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鄉村花園風景(美麗轉山我家的后花園)
發布時間:2024-09-13閱讀(10)
文|陳玲
我居住的小區東臨有一座山,它叫轉山。
它位于歷下區奧體西路以西,經十東路以南,師大新村、荷蘭莊園及財富中心小區以東,旅游路轉山隧道以北,山體不高,據有關部門測量,海拔為210米,山體面積450畝。轉山隧道從它南部山體下面穿過。
轉山,是濟南市眾多山峰中的一座,名不見經傳,它不像千佛山、燕翅山、華山、茂嶺山、五峰山、北大山那樣,要么是寶貴的歷史遺存,要么有美麗的傳說,要么具有某一紀念意義,讓人們耳熟能詳。它沒有深奧的典故,沒有美麗的傳說,更不是名勝古跡,但它卻是我每天必去的打卡之地。山上空氣清新、風光優雅秀美、環境逸然幽靜,是健步休憩的好去處。

2007年,我由市中心選擇到東部來安家,主要是看好東部良好的人文環境。當時這個片區還是一個待開發的處女地,樓盤不多,好像只有銀座花園和荷蘭莊園。轉山西路由于多年失修,汽車碾壓出的車轍縱橫交錯,坑坑洼洼,一會兒大坑,一會兒土丘,一會兒又是亂石子路,車在路上顛簸難行,有時顛的厲害,似乎連方向盤都握不住,為了選擇相對好走一點的路,車子只能在路上蛇行。遇雨天、雪天路上更泥濘不堪,行人根本無法通行,第一次開車來看房,正是冬季雪后的一天,車在路上像扭秧歌似的,七顛八拐,小心翼翼走了好半天才到。
進入小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座山體——轉山。當時開發商為了增加小區的賣點,投資將山體的西坡進行綠化美化,做了景觀小品——奔馬圖雕塑,兩邊各有兩只松鶴亮翅,修筑了上山的路,安裝了路燈,修建了幾座亭臺樓閣及別具一格的大風車,這些景觀極具吸引力。
入住后才發現,光鮮亮麗的景觀到半山腰就戛然而止了,這部分山體只是轉山的一小部分,其它大部分山體都是殘垣斷壁,雜草叢生,荊棘遍地,屬典型的野山、荒山。有一次,我和愛人決定來一次“探險”,到山頂上一探究竟。我倆每人手持一根棍子探路,由于雜草很高,根本看不到前行的路況,只好用棍子撥開雜草看準了再邁腳,有時被荊棘纏住,有時被橫七豎八的灌木叢擋住去路,有時被困在懸崖峭壁邊,只好蹣跚下去,另辟蹊徑。
山頂上樹木稀少,山石裸露。山的北半部中間有一個山凹,將山分成東、西兩個山頭,山凹里雜草亂石間零星地建有墓地,據當地居民講,那是轉山公墓,看來管理也不是很規范。私挖亂開現象時有發生。有一段時間,轉山公墓大規模的擴建,就連西部的山頂也沒放過,運來了沙石水泥,據說要建一個規模大、規格高的家族墓穴。幸好有好心人發現,才制止了在山頂亂建公墓的行為。
同時,居民開山種地的現象比較盛行,把它當成自家的“自留地”。山腳下,山坡上,凡是稍微平坦、有土的地方都被開成菜地,原來的植被遭破壞,樹木被坎伐,更有甚者,山上唯一的一塊沼澤地也沒放過,將蘆葦伐掉種菜。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有人竟然破壞已有的綠化帶。
山下路旁種了一片連翹,每到春天,連翹花盛開,金黃一片,恰似在山腳下圍了一條黃色彩帶,和山坡上的蒼松翠柏相互映,層次分明,立體感極強,煞是好看,有的居民竟然將其砍伐后開辟菜地。頃刻間,山腳山坡,黃土裸露,裝水用的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鐵桶、塑料桶、破舊泡沫箱等散落于山上山下各個角落,有的甚至將大的汽油桶也搬上山盛水,放眼望去,一片狼藉。
開發商原來在山坡上打造的景觀,由于疏于管理,風吹日曬,年久失修,已破落不堪,幾座亭閣斑駁陸離,失去了原來的風采,大風車也由于銹蝕,鐵制風輪散落于地面,支離破碎,只剩下一個基座。修砌的城墻有的也被人拆了,圍起菜地,唉,當年精心打造的美麗景觀已風光不再了。
