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14)
新華網大理12月18日電(記者孫冰潔)初冬時節,位于蒼山腳下、洱海之濱的大理市古生村,依舊一派暖意。村內清流迂回,道路整潔,一條條青石板鋪設的路面,一幢幢涂滿詩情畫意彩繪的白族民居,與悠悠的藍天、白云、碧水,構成一幅“美麗鄉愁”新畫卷。
作為一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古生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幾年來更是加大了環境保護和治理,村容村貌和湖濱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山變綠了,水變清了,小街小巷變美了,充滿勃勃生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來此一游。2015年古生村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傳統村落、2016年被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2017年被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為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2018年10月,古生村被確定為鄉村振興州級重點試點村”。

17日清晨,古生村村口,幾名游客前來參觀。(新華網 郭小天攝)
距離洱海不到30米,有一座青瓦白墻的白族民居,這里就是古生村村民李德昌的家,門口豎立著一個醒目的標牌“鄉愁小院”,吸引了不少游客。

李德昌家門前,聚集了不少前來參觀的游人。(新華網 郭小天攝)
如今李德昌的小院成了村里乃至大理有名的“網紅景點”。上午記者走進院子時,已經有不少游客來到小院參觀、拍照。李德昌熟絡地做起了義務“導游”,向游客介紹小院的情況、洱海這幾年的變化。這幾年陸陸續續來過多少客人他已經記不清楚,只記得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過上千人。為了專心維護小院,接待來訪的參觀者,李德昌將此前經營的建材生意交給了兒子,“我希望能讓小院保持原來的風貌,讓大家一進門就能感受到‘鄉愁’。因為守護好這一方水土,是我們的責任。”李德昌說。

李德昌向游人介紹小院情況。(新華網 郭小天攝)
同是古生村村民的何利成是李德昌多年的鄰居,今年53歲的他早年曾以捕魚為生,后來在洱海邊發展養殖業,后來依靠自家住房臨近洱海的優勢開起了客棧,也見證了洱海從最初的清澈美麗,到藍藻泛濫,再到全民保護治理的不同階段。談及洱海的變化,感觸頗深。

何利成的客棧外觀。(新華網 孫冰潔攝)
“污染最嚴重的時候,湖面上都是藍藻、漂浮著腐爛的動植物,在院子里都能聞到臭味……”而今,推門而望,洱海清澈的湖水在陽光下泛著波光,“山清水秀,看著這樣的風光,每天的心情也不一樣。”

從古生村眺望洱海(新華網 郭小天攝)
如今他和妻子除了經營客棧以外,還承包了600畝土地,做起了生態農場。為了盡可能減少化肥對洱海的污染,農場全程使用有機肥。“我的整個人生與洱海緊密結合在一起,大理的發展主要就是靠旅游,如果洱海毀了,誰也不會來了。水質清了,大理才有希望。”在客棧達到治污標準后,何立成還自建了三級化糞池,確保污水不外流。

古生村民正在準備一場婚宴。(新華網 郭小天攝)
在古生村,保護洱海已經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全村把保護洱海“母親湖”作為“留住鄉愁”的生命線,對洱海流域保護網格化管理,營造優美整潔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在古生村每家每戶門前的溝渠上方,都有一根黑色的排水管,通向村口的污水處理廠。古生村村黨支部書記何橋坤告訴記者,這是為了保護洱海‘母親湖’,村里實施的污水處理工程。目前村民們家里的污水從附近的排污支管道、村里的主管道,到污水處理廠達標后出來進入濕地,最后才真正排入洱海。

游客在古生村內拍照留念(新華網 郭小天攝)
四十多歲的何葉平是古生村的一名保潔員,她的工作是分包洱海湖岸3公里區域,每天清除岸邊和近湖的雜草與浮藻,這幾年隨著村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她明顯感覺到“需要清除的垃圾越來越少,自己的工作也輕松了不少。”

洱海上的除藻設備(新華網 郭小天攝)
因洱海保護所帶來的發展紅利,也開始惠及更多的人。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大理旅游的吸引力也在上升。而隨著生態旅游品牌的打響,民族特色村寨游、生態濕地旅游觀光、生態民俗旅游、現代農業莊園等一批惠民生態旅游產業正在興起。
作為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古村落,古生村文物古跡眾多,有建于明代的福海寺、水晶宮、鳳鳴橋和建于清代的古戲臺及龍王廟,還有很多古木、古戲臺、古寺、古橋等。而隨著三網改造提升、村內綠化、龍王廟周邊環境整治、濕地公園建設、建筑風格整治等工程的實施,也大大提升了古生村的基礎設施水平。不僅可以讓村民們享受到了便捷的公共服務,也讓全村旅游產業發展也有了硬件基礎,一個讓人“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正在成型。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47928.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