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9-05閱讀(17)


【說明】
法商月談,系法律商業雙驅動的萬程通商團隊的月度學習會,以商業內容的學習為主,并結合法律做分享交流。本期分享內容為我們第6期的內容,主要學習交流了溫州制鞋產業的相關內容。
【以下為正文】
“浙江溫州,浙江溫州,江南皮革廠倒閉了……”2015年一首神曲《江南皮革廠》火遍大江南北,魔性的節奏與調侃的歌詞讓人們記住了浙江溫州的江南皮革廠和那位財富與愛情兩手抓的老板。此后,溫州人向他人介紹自己時的反饋,不再只有“有錢人”這個概念,還有“江南皮革廠”作為記憶點。
互聯網上在進行全民調侃的同時,溫州制鞋產業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廉價皮鞋的商家打著溫州的旗號,對外宣傳都是通通通通二十塊!
如此喧囂過后,留下一片狼藉。大多數的看客僅是對溫州、制鞋廠多了一個關聯印象,而很少人愿意去了解真實的溫州皮鞋故事,探究溫州制鞋產業傳達出的更深層次的文化。事實上,制鞋產業在溫州這片土地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01 “中國鞋都”的誕生
溫州是中國鞋革業的發祥地之一,鞋文化淵源流傳。
早在南宋時期,溫州就有皮鞋“專業戶”之稱;明朝成化年間,溫州鞋靴以做工精巧被列為貢品;
民國時期,溫州人伊光如創辦了溫州有史以來第一家現代化制革廠一正華制革廠;
20世紀20年代,溫州城區出現了制革街、皮鞋街、皮件街,手工制鞋和制革產業體系初具雛形。
改革開放初期,隨著“一戶帶動一村,一村帶動一鄉”制度的落實,制鞋企業數量從19家增加到6000余家,溫州前店后廠、作坊式的小廠大量涌現,鞋靴年產量達到近350萬雙。
20世紀30年代初,一位旅日歸僑在溫州開設了皮革廠,聘用制革高手,采用先進技術,精制出一種"色似油桂、光堅韌、彈性良好"的優質栲膠帶,很快揚名國內。接著,浙江皮革廠在溫州開業,一時間,制革技師好手如云集,溫州制革業因此迅速發展,聲譽也越來越高,產品進入福建、臺灣、上海、四等省市,又擴展到了東北、西北、華北和港澳地區,遍及大半壁江山,并同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建立了制革業貿易關系。
20世紀50年代以后,溫州皮鞋業迅發展。1957年市區皮鞋產量16.3萬雙,到1978年,市區有國營、集體皮鞋廠10余家,年產皮鞋49.68萬雙。八十年代,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溫州皮鞋業得到發展。溫州鞋革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
溫州皮鞋真正得到成長的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那時候溫州皮鞋又被稱為“晨昏鞋”,其“早晨穿上、黃昏就破”的品質引發了廣大消費者的負面反響。于是,在1987年8月8日的杭州武林廣場,5000雙溫州劣質皮鞋被扔進熊熊大火。這把火,燒醒了溫州制鞋業的誠信意識,后續溫州市制定“358”質量工程,對鞋子的質量做出了要求,知恥而后勇的溫州皮革產業開始大力打假治劣,打造信用溫州。并且于2002年將8月8日定為“溫州誠信日”。
2001年,溫州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協會命名為“中國鞋都”。該榮譽稱號是溫州皮鞋成熟的標志。此后,康奈、紅蜻蜓、卓詩尼等知名品牌崛起,鹿城、龍灣、甌海、永嘉、瑞安等產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地區,并且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制鞋機械、皮革五金、皮革化工、皮革輔料等產業體系。
02 中國鞋都逐漸走向世界鞋都
隨著皮鞋質量和耐穿度的提升,如今,皮鞋不僅成為溫州支柱產業之一,也讓溫州從“中國鞋都”慢慢走向“世界鞋都”。
溫州制鞋產業頗具規模結目前溫州約有四千余家制鞋業,與制鞋業相關的鞋機、鞋材、皮革、合成革、皮革化工等企業四千余家。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溫州制鞋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服務平臺更加完善,當前已經處于成熟型產業向現代創新型產業轉型的新階段。其產業結構體系較為完整,先發優勢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1. 產業頗具規模,結構體系完整:溫州擁有制鞋企業兩千余家,鞋類銷售額占全國市場份額為12.78%。
2. 產業集聚顯著,集群特征明顯:溫州鞋業企業主要集中在鹿城、永嘉、龍灣、甌海、瑞安等地,發展獨具特色。
3. 龍頭企業漸強,品牌初具影響:溫州擁有“中國鞋都”美譽,占據著全國鞋革行業品牌榜的半壁江山。
