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9-03閱讀(14)
#文史觀天下#

在中國古代,歷來就有“刑不上大夫”的傳統和祖制,伴隨著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帝王的權威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于是,違背傳統禮制的事件便時有發生,到了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正式設立了廷杖制度。據《明史·刑法志》記載:
工部尚書薛祥斃杖下,故上書者以大臣當誅不宜加辱為言。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

何謂“廷杖”?就是皇帝下令對于違背旨意的官員進行棍棒體罰,通常都會擊打受刑者的臀部,由錦衣衛在午門外執行。再說得通俗一點,廷杖就是“扒了褲子打屁屁”。據《后漢紀》記載:
明帝時政事嚴峻,故卿皆鞭杖。
可見,漢朝時期已經存在廷杖,但作為一種明確的刑罰和制度卻是形成于明朝。朱元璋登基后,不僅廢除了丞相制度,更進一步打壓臣僚集團,而廷杖制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朱元璋駕崩后,建文皇帝朱允炆登基,后被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權。之后,成祖開始大發淫威,為了鞏固皇位而對所有的異己分子施以酷刑,其中就包括廷杖。
而且,施行廷杖也是一個技術工種,錦衣衛在經過嚴格的訓練后才能上崗。據清末的沈家本在《歷代刑法考》中記載:
諸惡少時習杖,先縛革為二人,一填磚于中,一紙裹其外,俱以衣覆之。杖填磚者,視之若輕,徐解而觀,則磚都裂;杖紙裹者,視之極重,而紙無傷,能如是則入選。
可見,在廷杖前要仔細揣摩皇帝的本意,如果只是想敲打和嚇唬一下,就必須看起來打得重而實際傷得不重;如果真的觸怒了龍顏,就必須要嚴懲不貸。

所以,司禮監太監在監刑前會與行刑的錦衣衛事先約定暗號。比如:打!著實打!用心打!而每個暗號都會有不同的結果。有的屁股打得稀爛,實際上只是皮外傷,休養一個月就能恢復如初;有的屁股表面看不出大傷,其實皮層之下已筋骨斷裂,性命不久。
在明仁宗登基后,他雖然對成祖的決絕手段有所更張和糾正,廢除了許多的酷刑。但是,仁宗朱高熾并沒有廢除廷杖制度,將其繼續保留了下來。看來,他也認為廷杖制度的確有助于加強和維護皇權,是維護朱明王朝的重要手段。

“土木堡之變”后,明英宗被蒙古瓦剌生擒活捉,代宗皇帝繼位。攻擊北京城失敗后,瓦剌軍竟然故意釋放回明英宗,故意制造明廷內部的矛盾。果然,英宗歸京后與代宗展開了激烈的權位爭奪,通過“奪門之變”才重新登基稱帝。

期間,朱祁鎮和朱祁鈺弟兄二人都多次使用了廷杖,以便鞏固自己的皇位。到了武宗時期,終于迎來了明朝歷史上第二壯觀的廷杖場面。由于眾臣反對他南巡滋事,朱厚照大怒之下將上百名朝臣都施以廷杖,當場就打死了十余人。

而明朝歷史上第一壯觀的廷杖場面,當屬世宗朱厚熜在嘉靖初年的那場“大禮議之爭”。當時,兩百多名朝臣在宮門外跪諫,少年嘉靖在惱怒之下開始廷杖,當場就打死了數十人,一舉打斷了明朝文臣的脊梁。在嘉靖一朝,廷杖簡直成了家常便飯,被他下旨杖死的人數不勝數。

在嘉靖的示范下,他的孫子萬歷皇帝也是有樣學樣,雖然不喜歡上朝議事,但卻特別喜歡使用廷杖。在位期間,萬歷帝使用廷杖上百次,直接杖死的也有數十人。
等到崇禎時期,剛愎自用的朱由檢也是廷杖的堅決擁護者。高興時,他下旨廷杖是為了鼓舞士氣;不高興時,他下旨廷杖是為了發泄怒氣。總之,每次“打屁屁”,都顯得理由十足。據《明史》記載:
時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
不過,“廷杖”也是一把雙刃劍,皇帝用來“打人”,官員用來“長臉”。

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代文臣頗有一番傲骨,直言犯上或者忤逆龍麟者比比皆是。在他們看來,接受“廷杖”就好比獲得勛章一樣,必將得到民眾和同僚的贊譽,比如東林黨人就是這種觀點的擁躉之輩。
廷杖最大的壞處,不僅在于破壞了禮制,而且還破壞了法制,使得“詩書禮儀”和“刑罰律例”都成為了一紙空文。而且,廷杖多由錦衣衛執行和太監監督,使得朝廷的權威在逐漸降低。
明朝后期,隨著廷杖的濫用,其弊端已經表露無遺。王夫之就認為,廷杖是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據他在《讀通鑒論》中記載:
臣之于君,可貴、可賤、可生、可殺,而不可辱。刑賞者,天之所以命人主也,貴賤生死,君即逆而吾固順乎天。至于辱,則君自處于非禮,君不可以為君;臣不知愧而順承之,臣不可以為臣也。

對于明朝和明朝那些事兒,魯迅譏諷其“以剝皮始,以剝皮終”。而其中的廷杖制度,無疑是加速了這一滅亡的進程。
期待您的關注@文史不假[作揖][作揖]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