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韓非歷史觀的特點(古人對于穿別人的鞋子有忌諱嗎)
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20)
同樣,古代的人對于穿鞋的講究也是十分嚴厲的?!凹烟帍巾殧y杖去,能消幾平生屐?”宋朝時期,宋太宗愛民如子,一次天寒,下起了鵝毛大雪,宋太宗身在皇宮中烤著炭火依然覺得寒氣逼人,他想到了那些貧苦沒有依靠的老百姓們,于是命令手下為那些老百姓們送去糧食炭火,讓他們能夠抵御嚴寒,有火可以做飯。這便是“雪中送炭”的由來。這個歷史故事里面提到了鞋,認為萬古之上不能沒有鞋,有鞋子才有遍步天涯的基礎。民間老百姓認為的“鞋子不能換著穿”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封建迷信之一。

“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這句話是古人用他們的經驗積累告訴我們的箴言,這是一種古代非常久遠的文化意識,鞋子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寓意也是多出。有這么一句話是“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意思便是幫助別人的時候可以借給他大米,但是不要借給他柴火。這句話是有什么根據嗎?

顧名思義,古代人認為幫助別人應當有適當的方式,可以幫助貧苦人家,但是不可以幫助懶漢,糧食從種植到收獲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可以用糧食來救助貧苦人家,讓他們能夠有飯可吃,讓這些窮人不至于餓死,這是行善積德的事情。

俗語中說的“切莫試人鞋”源于鞋子在古代是比較常見的一件物品,就算實在買不起,也可以編草鞋穿。基本上古代家庭中沒有鞋子穿的情況很少,根據史書記載,劉備在年少時就跟自己的母親編過草鞋,以販賣草鞋為主業貼補家用,以此為生,小忍謀大事。沒有鞋子的人不值得信任,大家覺得他很懶,因此有所忌諱。

另外就得說一說諧音梗了,鞋子這個字在古代某些地區的發音其實和孩子的“孩子”比較相似,中國自古而來的諧音文化讓人們也比較避諱將鞋子的諧音字“孩子”出借。所以古人說這句話并非是亂謅,而是想要借這句話來忠告我們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即使關系親密也應當要與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向別人提出一些讓人難以接受的請求。另外也是因為鞋子是人們自認為和自己身體密切基礎的物品,有隱私敏感意識,不喜歡別人觸及到和自己身體親近的地方,所以不喜歡和別換鞋穿,對穿鞋主人的身份有所講究。
鞋子不僅是人類征途的助跑器,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韓非子》里記載的“鄭人買履”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做“削足適履”的愚蠢事情,其中哲理不言而喻,又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在說明鞋子的重要性,沒有舒適的鞋子怎么可以行萬里路呢?所以不管是習俗文化還是文學意識,都在給我們提醒一個點就是,輕易不要和別換鞋穿。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49198.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