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4月初八浴佛節是什么意思(佛媛火了拜佛)
發布時間:2024-08-26閱讀(14)
以前,有人說網絡是一面照妖鏡,各種妖魔鬼怪在它面前,原形畢露。
似乎,網絡發展到今天,這種說法要改一改了。
在自媒體短視頻興起后,網絡已經不是照妖鏡,而是一個偌大的妖窩。
一批一批,一窩一窩……變著法得來。

僅僅去年10月12日,網上一篇名為《我潛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個月的名媛觀察者》火了,一位不知名的網友聲稱斥巨資500元潛入魔都名媛群,帶大家走進真實的名媛世界。
結果是一個高配版的拼夕夕群,六個人喝一杯咖啡,三個人合拼一條絲襪……
從此,“名媛”二字成為全網的嘲諷,漸漸退出網絡。屈指一算,今天距離“名媛”一周年紀念日差23天。
一年過去了,“名媛”徹底廢了,“佛媛”火了。

一開始,我也搞不明白,以為那些佛門凈地出事了。上網查了查,恍然大悟。
所謂“佛媛”專指那些禮佛信佛的名媛。
媛,是用來形容女子身姿曼妙、婀娜多姿、風姿卓越等等。與“佛”連接在一起,就成了禮佛的美女,“佛媛”也因此誕生了。
“佛”是個褒義詞,“媛”也是褒義詞,連在一起成了徹頭徹尾的貶義詞。
有時候,不得不服網絡的力量,新華字典已經跟不上網絡的發展速度了。
拜佛也得穿好衣服有時候,我很好奇那些所謂的佛媛,小學畢業了嗎。
從網上檢索三五句佛語,生搬硬套拼湊起一個短視頻文案,把自己化妝成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
一切的一切,與“佛”文化沒有半毛錢關系,完全是一種新型的流量收割方式。
口口聲稱自己與佛有緣,可笑的是,佛在眼前時,他們的眼里充斥著金錢。
有些佛媛更有意思了,把自己整成清心寡欲、與世無爭、干凈透徹的樣子,拿著毛筆在那抄經書。
有趣的是,她們穿得衣服還沒有抄書寫得字多。

拜佛,是不是應該穿著嚴實。你在佛前“袒胸露乳,雙腿奔放”到底想表達什么。
筆者大致了解過,“佛媛”的套路如出一轍。
在那些修飾精美的視頻照片里,她們或是焚香品茶,或是臨摹經帖,桌子上放一本自己讀不懂的書,故意營造仙境飄渺、天上人間的味道。
實際上,別有用心。
隨手搜索“佛媛”二字,有人真掏錢買門票去寺院禮佛了,心誠不誠沒人知道,至少到佛前一拜了。
更有甚者,有人穿著吊帶裝,胸部半露半遮“耷拉”著,來回在寺院游走擺拍,然后美其名曰“佛欲”。
劃重點,又一個新詞“佛欲”。

再有一部分,把大奔開進寺院進行擺拍,重點凸顯名貴的包包和華麗的奢侈品。
據說,有人為了讓自己更加接近“佛媛”,專門找美容機構給耳垂注射玻尿酸,讓耳朵飽滿起來顯得更加有“佛相”。
最令我感到搞笑的是,有人明明穿著僧服,非得把前懷揭開,素色的僧服外罩,里面是一席艷麗的裙子。
特別有意思的是,拍照時,特意雙手合十,把自己的Dior戴妃包掛在手上。人、佛、包,姑娘你到底想凸顯什么。
“佛媛”是一場無利不早起的買賣“佛媛”這股風算是刮起來了。越來越多的網紅,聚集在寺院擺拍發視頻。
佛門,從此再也不清凈了。
有句話說,反常必有妖,無利不早起。
名媛文化瘋狂的背后,何嘗不是如此。無非是有人從佛門找到有利可圖的渠道罷了。
她們的路數是這樣的:
一是制造人設。先用各種充滿哲理的佛語和佛器,來烘托營造出一股濃郁的“禪意”味道,以此來包裝自己,讓自己看起來高大上。
這一步可以理解為制造“人設”。
不要說“佛媛”了,封建社會的青樓女子都得為自己整一個“人設”,比如“賣藝不賣身”“人中花魁”等等。
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從男人身上撈錢。除此,別無他求。
二是推銷物品。說白了“佛媛”是一場買賣,你在視頻看到的佛經、佛器、僧服、衣裙,說到底都是他們的擺拍營銷罷了。與其說“佛媛”,不如說是“售貨媛”
看似心平氣靜地抄經書,實則內心的生意經在波濤洶涌。以“緣”為由頭,綁架消費者的消費情懷。

有的在某寶、某東二三十塊錢的物件,到了“佛媛”的直播間,能賣到上百。
一串小作坊用機器車出的手串,成本不到50塊錢,經“名媛”一轉手立刻賣到上千元,更有甚者公開說“開光了”。
網絡營銷直銷都是新興的合法的賺錢渠道,沒有人反對“網絡帶貨”的方式。
然而,以“佛”為由頭,敲著清心寡欲的木魚,唱著滿是銅臭的生意經,以虛假的人設,騙用戶花錢購物,用露骨的穿衣打扮,吸引大眾的流量,那就有失分寸了。
最后,送給各路“佛媛”一句話:賣貨就賣貨吧。但是拜佛前,請穿好衣服。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90293.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