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廣西鄉村振興現狀(廣西大新興產業)
發布時間:2024-09-02閱讀(11)
來源:人民網
鄉村振興,美在肌理,健在骨骼。不僅要保持“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的生態底色,持續深挖“一村一品”的鮮明特色,更要聚人氣、有生氣,守住“一村一韻”。
2021年以來,廣西崇左市大新縣全力推動鞏固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鄉村“形、實、魂”上下功夫,依托產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鄉村風貌提升工作,打造了一批可復制推廣的鄉村振興示范典型。

大新縣雷平鎮萬畝稻漁立體生態綜合種養示范區。大新縣委宣傳部供圖
因地制宜,特色產業提質增收
康合村咘馬屯是位于大新縣欖圩鄉最南端的一個自然屯,四面環山,東靠崇左市最大的15萬畝馱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屯里山林七千八百多畝,甘蔗種植兩千多畝,年產原料蔗一萬多噸。
每年歲末是地里最忙碌的時候,連綿的甘蔗葉掀起綠色的波浪,收割甘蔗的農民淹沒其中。從日出到日落,一根根甘蔗接連臥倒,泥土漸漸裸露。收成后,一捆捆甘蔗登上卡車,前往縣里的兩家制糖企業。在康合村黨支部書記吳漢忠的眼中,這是一份甜蜜的事業。
走進康合村咘馬屯,收獲的又是另一種風景——村莊旁,山腳邊,房前屋后,種滿了本地四季金花茶。暖陽里,金燦燦的花朵綻放在繁茂的枝葉間,點綴鄉村景色。農家小院寧靜祥和,村民飼養的土雞在茶樹下悠閑踱步。菜園子也沒空著,一半是不施肥也清甜的蔬菜,一半是觀賞、制售兩不誤的金花茶樹。
咘馬屯是金花茶遺傳資源就地保護點之一,形成了經濟效益回饋種質資源保護的良性循環模式。目前,當地村民種植的金花茶共約兩百多畝,此品種一年四季都開花,盛花期在每年農歷的三月到十月份。11月末的咘馬屯氣候宜人,仍有花朵掛在枝頭,等待采摘。
吳漢忠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和“金花茶推廣大使”。在他的帶動下,村里每家每戶都配備了烘干機,用于制作花茶。一有時間和機會,他就會到外地拓展金花茶銷路。據他介紹,咘馬屯金花茶的年產量大約為2000斤,市場價為400—500元/斤,已經成為當地村民一項可觀的庭院經濟收入。

咘馬屯的金花茶在暖陽下綻放。人民網 覃心攝
在大新縣雷平鎮萬畝稻漁立體生態綜合種養示范區,連片的水稻田如同金色的地毯向遠處的山腳鋪開。禾下水深約40—50公分,農民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在稻田里養螺、養魚、養鱉,拓寬了收入渠道;在早稻田里,上半年種植水稻,下半年種蔬菜,不因時節更替而閑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這是大新縣積極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成效之一。通過旱改水項目,低產田、不平整地塊搖身一變,提質升級,改造成田成方、路相通、可灌溉的高產水田,實現“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綠色發展”。
當地政府引進農業公司承包田地,統一規劃、統一機耕、統一技術、統一種苗、統一銷售。村民通過租地、管護、種糧和養螺等方式,每年純收入可達到3500—5000元/畝,有效破解了“種糧不見錢”的難題。
目前,水稻種收過程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每畝水田單產提高了200—400斤。雷平鎮黨委副書記覃理表示,因為水稻種植面積比較大,所以幾個村子準備整合一些專項資金,政府作為業主在附近建設一座大米加工廠。以后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分紅,還能給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
據了解,隨著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廣西崇左市大新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3268人全部脫貧、5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初步形成了一批農業優勢特色產業。
為了持續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激發脫貧群眾產業致富內生動,2021年6月大新縣出臺了《大新縣2021年特色產業獎補辦法(暫行)》,對自主發展或實質性參與特色優勢產業達到獎補標準的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2016—2020年脫貧戶進行獎補。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大新縣將大力實施“保糧、穩蔗、強牧、興漁、優果”特色產業工程,積極構建以糧食為基礎產業、甘蔗為支柱產業,優質特色水果、牛羊等高效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投工投勞,黨群共建美麗家園
秋末冬初時,黑水河畔,碧水藍天,遼闊的甘蔗地綠意盎然。順流而下,來到大新縣雷平鎮左安村科渡屯,這里有一處小小的渡口。
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一個連從百色前往龍州和紅八軍會師,途中經過科渡屯,并于此地短暫休整,后由村民黃子榮、黃福隆兩人劃船送戰士們渡過科渡河。
而今,一只木筏靜靜地停靠岸邊,歷史在子孫后代的口耳相傳中漸漸遠去。左安村科渡屯的村民用勤勞的雙手,重新規整了渡口,在河岸上修建了簡約休閑、舒適便民的文化廣場。那段“紅色記憶”化作一幅幅色彩鮮明、生態鮮活的墻繪,裝點美麗鄉村,凝結出獨屬于科渡的文化內涵。
左安村科渡屯一組組長黃桂東打開微信群,一條信息彈了出來——“義務投工投勞,建設美麗家園,進行第289天”,隨之而來的是村民勞作的照片。只要有人出工,群里的記錄就會同步更新。
“我們這邊的人非常團結。”黃桂東掏出了一本筆記本,里面密密麻麻地寫著投工投勞的人次和每個建設者的名字。雷平鎮黨委副書記覃理對此亦是贊嘆有加:“在這附近,村民自發投工投勞接近300天的村子不多見。”
鄉村風貌煥然一新的背后,是黨群共建的向心力。為了解決科渡屯前期“三清三拆”啟動遲、推進緩慢、效果不佳的問題,在左安村黨組織帶領下,科渡屯成立黨群理事會。“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黨支部的引領下,科渡屯拓寬視野,學習先進經驗;統籌資源,八方聚財;轉變“等、靠、要”的思想,充分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共建美麗家園。
人人參與,每個人都是“能工巧匠”。填埋中心地帶的污水塘,一個靚麗、實用的籃球場由此誕生;拆除危舊房,粉刷墻面,道路實現全硬化,墻繪和景觀小品弘揚本土民風民俗;房前屋后干凈整潔,微菜園在門前檐下扎根;小型發電站充分運用當地的水資源,為科渡的公共設施提供動力能源……日積月累的付出,讓科渡屯實現華麗轉身,成為大新縣鄉村振興先進典型、精品型示范村莊。

