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乾隆夢中香妃的故事(大清后妃之-香妃的美麗傳說)
發布時間:2024-09-02閱讀(12)

香妃的故事歷來非常迷人。傳說她“玉容未近,芳香襲人,即不是 花香也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是新疆回部酋長霍集 占的王妃,回部叛亂,霍集占被清廷誅殺,將軍兆惠將香妃生擒送與乾 隆。但香妃心懷“國破家亡,情愿一死”之志,始終不從乾隆,最后被太 后蜴死。死后,將其運回家鄉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
新疆喀什城東3公里處有香妃墓,當地人稱“艾孜牙提”。“艾孜牙 提”是座很大很雄偉肅穆的維吾爾族風格的建筑,有圓頂,圓頂上有塔 樓,塔樓尖兒上有鍍金月亮。大廳里有半人高的平臺,平臺上排著72座 墳丘。香妃墓顯然是借助“香妃”的名氣,她的墓不過是這72座墳丘中 的一座,位置在平臺東北角。她和她的家族在一起,這個家族有五代人共 葬在這座大墓堂里。

據傳聞,乾隆中葉,清軍人回疆,定邊將軍兆惠俘獲一回部王妃,此 女子天生麗質,更奇的是她身體會散發異香,人稱香妃。乾隆帝對她大為 傾心,執意納之為妃。為討其歡心,特在西苑建造一座寶月樓,供香妃居 住,并常親臨探視,希其順從。然而香妃性格剛烈,誓死不從,并身藏利 刃,表示不屈決心,還時常因思念家鄉凄然淚下。皇太后得知此事,召見香妃,問她:“你不肯屈志,究竟 作何打算? ”香妃以“唯死而已” 相答。太后說:“那么今日就賜你 一死。”香妃頓首拜謝,于是趁乾 隆帝單獨宿齋宮之際,命人將香 妃縊死。太后處死香妃的原因, 除了上述為成全其名節外,另有 說是太后擔心自己的兒子弘歷 (即乾隆帝)為香妃所害;還有說 由于香妃受乾隆帝寵愛,諸妃妒 忌,向太后進讒言,太后聽信讒 言而加害香妃。香妃死后,乾隆 帝悲傷不已,最后以妃禮將其棺 槨送往故鄉安葬。此說在清末民 初流傳頗廣,出現不少敘述香妃故事的戲曲說唱、小說詩歌,繪聲繪色, 凄婉動人,使不少人對香妃傳聞信以為實。1914年故宮浴德堂展出一幅 以《香妃戎裝像》為題的清代女子戎裝油畫像,于是傳說更加流行。
香妃死后,乾隆只有嘆息的份兒,無奈將其送往新疆安葬。她的遺 體是按伊斯蘭教的規定作了處理之后,特意做了一頂轎子,由124人攀抬 著,翻山越嶺經過大沙漠,路上走了有三年半的時間才回到喀什的。還有 傳說,香妃死后葬在了北京香山,北京香山之名因香妃而來。
顯而易見,香妃是和順治帝的董鄂妃,光緒帝的珍妃一樣被渲染得 極絢麗、極悲壯、極楚楚可憐、極賦傳奇色彩的人物。

1914年,北京古物陳列所成立,該所設在故宮外廷。成立時,古物 陳列所從承德避暑山莊運來了一幅油畫,畫中女子小眼厚唇,披掛著西式 盔甲。此畫被懸掛在西華門內武英殿西側的浴德堂后元代所建阿拉伯式浴 室的門相上。阿拉伯浴室被稱為“香妃浴室”,懸掛的畫像被稱為“香妃” 畫像,此外還有說明文字,并在《事略》上記述了以上傳說。戎裝畫像、阿拉伯式浴室、說明文字三位一體,互為佐證。加上古物陳列所所具有的 嚴肅性、權威性,迷惑力引誘力極大,觀眾紛至沓來,一時卷起了一股 “香妃”熱。其畫像被印成照片,價格昂貴,銷量卻很好。
這恐怕是歷史上第一次炒香妃的事件,也是相當成功的一次。20世 紀70年代,在香港又有人炒了一回“香妃”,又有一種香妃畫像出現,也 是根據一幅油畫影印的。畫中人與戎裝的香妃不同,很是秀氣,柳眉鳳目 瓜子臉,且這種形象地照片也不脛而走,被多種書商翻印。
從清代乾隆朝留下來的許多歷史檔案資料來看,乾隆帝后宮中的容 妃的事跡都一一和傳說中的“香妃”相似。首次提出傳說中的“香妃”就 是容妃的是清史大家孟森先生。他在抗戰前夕寫的《香妃考實》一文中, 提到了一條主要的證明材料:有人“于民國二三年間至東陵,瞻仰各陵 寢;至一處,守者謂即香妃冢,據標題則容妃園寢也J這是因為“民國 二三年”時守東陵的人,仍是原來清皇陵的守墓者。他們說容妃就是“香 妃”當屬宮廷內部因襲的傳統說法,比較可靠。結合本章開頭趙爾巽的 《清史稿》卷214 “后妃列傳”中的記載:“容妃,和卓氏,回部臺吉和札 賁女。初入宮,號貴人。累進為妃。薨J這些記載表明,容妃確是實有 其人的。在清高宗諸妃中,“容妃”是首先提到的“回部”即維吾爾族妃 子。同時,近年有學者以眾多可信的資料也考證出,傳說中的“香妃”, 就是指乾隆皇帝的維吾爾妃子——容妃。傳說中關于“香妃”的許多事情 是后人編造出來加上去的。