大家知道,濟南又名“泉城”,以獨一無二的“七十二名泉”著稱,“山”從來都不像“泉”那么有名氣,但通過歷代文人墨客對濟南風光的經典描繪,卻突顯出了“山”是這美麗風光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一個城市沒有水,就缺少了靈氣,沒有山,就缺少了偉岸和厚重,更何況山體是城市自然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生態環境改善、保護生態多樣性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自2014年起,濟南市政府根據“加快城區山體綠化,建設美麗泉城”的工作部署,開展了“山體生態修復及山體公園建設”項目,共對25處山體進行修復和山體公園建設,其中歷下區6處、市中區10處、槐蔭區3處、歷城區3處、天橋區1處、長清區2處。經過多年的努力,原來破損殘缺的野山、荒山,搖身變成了生態茂盛的綠色氧源,居民健步休憩的“后花園”。我很幸運,所居住的小區東臨的轉山,就是25座山體公園之一,從此,我們小區就有了自己的“后花園”。
在一個春意盎然、風和日麗的上午,我沿著新開辟林間小路,聞著一路花香,聽著一路鳥鳴,欣賞著應季怒放的不知名的鮮花,拾級而上。來到半山腰,眼前一亮,一條寬闊、平坦的水泥鋪就的大路出現在眼前。路的一邊是高高的斷崖絕壁,綠意盎然的爬山虎爬滿斷崖,遠望,恰似一條綠色的長城;斷崖上栽種了月季、連翹等,金黃色的連翹花和五顏六色的月季花競相開放,爭奇斗艷,與山上的松柏和斷崖上的爬山虎梯次分布,相映生輝。另一邊則是深溝峽谷,為了游客安全,路邊都安裝了木制或鐵制的防護欄(網)。護欄上爬滿了薔薇,春天,薔薇花競相怒放,姹紫嫣紅,好似一條鮮花編織的彩帶。路上還安裝了太陽能照明路燈。走在這樣的登山路上,心情別提有多輕松愜意了,不知不覺,輕輕松松地就登上了山頂。
到了山頂,眼前的景象令我為之一震,原來裸露的山頂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茂密的側柏和常綠的灌木,間或種植部分白蠟、紫葉李、黃櫨、火炬、海棠、櫻花等,在陽光充足的地方,還栽種了迎春花、薔薇或藤蔓月季。打造了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遙相呼應,開花植物與色葉植物相間種,錯落有致,層次分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立體畫廊。
春天,滿山的山棗花香、薔薇花香、松樹的清香及各種叫不上名字的野花香交織在一起,匯成一種特別的香味,令人陶醉,令人心曠神怡。站在山頂,清風撲面,神清氣爽。放眼望去立馬有了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觸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吟出了宋代大詩人王安石的著名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山頂上還搭建了供游人們觀賞美景的觀景臺。站在觀景臺上,舉目四望,山下美景盡收眼底。西南方向與另一個山體公園——牧牛山遙相呼應,遠遠望去,峰巒疊嶂,郁郁蔥蔥,與山下一排排一座座紅瓦灰墻的居民樓相互映,宛如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放眼遠望,大半個濟南盡在眼下,經七緯二路口農行大樓也納入我的視線,大樓頂上的寶石清晰可見。若是皓月當空的夜晚,萬家燈火,華燈齊放,再加上座座高聳入云的商務大樓上變幻多彩的霓虹燈,恰是正在上演的一場七彩燈光秀。
向北望去,東部新城的中央商務區,高樓林立,鱗次櫛比,一座座地標性建筑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山東省博物館、美術館的入住給這一片區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和藝術氛圍,最近剛開業的大型綜合體——萬象城更是給這里帶來了活力。
