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校園暴力黃衣女孩(13歲女生被扒光衣服)
發布時間:2024-09-03閱讀(14)
最近,看到一篇好文章分享給大家:
廣東省教育廳等十三部門聯合出臺了文件《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目前已在試行階段。

廣東省教育廳等十三部門聯合出臺了文件《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目前已在試行階段。
這個文件對校園暴力的分類作出了明確規定——也就是說,從2018年12月1日開始,在學校,任何一個學生都不能隨便用侮辱性的語言辱罵他人,更不能用毆打等手段對其他人進行暴力。輕者嚴重警告,重者直接開除!
那么,這個文件的發布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那些喜歡欺凌他人的學生,都將得到應有的懲治;而那些喜歡護著自家孩子的家長,再也不能用“他只是個孩子”來糊弄我們了。
只不過,有些可悲的是——在中國,很多人并不知道校園暴力有多可怕,甚至大多數人認為:

“校園暴力只是小孩子不懂事,鬧著玩兒而已。”
“孩子不懂事,由著他們去吧。”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也許,聽完我做警察的朋友說的這個故事,你們就明白了。
1
“這可能是我這輩子修養最高的一次了”
我這個當警察的朋友,三個月前受理過一樁案子。
案子發生在某市一所不入流的初中,受害人是一名只有13歲的小女生。這個小女生是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報案的,胳膊上滿是用煙頭燙出來的傷痕,整個人呆呆的,只會一個勁的流眼淚,看著就令人心疼。
但當了解完整件事情的經過后,我這個朋友氣得想當場跳起來打人:
這個13歲的女生,在某天放學后走在路上,突然被四個高她一屆的學姐叫住了。那四個學姐騙她說有多出的張學友演唱會的門票,要請她聽演唱會。
這個女生一直很喜歡張學友,就很高興的跟著她們走了。
但女生不知道,這一走,她原本安穩的人生從此被徹徹底底的打破了。
這四個學姐把女生騙到一家廉價的賓館,開始扒她的衣服,扇嘴巴,跳起來用腳踹,用裝滿磚頭的書包砸她的身體。
期間,女生一直苦苦的哀求,但學姐們依舊喪心病狂的對她進行著非人的虐待,整個虐待過程長達整整4個小時。
這4個小時里,其中一個學姐一直在用手機錄像,邊錄邊笑。
虐待完后,這個用手機錄像的學姐,打電話給了她道上的男朋友,讓他帶幾個兄弟過來,“給學妹嘗點甜頭”。
后來發生的一切,不用我贅述,相信你們也能想到了。
我不知道在這長達近五小時的暴力里,這個女生該有多絕望——她和這些人素昧平生,無交往也無過節,卻平白無故的遭受了這樣的待遇。
那個狹小黑暗的賓館,成了這個女生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

事情發生后,我朋友的那個派出所出動,將參與暴力行為的這一眾人緝捕歸案。
但令警察們沒有想到的是,這起案件的主犯年僅12歲,與受害人并無過節,僅僅只是因為“生活無聊,想找點好玩的”,于是和她的姐妹們盯上了自己放學回家的受害人,對她實施了慘無人道的霸凌。
在這群惡魔的眼里,她們的這個行為只是“找點樂子”,但對于無辜的受害者而言,這成為了她貫穿一生的陰影,以至于她后來在家休學了整整兩年,至今也無法釋懷。
“我覺得自己好臟。”她對我的朋友這么說。
我的朋友跟我說,他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心都要碎了。
但最讓他遺憾的并不只有這一點——這幾個惡魔中,三個滿14歲的女生進了女子監獄;那些“道上的兄弟”因為故意強奸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而那個12歲的主犯因為年紀太小,實在無法判刑,沒過多久就被假釋出去了。
她走之前,我的朋友給她留下了這么一段話:
“你現在才12歲,以后還有很多時間來這里。我會在看守所一直等你。”
朋友告訴我,作為警察,他不能對罪犯做什么過分的事。但有些話,他還是忍不住想要說出口。
他跟我說,“這可能是我這輩子修養最高的一次了。”
2
肢解同學并分尸:只因對方長得比她漂亮
但我這位警察朋友的案子,只是無數校園暴力案中的冰山一角——
2012年,廣西一名13歲的小女生將同學約至家中,殺害后肢解并拋尸。法院判其收容所教養3年,3年后被放出來,而受害者的家庭只得到10.8萬的賠償。