孟森教授在《香妃考實》一文中認為她可能是大、小和卓的妹妹或 女兒,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應該是一種因襲舊說的牽強附會。有學者發表 《“香妃”史料的新發現》一文第一次公布了在故宮博物院中珍藏的清朝 檔案資料,其中有一個重大的發現:“香妃”的祖先不屬于阿帕克和卓支 系,而是屬于額賴瑪特和卓支系的。這支家族和大、小和卓同一個高祖,
但不是一個曾祖。1760年(乾隆二 十五年),乾隆帝令額色伊、圖爾 都、瑪木特和額賴瑪特和卓支系 的其他人陪同“香妃”進京,都受 到了清朝皇帝的封銜,并在皇宮 南城墻外的西長安街,為他們建 造了特別的寓所。根據中國第一 歷史檔案館里發現的資料,“香 妃”是輔國公圖爾都的親妹妹,而 圖爾都和“香妃”兄妹的父親,根 據《西域同文志》和《西域圖志》 所載的譜系表看,應該是“和卓” 阿里(即艾力)。額色伊是她的五 叔,帕爾薩是六叔,圖爾都是兄 長。有的學者主張“香妃”之父為 帕爾薩。但根據清皇宮內府檔案, 清廷給帕爾薩的封爵和御贈他的 財物、“香妃”去世后分給他的遺
物等的數量都比別人少,不像是對待一位“國丈”大人。《清史稿?后妃 列傳》以及現在出版的《二十六史辭典》中都明確地寫著“容妃”是“臺 吉和札贊之女”。“臺吉”是封號,“和禮費”三字包含了伊斯蘭教上層的 稱呼“和卓”和“香妃”之父的名字“阿里”兩部分。“卓”和“阿”合 音為“札二“妾”是“里”的模糊音。“和卓阿里”四字的快讀音為“和 札貴,學者們等把“賁”字誤認為“麥、就永遠解釋不通。這類例子在 《清史稿》等史籍中還很多,如把“和卓集占”快讀而翻譯成為“霍集占” 就是一例。如此流傳,往往弄錯了少數民族歷史人物的真名實姓。由此, 我們基本上可以肯定“香妃”之父為額賴瑪特家族支系的和卓阿里,即和 札賁。和卓阿里英年早逝,在大、小和卓反叛清朝時已經不在了。當年聯合布魯特武裝牽制并攻打喀什叛軍的“回部”武裝的是“香妃”的五叔額 色伊和胞兄圖爾都。