俯身下望,平坦開闊的旅游路穿山而過,它是和經十東路并行的、連接東部新城的重要交通要道,它的開通,大大緩解了經十東路的交通壓力,為周圍的居民出行帶來了便利,若到上下班高峰時段,路上車流如織,就像一條長龍,一眼望不到頭。
信步下山,一座涼亭納入我的視線,它座落在半山腰,走近一看,“邀月亭”幾個字映入眼簾,我情不自禁地地感嘆這是一個多么富有詩意的名字。亭子旁邊開挖了一處景觀湖,湖內栽種了美麗的睡蓮和蘆葦。夏天,滿湖的睡蓮竟相開放,湖里還放養了紅色的錦鯉,魚兒在湖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時而露出身子供游人觀賞,時而躲到寬大的睡蓮葉子底下,像故意和游人捉迷藏似的。
“邀月亭”臨湖而建,坐在亭子里,就能觀賞到湖里魚兒和睡蓮嬉戲的美景。腦海里時而會出現這樣的幻境,在風清月朗的夜晚,邀一眾好友,坐于“邀月亭”把酒吟詩賞月,那該是怎樣的一番景像,又該是何等的愜意呀。時而又幻想唐朝詩圣李白坐于亭中,把酒邀月,斗酒詩百篇——“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正當我陶醉在無限遐想之中時,一陣美妙優揚的音樂,將我的思緒帶回到現實,順著音樂尋去,一塊平坦的小廣場出現在眼前,廣場上活動的人以老年人居多,有的跳廣場舞,有的打太極拳,有的做“八段錦”,每個人都做的十分投入。人們沐浴著和煦的陽光,享受著徐徐拂面的微風,有的還有愛犬陪伴身邊。
廣場邊,一個用漂亮的石條石板做圍欄砌成的池子,引起我的注意,正納悶其用途時,從我身邊路過的兩位游客也在議論此事,原來這是蓄水池,平時蓄滿水栽上睡蓮供游人觀賞,萬一發生山林火災,池中取水,以解燃眉之急,這種池子山上大約有五、六個。我十分佩服設計者們能有如此周全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其防患未然的設計理念。

山上不僅精心打造了諸多令人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各種便民的服務設施也不得不讓我佩服設計者的良苦用心,更是政府還山于民宗旨的充分體現。山的各個方向都開辟了大大小小多條山路,方便游客上山;在山間小路旁邊,開辟了多個林下休閑健身小平臺,設有休息座椅、各種健身器材等,供游人登山途中小憩;每一個岔路口都設有指路牌,對不同區域進行明確標識;更令我感動的是,還建有兩座供山林護衛人員休息的漂亮小房子,并配有衛生間,這樣暖心的人性化的服務設施令游客們贊嘆不已。
下山路上,各種各樣的石刻不時的進入我的視線,這些石刻彰顯了歷下區政府建設美麗泉城,打造生態歷下的信念和決心。

如今,轉山能有如此美麗的景致,完全得益于市政府開展的“山體生態修復及山體公園建設”項目。2016年,這一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這是國內人居環境建設領域的最高榮譽獎項。濟南的“山體公園”項目是該獎項自2001年設立以來,唯一以城市山體生態修復為主題的獲獎項目。我很榮幸生活在這樣一座重視生態保護的城市里,有這樣美麗的山體公園為伴,這該是何等的幸福啊。
如果你來我家做客,我一定帶你到我們的“后花園”走一走,看一看,親眼領略一下那旖旎的風光,親身感受一下這獨特的美景,呼吸一下帶有花香草香的新鮮空氣,我想你一定會陶醉其中。只聽我說不算數,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嘛。
作者簡介:陳玲,1984年畢業于山東經濟學院,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現為農行濟南市分行退休干部。

【壹點號 山東創作中心】出品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1265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