這個女生殺人的初衷,僅僅是看不慣對方長得比她漂亮。

涉事女生△
2017年,網絡上流傳出一段來自河南伊川的暴力視頻,視頻中,兩名女生輪流掌摑另一個女學生至少21次,邊打還邊喊:“我手打腫了”。

被打女孩遭扇耳光畫面。網絡視頻截圖△
2018年,云南一名14歲女生服農藥自殺,生前曾遭遇同學霸凌毆打,毆打的原因僅僅是因為“看她走路的樣子不好看”。
......
以上這些事情,幾乎每天都在不同的學校發生。
那么,在讀這篇文章的所有人,可能都有同一個疑問:
究竟什么才算校園暴力?是什么導致了校園暴力的頻發?
我來給大家做個解答:
什么是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是指同學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是什么導致了校園暴力的頻發?
導致校園暴力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三點:
一、人的本能性因素,攻擊性是校園暴力的淵源
在校園暴力中,心理學家發現,產生校園暴力的主要誘因之一,是青少年的個體攻擊性太強。
很多家長都有一種感覺——青春期的孩子很難管。
因為身處青春期的他們,情緒更容易變得過于敏感。這種情況一般表現為:孩子們總是憧憬成熟又留戀童年,拒絕灌輸又渴望幫助。
可以說,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能激起青少年們那顆躁動的心。而這個時候,他們的思想尚未成熟,便很容易受到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如一些書籍,影視劇,或者社會上一些“成熟”人士。
受到影響后,青少年們便會因為好奇而去效仿,而在效仿的過程匯中,又往往會遇到一些挫折。
根據心理專家的研究,當一個人受到挫折時,容易引起情緒上的沖動和憤怒,因而產生對一定的對象報復和攻擊的行為。
各種導致挫折感的動因,如受欺辱、遺棄、排擠、自卑等都容易引發攻擊性的行為。

所以,那些校園暴力中的施暴者,往往自身便存在較大的性格缺陷。而校園暴力中的受害者,也會因為自己“不夠強”,從而由受害者轉為施暴者。
他們會覺得,“實施暴力”只是保護了自己,但他們并不知道,這樣不僅沒有保護到自己,反而為來日對方的報復留下了更大的禍根。
如果這個時候不好好的加以引導,在孩子們上初高中的時候放任不管,悲劇便容易產生,直至爆發。
二、家庭因素
《社會心理學》一書提到,孩子的暴力行為與家庭有直接的關系。
成長在溺愛和暴力專制家庭的孩子,其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要遠大于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
而施暴者的名單里,最有名的當屬李雙江的兒子李天一——因李雙江夫婦對孩子的過渡縱容,造成孩子無法無天的性格。而這種性格導致他施暴時,毫無同理心,覺得暴力過后自有父母擺平。
同時,在眾多校園暴力案件的分析中,心理學家發現在很多施暴者的家庭中,家長們通常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經常動用暴力去解決問題。
那么在這種條件下成長的孩子,對于“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這一概念是完全模糊的。
家長的行為甚至會讓孩子們覺得“暴力能夠解決問題”,從而模仿家長的行為模式,一旦情緒不好就會采取攻擊行為,因此其發生攻擊行為的幾率很高。
另外,《犯罪心理學》研究表明,受過虐待或忽視的兒童在成人期以前比沒有受過虐待或忽視的兒童其因為暴力犯罪行為而被抓的可能性高出38%。
對于這些施暴者而言,他們不會懂得什么是感恩,什么是慈悲,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他們只會濫用情緒,來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
三、學校因素
當我們要討論學校的功能的時候,會發現這個問題似乎隨著學校的發展而變得難以回答。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識教育,學業優良是學生成功的標志。這種功利化的教育使得部分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長期活在被人忽視的角落,甚至被貼上“差生”這樣的標簽而倍受歧視。
帶有“差生”標簽的孩子,其實本身也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他們內心的不平衡感會日益明顯。
當他們有能力反抗的時候,就會從行動上不自覺地站到老師和同學的對立面,尤其受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諷刺時,很容易出現攻擊行為,由受害者變成施暴者。
如果一味隱忍,這些隱忍的差生則會往兩個方向發展:一是由受害者變成“潛在施暴者”,二是因情緒的堆積而罹患社交障礙。
但不管是哪一種,都不會利于他們未來的發展。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人的本能性因素,還是家庭或學校因素,我們都要記住一點:
惡魔是不分年齡的!
因為惡魔自小便在沒有教育的家庭中長大,加上學校的管束力度不強,他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同理心。他們只會對他們看不管的一切,進行摧毀。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寬恕他們,而是在發現他們的暴行后,直接把他們送進監獄去。
只有法律才能教會他們重新做人。
3
那些被校園暴力傷害過的人
后來都怎么樣了
很多人并不知道,校園暴力對一個人一生的傷害會是什么,更有一些人樂觀的認為,這些“小時候發生的事情,長大后就可以忘了。”
但事實上,這些小時候發生的事,卻足以將人的命運往另一邊拽。
我一同事的初中同學,因為媽媽是性工作者,所以她從小就備受歧視。
盡管這個同學既長得漂亮,成績又好,但所有人都對她嗤之以鼻。女生經常在背地里罵她“jian貨”,甚至有男生開玩笑的問她,“跟你睡一晚,多少錢啊?”
連班主任都看不起她,對這些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這個同學后來考了全校第五,上了重點高中,可沒多久就輟學了。
一次同學聚會,我同事回去喝酒,才得知:
他這位同學輟學沒多久,就從事了和媽媽一樣的工作,沒過多久,她們一家都搬走了。有人在一座三線城市的酒吧見過她,她現在做著陪酒女,嫁了一個大她15歲的男人,生了一個女兒。
而她的一家,現在都靠著她微薄的薪水來過活。
盡管,之前笑話過她的男生都表示出了懊悔,想向她道歉。但她的人生,早已在燈紅酒綠的夜場里消磨殆盡了。