4. 研發創新增強,平臺日益完善:“中國皮革和制鞋行業科技示范企業”為溫州制鞋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的培訓中心、技術中心、研發中心、鞋業實驗室等機構不斷增多。
由此,“中國鞋都”這艘產業巨輪,正航向世界。
03 溫州制鞋業面臨的挑戰
前進的路上有美景,也會有風雨。表面上看,溫州制鞋產業的規模、發展趨勢逐漸在擴大;但事實上,由于經濟下行壓力增加,溫州制鞋產業面臨嚴峻挑戰,包括產能過剩、電商對實體的沖擊、設計創新度不高等。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真要說,可以說上三天三夜。
但總的來說,我們認為最大的挑戰就兩點:
一個是銷售越來越難,一個是品牌越來越難。
關于銷售,我們團隊本來要參與一個傳統貼牌加工工廠的自建銷售鏈項目,后來經過半年的反復評估、調研,當事人發現,通過別人的銷售渠道完成自建品牌的鞋品銷售已經十分困難(因為渠道商要拿到大部分利潤),更別說自建銷售鏈了。它需要投入的成本遠遠超過預期,而且回本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因此,這個項目最后也就擱置了。
溫州鞋業的一些鞋企,早就擁有了自己的銷售鏈,早期多以自營為主,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收獲了成果。但是,在如今的市場面前,自營的成本管控越來越困難,不少鞋企開始擁抱代理模式。
在代理模式中,代理商擁有一半的組貨權(組織貨品搭配。以鞋盒為例:盒子和鞋子不是同一家廠商產的,另一種說法是無原盒。)品牌商將組貨權交出去,也就意味著品牌影響力的下降,其品牌根基也就很難保住了,運營制度自然會慢慢地被和平演變,制度自信自然就沒有了。
關于品牌,溫州的確有也有一些大牌鞋,但更多的還是工廠,有原料加工廠,有組裝廠,有打樣廠,真正將這些工廠整合,甚至于整合到一個強大品牌生產鏈條的品牌屈指可數。而這些品牌鞋,大多對品牌的保護知之甚少。
在我們對接的一些鞋企后,可以明顯感受到,鞋企現在也知道進行知識產權保護,但大多是片面而不系統的,大多是有權利而無保護的。所以,很多時候,別人說溫州鞋侵權,其實是溫州鞋吃了啞巴虧。沒有品牌,鞋品的價格就很難上去,低價雖然是我國企業的競爭優勢,但微薄的利潤也限制了企業向更高層次的發展,特別是在品牌方面的投入。
所以,銷售難->低價打開銷路->沒有多余利潤做產品和品牌->銷售難,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而且,隨著溫州土地政策的改變,大拆大建、大美溫州等項目的推進,溫州地區的工業廠房用地的供應越來越緊張,工業廠房的租金也水漲船高,許多中小鞋企的經營成本明顯提高。
先過好眼前,恐怕是每個鞋企都會遵循的共識,這種情況下,拿什么談未來?
04 溫州制鞋業的未來
在銷售端,雖然《鞋革制造業改造提升實施方案(2018~2020年)》提到了,要以創新營銷模式,拓展市場發展空間,推動個性化時尚定制模式,打通線上線下展示銷售與數據采集、設計生產一體化協作平臺,完善從數據采集到生產出貨的前后端聯動加速反應機制,做到數據同步更新、流程實時顯示、送達更加及時。
但是,《方案》并未提及如何進行營銷模式的創新。事實上,《方案》也不可能明文講清這回事兒,因為營銷模式與產品、企業文化、品牌等多方面因素深度關聯,各家有各家的特點。
我們能想到的,也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就是穩中求進地推動溫州制鞋產業電商“運營”。請注意,關鍵不是“電商”,而是“運營”。因為上電商很容易,真正能把它運營地好的,沒有幾家企業。而恰恰,運營,才是鞋企通過電商品牌打開銷路的關鍵。
電商“運營”不僅可以達到線上優惠可線下使用的效果,也可以達到新款爆款同步銷售的優勢。同時,重視利用平臺店鋪的數據系統分析客戶偏好,更精準地進行廣告投放和營銷推送。不僅要將銷售渠道數字化,還要滿足消費者角度的智能化、定制化等需求。
在品牌方面。必須要重視品牌,別問為什么,問就是Z世代,比其產品本身,更加關注品牌。
05 結語
總結一下,溫州制鞋業源遠流長,市場形勢很嚴峻,未來要解決銷售和品牌兩個問題,才好談別的發展。
以上,是我們的簡單觀察。希望對你了解溫州制鞋業,有所幫助。
參考資料:
【1】何露,陳武勇:《中國古代皮革和制品歷史沿革》;
【2】蘇錦紅,劉芳雄:《溫州翻鞋業當前發展狀況和對策分析》;
【3】金祥榮,朱希偉:《專業化產業區的起源與演化——一個歷史與理論視角的考察》;
【4】黃祖輝,朱允衛,張曉博:《溫州鞋業集群的形成:進入壁壘是如何突破的》;
【5】溫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溫州市鞋業產業提升發展規劃(2014-2020)》;
【6】溫州審批中心:《【行研報告】跟我一起走進溫州制鞋企業》;
【7】鹿城區企業服務綜合平臺:《浙江溫州——“中國鞋都”的誕生》;
【8】中國網溫州:《溫州:數字化改造推動“中國鞋都”向“世界鞋都”跨越》。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40281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