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格魯吉亞世界邊緣的修道院(維布林根修道院圖書館)
發布時間:2024-09-10閱讀(15)

01:37
尋書歐洲之維布林根修道院圖書館(01:37)
從慕尼黑乘坐2個多小時的火車便到了烏爾姆。我簡直被這個“寶藏”小城驚喜到:這里是愛因斯坦的出生地,有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世界上最歪斜的旅館,更有一座奢華美麗的圖書館——維布林根修道院圖書館(Wiblingen Abbey library)。
維布林根修道院歷史悠久,建于1093年。18世紀初,隨著修道院權力和財富的增長,修道院開始進行新巴洛克風格的改建與擴建,使它成為德國西南部巴洛克建筑藝術的杰作。華麗的圖書館正是在這期間建造的,其風格為洛可可式。該圖書館位于修道院建筑的北翼,建于1740至1750年間,由修道院院長邁恩拉德·漢伯格(Meinrad Hamberger)下令創建。該工程的設計師是斯蒂安·維德曼 (Christian Wiedemann),工程由設計師的侄子約翰·維德曼(Johann Wiedemann)監督。它呈長方形,長23米,寬11.5米,內部有兩層。它在某種程度上模仿了維也納的皇宮圖書館,體現了該修道院對皇室的依戀。

維布林根修道院
如今,圖書館所在的建筑已經成為烏爾姆大學醫學院的一個校區,而圖書館則對外開放,門票5歐元。參觀完充滿新古典主義的教堂,我迫不及待地向教堂左側的“粉紅樓”走去。粉紅樓一層的陳列和裝飾簡潔而現代,我感覺像是走進了教學樓,不由得疑問,那個有著278年歷史的圖書館是在這里嗎?二樓的工作人員告訴我,“是的,就在這里。”穿過幾個展廳,一扇虛掩的門出現在我的面前,直覺告訴我,這里就是維布林根修道院圖書館。推門而入,我像是走進了“仙境”:典雅、奢華、美麗、精致、高貴……用任何美好的詞來形容它都不過分。圖書館的導覽講解器“告訴”我更多它的故事。

維布林根修道院圖書館門口
這里曾經是修道院的“寫字間”,也就是漂亮的手抄本誕生的地方。在機器印刷術發明之前,手抄本是記載傳遞藝術與文化的主要方式,其內容通常是關于宗教的。僧侶們用礦物質顏料在羊皮紙上進行繪制,加上用來解釋經文的插畫,設計出精美的封面。在好幾百年時間里,這個寫字間遠近聞名。從這里流傳出去的手抄本令人贊嘆不已。18世紀中期,修道院院長邁恩拉德·漢伯格讓這里容顏大變。他要將這里打造成圖書館,希望這座圖書館不僅可以存放書籍,也可以在視覺上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希望這個空間能夠“喚醒僧侶們對學習的渴望和熱愛”。并且,他可以在這里接待高貴的客人,向客人們炫耀他的藏書、智慧,和這個美麗的圖書館。
眼前,光滑的大理石地板、白色的雕像、藍色和粉色的大理石柱、金碧輝煌的鑲嵌、充滿寓意的天花板壁畫,美輪美奐……這間富麗堂皇的房間一定讓主人引以為豪。天花板上的壁畫由德國藝術家弗朗茨·馬丁·庫恩(Franz Martin Kuen)創作。很令人驚訝的是,25歲的庫恩用一年時間,完成這組氣勢磅礴的龐大壁畫。這幅壁畫的核心是被天使包圍著的女神,表明神圣的智慧統治著一切。

維布林根修道院圖書館天花板壁畫

壁畫中心場景
代表人類信仰和知識的八座雕像坐落在圖書館的“四面八方”,它們分別象征法學和自然科學,史學和數學,服從和禁欲主義,信仰和神學。這些雕塑中都含有金燦燦的書元素,有人拿著書,有人舉著書,也有人抱著書……這些雕塑是雕塑家多米尼赫伯格(Dominikus Hermenegild Herberger)的作品。壁畫和雕像上下呼應,似乎在表明:沒有圖書,就沒有智慧。





代表人類信仰和知識的雕塑
圖書館正門上方刻有銘文:智慧和科學的寶藏。當時正值正午時分,光線從大窗戶傾瀉而入,圖書館里沒幾個人,肅穆而安靜,一種莊嚴感、神秘感和神圣感油然而生。
當我正沉浸在這種天堂般的意境里時,導覽講解器卻提醒我——“你看到的是假象”。原來,只有大理石地板和天花板的壁畫是實實在在的,房間里的其余物件大都和眼睛所看到的不太一樣。比如,八尊雕塑看似光亮的瓷器,實際上是涂繪的木雕,而藍色和粉色的大理石柱實際上是仿大理石的灰泥柱。我不禁折服于那個時代的技藝,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美麗是假象,是幻覺?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美麗的,美麗得驚心動魄。


維布林根修道院圖書館半景
令人唏噓的是,圖書館現在存放的書也不是圖書館創建之初存放的那些書。在1740年左右,圖書館原有約15000冊書,包括眾多珍貴的手抄本,這些書按照天花板壁畫中的場景主題排列在對應的書柜里。不幸的是,其中保留至今的只有96本。這些圖書如何流失?一種說法是,19世紀初,修道院開始進行世俗化,僧侶離開,大量藏書被出售;另一種說法是,在拿破侖戰爭期間,法國占領維布林根修道院,法國軍官掠走大量藏書,并將它們出售。不管是哪種說法,維布林根修道院圖書館被洗劫一空。但美麗的圖書館幸存下來,繼續激發著人們對學習的渴望和熱愛。唯有在知識的照耀下,人類智慧的火花才會被點燃。除了美麗,它的存在,也向人們繼續昭示這個真理。
(崔瑩:記者、紀錄片導演、專欄作家,愛丁堡大學博士,熱愛行走和文學,喜歡收集世界各地的老插畫書,出版有《英國插畫師》《英國插畫書拾珍》等書。)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1142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