如果,她不曾受過那些男生的調侃;
如果,她不曾受過那些女生的謾罵;
如果,班主任能將她和其他人一視同仁......
她的人生會不會不一樣?
可惜,沒有如果。
4
對于校園暴力,
遠離并不夠,必須堅決抵制
知名作家東野圭吾在作品《惡意》中寫過一句話:
最冷的人性,是恨不知所起。
在極端的校園暴力事件中,很多導火索,僅僅只是因為“我看不慣你”。
那么,對于這些惡魔,我們應該教給孩子什么?
一,在發現校園暴力行為時,要及時報告
我們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與之抗爭,但不意味著逞一時之勇。因此,若自身受到暴力行為的侵害時,不要太慌張,也不要覺得“沒面子”,一定要告訴學校和家長。
第一次遇到攔截后的表現是十分重要的,無論對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氣吞聲,或是不想宣揚,會在無形中助長對方的氣焰,使得對方以為你軟弱可欺,往往會導致新的勒索、敲詐和毆打事件的發生。
二,要搞好人際關系,慎重擇友
要對孩子的交友進行教育,鼓勵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損友”。因為一個有廣泛、良好人際關系的學生,不容易成為勒索、敲詐和毆打的對象。
三,家長和學校都應言傳身教,不應該用暴力解決
對第一次施暴的學生不要一味恐嚇,而是要幫助他們看到自身行為的不合理之處,理解自己施暴行為的前因后果,敢于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對于數次施暴的學生,請不要給他任何的機會,讓社會來教他做人。
每個人的一生都只有一次,我們有理由對我們的人生負責。
不要再認為校園暴力只是小孩子不懂事了!不要再天真的認為你能喚起那些惡魔的良知了!
所以,在看到惡魔有極端暴力行為的時候,不要猶豫,不要有一絲善念,請讓你的孩子大聲拒絕并奔跑呼救,受到暴力后馬上告訴家長,一起將這些社會渣滓指出來——
要知道,在校園暴力中,最不該原諒的,是那些良知泯滅的孩子!
來源:易簡讀書,500萬閱讀愛好者的聚集地,閱讀決定思維,思維改變命運,每天早上8點,和我們一起用閱讀對抗無趣!易簡讀書(ID:yijiandushu)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9782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