科渡屯的籃球場。人民網 覃心攝
2021年以來,大新縣把鄉村風貌提升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縣、鄉兩級“一把手”重點工程,制定印發《2021年大新縣鄉村風貌提升工作方案》和《大新縣實施鄉村振興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獎補活動方案》。通過德高望重、有號召力又熱心公益事業的村民和黨員干部的正面引導,凝聚全民參與大合力,目前全縣共組織召開群眾大會63場次,深入農戶家開展思想動員928人次。
據統計,全縣涉及的19個村屯共組織群眾投工投勞3550人次,完成拆除危舊房121間,附屬房254間,清理房前屋后衛生19728平方米,農房風貌改造已竣工979棟,有力推動全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移風易俗,文明新風吹入鄉村
“要遵紀守法,不要參與賭博,不做村匪惡霸。”
“要積極參與集體勞動,不敷衍應付。”
“要勤儉節約,杜絕鋪張浪費,紅事白事從簡。”
“要合理規劃,合理建設,不亂占、亂搭、亂建。”
……
10條村規民約張貼在康合村咘馬屯的黨建文化墻上,引領村民樹立文明新風。
為了確保環境干凈整潔,咘馬屯的村民代表會議研究制定了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劃區域、分組別、定標準。“大家天天在一起做工,久而久之能產生感情,本來持反對意見的村民現在反而更支持這樣的制度。”吳漢忠說。
現在,咘馬屯的村民都已經習慣了“值日”。有的人甚至早早起床,天還未亮透,便完成了責任區里的清潔工作,然后前往甘蔗地做農活。有時候,個別村民忙于其他事務,無暇顧及此處,組員們便會互幫互助,搭把手將對方的區域一并打掃。

咘馬屯的衛生保潔長效機制。人民網 覃心攝
吳漢忠認為,改變鄉村風貌,起步并不一定需要很多花哨的東西。全村能確保房前屋后干凈,不留死角,不見垃圾成堆,沒有污水橫流,閑置的空地種滿花草、蔬果,就已經達到基本標準。其他休閑設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建設。
而在鄉村環境日漸改善的過程里,良好的生活習慣、團結友愛的品格、樂于貢獻的集體意識自然會根植在村民心中。
左安村科渡屯通過村民大會討論,推出村規民約,村民則以“按手印”的形式作出承諾。據悉,當地取消了一年兩次只講排場、攀比吃喝的“儂垌節”;紅喜事也由原來的三天變成一天,并且規模不超過20桌;破除遷墳動土必須“看日子”的舊習俗,屯內墳墓隨需隨遷,樹立文明祭掃觀念,以文明引領農村和諧新風尚。
據了解,大新縣147個行政村(社區)重點圍繞感黨恩聽黨話、經濟建設、村風民俗、道德風尚、志愿服務、未成年人教育、農村環境整治等內容制定或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各行政村(社區)充分利用會議、電子顯示屏、公益廣告牌、微信公眾號、微信群、農村大喇叭、張貼發放宣傳材料、文化墻等形式,廣泛宣傳村規民約內容和實施的重要性,真正使村規民約發揮約束作用。
和諧、宜居、幸福是村民共同的期盼。大新縣全力推動鞏固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的正是滿足這份質樸的期盼。
特色產業提質增收,鄉村風貌煥然一新,文明新風吹進心田……這座地處西南、與越南接壤的邊境小城,在興邊富民的實踐中,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景逐步照進現實。
(責編:覃心、黃昱梅)
本文來自【人民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9294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