“香妃”家屬不僅不屬于大、小和卓叛亂集團,而正相反,他們還曾 經起兵配合清軍平定大、小和卓之亂。當時,“香妃”的哥哥圖爾都和五 叔額色伊一起,聯合了布魯特(柯爾克孜族)的武裝去攻打盤踞在喀什嚼爾 的叛軍。平定叛亂以后,“香妃”隨叔叔額色伊和哥哥圖爾都一起被乾隆 皇帝召到北京長住。不久,進宮當了貴人,跨越了 “常在”和“答應”兩 個階梯,得到特別的優待。新進宮的“和貴人”得到了珍珠、絲、毛、200 兩銀子和15兩金子的賞賜。一個月后,她的兄長圖爾都喜獲一所新的有 二十多間房的寓所,在今東四附近。賞給他的禮物有布匹、馬具、家具和 現金。他的年薪從100兩銀子增加到240兩銀子。而與此同時,額色伊和 其他在京親屬仍 保持他們原有的 年薪水平。也就 在這段時間里, 圖爾都喜得佳偶夫人,名叫巴蘭。
在皇宮里, 和貴人享有和宮 內所有妃殯同等 的華貴豪奢的生 活。上面將哈密 瓜等貢品分給宮 中女眷時,和貴 人往往得到額外的一份。由于她信奉的伊斯蘭教規定食物的嚴格限制,還 帶來了她自己的維吾爾族廚師努爾買提,專門為她烹調清真食品,如“谷 倫祀”即“抓飯勺”。她顯然繼續穿她自己的民族服裝,因為在她當妃殯 的頭五年,有文字記載在1768年,乾隆將她晉升為“妃”的級別時,說 明她沒有滿族的宮廷服飾,上面命令為她縫制合適的長袍。1762年(乾隆 二十七年「和貴人”晉封為“嬪、并改名為“容二 稱為“容嬪”,是秉 承皇太后的旨意。乾隆二十六年甲午上諭:“欽奉皇太后旨意,貴人拜爾 噂斯氏、霍(和)卓氏……俱著封為殯。”在內府的文件里,作為“容嬪”出 現在第二個三年期。同年,其兄圖爾都從臺吉摺升為“輔國公,三十三 年(1768)六月辛酉上諭;“欽奉皇太后旨……容嬪著封為妃,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帝的第二位皇后死后,就再沒有立皇后。從此,容 妃是宮中最高等級的妃嬪之一,僅次于皇貴妃。她的地位在妃子中處在 第三或第四位上。

史書上記載,容妃曾多次隨乾隆和皇太后外巡。1765年(乾隆三十 年),她同乾隆帝去江南巡視,到過蘇州、杭州等繁華城市。在南巡中, 供給她的菜肴有野鴨、鹿肉、雞和羊肉,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她又 隨同乾隆帝到山東去登臨泰山,瞻仰了曲阜孔府。她還隨同乾隆帝一起 巡視過東北的盛京(今沈陽)和熱河,并是木蘭狩獵場的常客。從這么多活 動來看,容妃和乾隆之間關系十分融洽,并非像影視作品中描寫的那么 敵對。
乾隆帝還為容妃修建寶月樓。寶月樓就是今中南海新華門門樓。這 里明朝為南臺,沒有大的營建。清順治、康熙年間兩度擴修,為避暑之 處:東為春明樓,西為湛虛樓,南為迎薰亭,北為香殿、涵元殿、翔鸞 閣,加上殿閣兩旁的翼樓,都屬于瀛臺的范圍。民國年間先改皇城正中 之門名為中華門。中華門在明朝稱大明門,清朝稱大清門,民國有人建 議:“大內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今國為中華民國,而正朝之門通當 東華、西華之間,天然一中華門也!”語既巧合,遂為定議。不久以西 苑為總統府,府門與正朝門相并,距長安街以辟寶月樓為府門,位置適合。今天的新華門,就 是往日清朝寶月樓下 所開辟之門。

大清朝在乾隆以 前,沒有回族妃嬪的 先例。容妃以回部女 子至清朝,乾隆不把 她安置在后宮,特營 建西苑寶月樓,作為 金屋藏嬌之所。樓南 隔街建“回子營”,修 禮拜寺。乾隆御制詩 中,有關寶月樓的詩 很多。乾隆在1760年 夏天,有詩云:“輕舟 遮莫岸邊維,衣染荷 香坐片時;葉嶼花臺 云錦錯,廣寒乍擬是 瑤池此以嫦娥比擬 容妃。1763年新年又 作詩云:“冬冰俯北 沼,春閣出南城。寶月 昔時記,韶年今日迎。
遠情J乾隆自注:“樓近倚皇城南墻。墻外西長安街,內屬回人衡宇相 望,人稱‘回子營新建禮拜寺,正樓對。”當時,八旗以外的所有百姓 都住外城。唯獨回子營近在咫尺,依靠九重。這是乾隆愛屋及烏。乾隆為 容妃興建寶月樓的原因是:
第一,語言文化不相同。容妃講維吾爾語,不能與諸妃嬪住在一起順利交流,所以特地隔于南海最南之地,其地又距外朝之外垣。這里同皇 宮既聯系又分割,環境優雅,湖水漣漪。乾隆會維吾爾語,可以同容妃用 維語直接交談。第二,飲食習慣不相同。皇后的正宮坤寧宮兼作薩滿祭祀 的場所。坤寧宮每日進豬兩口,在神案上宰豬,在大鍋里煮豬肉,祭祀敬 神。元旦祀神,皇帝、皇后行禮;春、秋兩大祭,皇后亦到,妃嬪自當侍 從。而最尷尬者,則為后妃受肝,是一種豬肉米飯,這是回教徒所萬萬不 能忍受之事。所以將容妃單獨安置在另一個生活區域,生活上很是方便。 第三,生活風俗不相同。維吾爾族的衣服、裝飾,同皇宮的后妃、宮 女都不同。皇宮除御花園外,別無游觀之處。乾隆于瀛臺之南筑寶月樓, 則隨時可以駕幸西苑,而不必如臨圓明園,路途既遠,又煩勞出駕。容妃 在這里則可免去其他妃嬪爭寵之擾。第四,宗教信仰不相同。滿族的宗教 是薩滿教,乾隆又崇奉喇嘛教。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要做禮拜。容妃 所居之地,隔長安街而對回子營,建回教禮拜堂及民舍,并使內附之回民 居住,屋舍皆沿襲回風。容妃站在樓上,可以望見對面的“回子營”,以 解思念之情。

