(chuàng)造親密感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不只是和親人,還有和智識的親密感。
媽媽或許在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我們構建親密且甜蜜關系的能力,希望我們一直擁有最親密的關系,最簡單的組合,最炙熱的愛意,最甜蜜的情愫,希望我們的人生沒有遺憾,少些挫折,少些苦澀。
糖油粑粑是最好的表達。
湯圓過后,吃糖油粑粑。
比湯圓更甜蜜更油潤更軟粘的是糖油粑粑。
真的,糖油粑粑,就是很粘,很甜。
真的,我想我們都會喜歡。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5280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