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形容楊貴妃回眸美貌的詩句(夸人長得漂亮驚艷)
發布時間:2024-09-13閱讀(11)

大唐,御花園。
陽春三月,牡丹盛開,如霞葳蕤。
玄宗皇帝和楊貴妃到御花園賞花。花開熱烈,如煙似火,楊貴妃十分喜愛。玄宗就令宮人將所有的牡丹花移植到新建的沉香亭四周。當晚他和貴妃就在沉香亭前賞花并飲酒作樂。
月朗風清,螺云淺淡。
月色美,牡丹美,貴妃更美。皇帝為了增添氣氛,便命堂中的樂官--大音樂家李龜年,帶領他的樂隊、歌女,以歌舞助興。但一起奏,皇帝便嫌音樂陳舊乏味,要李龜年譜寫新曲。李龜年沒有新辭,一時沒有靈感,譜不出新曲來,就建議玄宗召李白進宮填詞,好讓他譜曲。
玄宗命李龜年立刻出宮去召李白進宮。李龜年急得找遍了長安,最后還是在那家胡人的酒店里找到李白。這時的李白已經喝得爛醉如泥。李龜年顧不了那么多,硬是把爛醉的李白架進宮中,到沉香亭時李白便醉得走不動,雙腳一軟攤在椅子上了。
皇帝見他大醉,不但不生氣,還親自用御帕沾了冷水幫他拭臉。李白稍醒,強睜開眼,看貴妃在對面斜坐,真是嬌美,不覺詩興大發,卻一眼瞥見太監高力士在一旁卑躬屈膝的模樣,跟平日在皇帝背后,對文武百官桀傲的模樣大不相同,心生一計,就對玄宗說:“圣上,臣酒醉,穿的鞋太緊,實在不舒服,不知……”玄宗說:“你盡管脫鞋,朕不怪你就是!”“可是臣無力自己脫鞋,可否請高大人……”說著瞟了高力士一眼,玄宗明白了,呵呵大笑,便命高力士替李白脫鞋。
高力士雖然心里一萬個不愿意,也沒辦法,只得奉命幫李白脫鞋,心想平日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威風,如今卻受這小小學士的羞辱,不覺懷恨在心,種下了李白后來錮獄之禍的根源。
李白待高力士脫去鞋子以后,才提筆一氣呵成,寫下了千古絕唱的《清平調》三首(見正文)。
李白寫完,玄宗閱后大喜,李白又斟了三大杯酒,喝得爛醉如泥。
一陣風吹來,牡丹低伏,綿延繾綣。春月汩汩流瀉著清輝,照耀古今……

清平調詞三首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
注釋清平調:一種歌的曲調,“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之遺聲。
檻:有格子的門窗。
華:通花。
群玉山:神話中的仙山,傳說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瑤臺:傳說中仙子住的地方。
一枝秾(nóng)艷:牡丹花(木芍藥)而言。秾,一作“紅”。
可憐:可愛、可喜。
倚新妝:形容女子艷服華妝的姣好姿態。倚,穿著、依憑。
傾國:喻美色驚人,此指楊貴妃。典出漢李延年《佳人歌》:“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解釋:解散、消解之意。釋,即消釋、消散。
春風:此指唐玄宗。
有所思在三首詩中,把木芍藥(牡丹)和楊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從篇章結構上說,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襄王的陽臺,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回歸到目前的現實,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詩筆不僅揮灑自如,而且相互鉤帶。“其一”中的春風,和“其三”中的春風,前后遙相呼應。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云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象為云,把容貌想象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的想象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臺。“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臺、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象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第二首,起句“一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云雨巫山枉斷腸”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當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一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抬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后人據此就編造事實,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的人。據原詩來看,很明顯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強加曲解,其實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并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恨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花在闌外,人倚闌干,多么優雅風流。
這三首詩,語語濃艷,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寫花光,又似在寫人面。“一枝紅艷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不待什么刻畫,而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無怪這三首詩當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贊賞。
有所得1、寫人美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2、寫遺憾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

關注我,我們一起進步
喜歡故事嗎?我們下期繼續喲!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1541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