從報告容妃最后幾年生活的某些檔案資料獲悉,1786年(乾隆五十 一年),她命令從蘇州的皇家絲綢廠提取了價值近400兩銀子的絲織品。 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她從皇宮的藥劑師處開了 “平安丸”,顯然當時 她感身體不適,但似乎仍然在繼續正常地出席皇宮里的酒宴和其他大 事。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第三個太陰月,她得到皇帝贈予的禮物奶 糕。同年四月十四日,皇帝又送給她十個蜜柑。五天后(四月十九H),她 竟不幸與世長辭了。她的確切死因,至今還無從查考。容妃去世以后, 她的財產分給她的娘家、太監、宮女、穆斯林士兵及其妻子們,在有關 資料中都有詳細的記錄。從毛皮和珠寶到臺燈和洗澡盆都被極為謹慎地 分配給不同的人。檔案中還有一則鮮為人知的信息:容妃還有一個女 兒,她的遺物中有一部分是留給她的女兒,這是一位現已不知名的公主 作嫁妝用的。
后來傳有法國的耶穌會畫家郎世寧給容妃畫的戎裝像。時容妃進宮 已有二十余年之久,實際上不可能畫得很像。再說她那時候已年過半百, 姿色不可能不減。從畫像分析,也許郎世寧根本沒有見到過這位容妃,因 此有人對此像的真偽提出異議。有學者認為所謂“香妃戎裝像”也并不一 定就是容妃。因為此像原在熱河行宮保存,拿到北京展覽時,并沒有任何 大題款和文字。據幾乎一生均在故宮工作的單士元老先生回憶:當時的說 明是沒有根據的,是幾個人拿的主意,為的是以這張像來吸引游客,卻 妃 為后人制造了混亂。其實,在乾隆皇帝身邊,確實有一位喜穿戎裝的女子,這不是別人,就是他十分心愛的第十個女兒、和孝固倫公主。此人生 來活潑伶俐,聰明好動,乾隆十分鐘愛,視若掌上明珠,從小就被養育在 乾隆身邊。乾隆又因她“貌類己”,曾說“汝為皇子,聯必立儲也,和孝公主從小就喜歡打扮成男孩子的樣子,更喜歡與男孩子一起游戲。她經常 跟隨乾隆一起出巡、秋彌。當時她用過的弓箭、盔甲、馬鞍、撒袋等物, 后來一直為乾隆的皇孫輩所用。史料記載她“性剛毅,能彎十力弓,少嘗 男裝隨上較獵,射鹿麗龜,上大喜,賞賜優握,聯想到所謂《乾隆帝與 香妃御苑行獵圖》中射鹿的景象,正可以認證乾隆與和孝公主射鹿的情 景,由此推測《香妃戎裝像》中的香妃應是和孝固倫公主。

