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切爾諾貝利全片60分鐘解說(切爾諾貝利清理者)
發布時間:2024-09-18閱讀(11)
我們回家了。我把在那里穿過的衣服都脫下來,扔在垃圾箱里,但軍帽送給了小兒子。他很想要我的帽子,戴上就不愿意摘了。兩年后,他被診斷出患有腦瘤…… ——《切爾諾貝利的祭禱》
這是《切爾諾貝利的祭禱》中的一段話,前段時間因為日本向海里排放核污水的決定,切爾諾貝利事件又走進人們的視線,因此在上周,我翻閱起了這本書。
以前或多或少從各種渠道聽過“切爾諾貝利”這個名字,但也僅是知道這個地方出現核泄漏而已,當我翻開這本書,只是瀏覽了幾組數據,就給我帶來了不小震撼:
1、切爾諾貝利之災使得白俄羅斯失去了480個村莊,其中70個永遠埋在地下;
2、事故發生后,蘇聯向當地派出八十萬人,平均年齡33歲;
2、每五個白俄羅斯人就有一個住在核輻射污染區,也就是說有210萬人住在核輻射污染區,其中包括70萬兒童;
3、腫瘤病患者人數提升了近74倍;
4、災難后十年,白俄羅斯死亡率升高23.5%;

01
或許是因為當了母親,其中最觸動我的還是關于孩子的故事。
開始的那段話,就是一位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附近進行清理的父親的自述。事故發生之后,他作為那八十萬人中的一員,被派遣到事故發生地,他們的工作各有不同,有的負責在核反應堆上的屋頂工作、有的負責在地面鏟土、有的負責遷移居民……每個人受到的核輻射早已超過了人體能夠承受的量,一開始因為未知或許還有些害怕,但最后直接苦中作樂,每晚靠著酒精入睡,因為他們相信酒精能夠對抗核輻射。

他們把這看作是人生最輝煌的時刻,離開之際,有的把事故現場的紅旗放在胸口帶出去,這位父親就帶了一個軍帽,送給他的小兒子,兒子喜歡英雄的父親,戴上就不愿摘下,兩年后,被醫生診斷患上腦瘤。
02
那里還有許多這樣的故事。
第一批沖進火場的消防員,在14天就死去,留下懷孕的妻子。期間,妻子瞞著懷孕的事實,進去照顧丈夫,這愛情感人肺腑,她的丈夫用醫生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小反應堆,傷害一切靠近的人,可妻子照樣不離不棄地照顧他,若不是愛至深,沒有哪個女人能親眼看著丈夫在十幾天內頭發掉光、皮膚潰爛……可是,她還沒有從失去丈夫的悲痛中走出來,又陷入了另一種悲痛,幾個月后,她的女兒因為受到大量的輻射生下來就死了,而她永遠業沒有從悲痛中走出來。

物理學家們看著孩子們在重度核污染的沙地上玩土,在重度污染的河流中游泳,瘋了一樣趕走孩子,給大家解釋貝克、倫琴這些核輻射量詞,可是父母們卻認為他們是瘋子,天還是一樣藍、水還是一樣清,哪有污染的跡象?哪有災難的預兆?可是,當身邊生病的人越來越多,當參加的葬禮越來越多,當學校的孩子越來越虛弱,這些父母們開始后悔當時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孩子。
03
因為無知,我們的傲慢讓孩子陷入危險。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就在想,面對未知的東西,我們人類很容易走向恐懼的反面——傲慢,然后就陷入危險,帶著孩子一起。事故發生之后,蜜蜂跑了,蚯蚓鉆到了幾米深的地下,可是人類沒有感覺到危機。在那場災難中,知識面廣和相信自然物理規律的人們,在極端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保護住了家人和孩子。
然后我就想到了為人父母,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如果沒有主動學習相關育兒知識,對于孩子身體發育特點、心理發展階段、情緒引導、安全等方方面面我們幾乎沒有任何了解,用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話來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 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是啊,我們買個新電器都要看說明書,但養個孩子卻不需要看書。此時,我們的處境和這場災難中的父母本質上是類似的。

當然,還是有許多父母一直在汲取新育兒知識,他們是學習型父母,因為不懂,所以才要學習,才要不斷地縮小自己未知的范圍。樂樂媽我寫育兒文章的一個目的就是通過輸出,激勵自己多學習相關育兒書籍,并將知識整理應用。
愿我們都能縮小自己的未知范圍,更加了解孩子,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
我是@微君育兒,一個喜歡學習育兒知識的90后媽媽,和你分享育兒路上的小知識和暖心事,歡迎關注我哦#21天圖文打卡挑戰(第二期)##支持未保 護苗有我###育兒事務所#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2211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