“香妃”在1788年54歲時因病去世。這一點在今天的清史學界已成 定論。但關于容妃墓的地點,一為喀什嚼爾(今新疆喀什),這座墓在新 疆人眼中,與其說是香妃墓,倒不如叫它“阿巴克霍加麻扎”更為準確。 阿巴克霍加麻扎是綜合維吾爾族建筑與園林藝術于一體的藝術綜合體。整 個建筑群占地70畝,門口及圍墻外是一片挺拔的白楊樹,進大門后便是一座座奇特的小花園,種有色彩絢麗的八瓣梅、大麗花等。奇花異卉,還 有當地的特產菩提子。每當初秋,菩提子碩果累累,呈翠綠色,仿佛是一 串串翡翠,令人饞涎欲滴。麻扎的阿巴克霍加墓主建筑物高26米,底35 米,寬30米,墻由綠色的琉璃貼砌而成,巍峨宏偉,金碧輝煌。優美而 神秘的環境更加渲染了香妃之謎給人們的無窮誘惑。據史記記載,阿巴克 霍加麻扎始建于公元1640—1927年,時間跨度達3個世紀之久。阿巴克 霍加麻扎包括大禮堂、教經堂、客廳、水池等,是一座很有藝術特色的建筑群,墓內埋藏著伊斯蘭大傳教者阿巴克霍加和他父親阿去默罕德玉樹甫 等五代霍加,計72人。據講,這里的麻扎幾乎為清一色的男性,唯一的女性便是阿巴克霍加的重侄孫女伊帕爾罕,也就是人們熟知的香妃。乾隆 皇帝備受香妃情感的牽掛,不久便派出124人抬著香妃的靈樞從京城出 發,沿長安、蘭州、古絲綢之路出玉門關,歷時3年半時間終于走到了香 妃的出生地喀什,將她埋在阿巴克霍加麻扎里。這就是如今的香妃墓。

一為河北遵化縣東陵。容妃一人怎葬兩地?上文曾提到,傳說當年 容妃去世后,其遺體由靈轎運送到喀什嚼爾東北郊的伊斯蘭墓群下葬, 一架“馱轎”還停放墓側。史書上說,她去世以后,乾隆帝悲痛欲絕,特 下詔書將他的這位愛妃隆重地安葬到距北京東面125公里河北遵化縣的 清東陵中。在那里,清代歷朝的順治,康熙、乾隆和他們的后妃們都長 眠于此。那是一個面積很大的皇家陵寢地,風水獨好,現在已成為中外 游客向往的旅游勝地。前面已經交代明白,這種說法有民國初年原清代 皇宮委派的守陵人的識別為證。
河北遵化縣馬蘭峪清東陵裕妃園寢中,亦有一座容妃墓。
1979年容妃墓出土,史學家根據種種資料,推翻了各種香妃的傳說, 認為香妃就是容妃。墓的地宮內由一道石門、四道石券組成,一具紅漆 棺木停放在寶床之上,棺側被砍開一個大洞,棺內已空空無物。在杉木 紅漆棺頭,有金漆的伊斯蘭文的古蘭經,可辨的文字為:“以真主的名 義……”棺外西側,于泥水中發現一具頭骨、一條長93厘米的花白發辮, 上面結有紅色的頭繩。西北角的棺木下壓著一些繡花、絳絲袍褂的殘片,還有幾件織成的袍料。一條黃色八寶花綾織成的“哈達”最為引人注目, 它與北京白塔寺的塔腹內所出的乾隆年間的五條色彩的哈達很相近,機 頭上所織的文字,也類似“吉祥頌”。其他各色如意、荷包、珍珠:寶石、 貓眼石、鉆石等飾物零星散見;另有幾顆牙齒和指甲。由這些墓中遺物 可以推斷:

(一)清代帝、后、妃的棺槨上,大多是鐫刻藏文佛經,用以超度亡 靈;唯獨容妃棺木上是古蘭經,這是死者生前的信仰及民族所屬的證物。 (二)墓中所出的花白發辮,證明了死者年齡。花白發辮與檔案所載容妃 年齡55歲相吻合。(三)墓中所出的頭骨,顯示出維吾爾族女性特征,其 骨縫密合程度及牙齒磨損狀況,也證實了容妃的卒年是55歲左右。(四) 墓中所出的織物上織有“江南織造臣成善”、“蘇州織造臣四德”等字樣, 據文獻記載,江寧織造臣成善正是乾隆五十多年任職的織造官,蘇州織造 臣四德在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時任杭州織造,四十九年始調任蘇州任 職。清宮檔案《繡杏黃緞凈八團金龍袍一件料工銀兩清冊》中載有容妃生 前曾在蘇州選用了一批織物,正是四德任職時所織造。這些織物及織物上 織有的織造官姓名,旁證了容妃生活的年代。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95892.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