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傳世國寶(沉睡了3800多年的超級國寶)
發布時間:2024-08-26閱讀(9)
綠松石是很惹人喜愛的,雖然是石頭一族的成員,但是它擁有著令人心情沉靜,情緒愉悅的時尚色彩。在古代綠松石也是被稱之為“玉石”的。代表著文玩的流行風向標,很多文玩界的人都愛收藏綠松石,今天我們從最基礎的一些綠松石的常識了解解開綠松石那神秘的面紗。

在古埃及,綠松石其實是被用在裝飾法老的面具上,還有波斯國王的皇冠上進行點綴,它們既引領了時尚風潮又彰顯了王權尊貴。在底蘊綿遠的中國,綠松石也有四大名玉之一的尊崇地位,在最輝煌的歷史長河里,它曾經擁有“國玉”的尊享美名。

中國自古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我們中國也是世界上綠松石最主要的產地,也是最早使用綠松石的,并且在中國的湖北省,擁有靈秀寶地的美譽,是我國各大主要綠松石出產地中最重要的產地之一。

希望將大家的目光通過展覽聚焦到古代綠松石的文化意義上,主要目的是為了積極響應這新時代的陽光下,將文物的美好更立體的展現中華文明大國之風采,響應文化精神的號召,讓文物不只是珍藏和古董,要讓這上結瑰寶都活起來,深入探索未知的綠松石文化,揭開面紗正本清源。

這款錯金嵌綠松石銅帶鉤的展品是一級展品,它的高齡要追溯到戰國時期,整體長度有17.5厘米,寬度約0.2厘米,通體花紋艷麗,小巧精致,是保存完好性較好的一件珍寶。早在1954年的時候在湖南長沙征集到的,這是一款腰帶裝飾配件,在古代的文人貴族都喜歡佩戴這種系腰帶的掛鉤。帶扣和帶鉤配套使用,用料也很講究,普通常見的都是青銅制品,有些貴族彰顯身份地位也會用黃金和玉石制作。

制作掛鉤對整體工藝要求并不低,簡單的就是雕鏤花紋,精細一些還可以進行鑲嵌綠松石的加工,更講究的就是在銅或銀上進行鎏金,也有一些是在鐵或銅制作的飾品上錯金嵌銀也是一種精品工藝,能提升飾品整體品質與美觀。

腰帶鉤最早是西周開始發起的,但真正將它推向潮流風口的卻是戰國至秦漢時期,過了盛行期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就沒落消失了。這款鉤體扁平,鉤頸細窄。背部的花紋是一些云朵花紋和錯金點綴,鑲嵌了綠松石后的鉤體由暗色系漸變到藍色的冷亮色系,既不沉悶也不失莊重。

“超級國寶”綠松石龍形器

這款展品一看就知道很有年代感,它是超級國寶級的龍形綠松石器,在2002年初被李志鵬發現出土,當時他還是只有20多歲的一名考古隊隊員,契機也很巧,當時是對一個二里頭的遺址宮殿的一個灰坑進行清理,當時眼簾里只是閃現出一抹銅綠色,敏銳的他就預感到有內里的珍貴,既激動又迫不及待。

隨著挖掘工作的開展,這件深埋地底,沉睡了3800多年的超級國寶逐漸顯露它威嚴的身軀,當我們終于揭開它的真實面目時,這條華夏第一龍展示在我們面前,通體長度65.5的長度,中間最寬的地方有4厘米左右的寬度,最精致巧妙的不僅僅是它的體形長度和造型別致度,而是它的制造工藝,可不止是一塊綠松石雕刻而成的龍形,它其實是由2300多片不同形狀的綠松石打造組成的龍形器,讓人不得不嘆服于它的精巧。

初步推測這個墓穴遺址的主人應該是一位古代主持祭祀典禮的祭師,而這個龍形器其實是祭師手中的法器,可以在祭祀儀式中引導死者的靈魂升天,綠松石更適合他超然的職業特點,也許也是從這個時期,中國的龍文化開始初露雛形。

這款綠松石展品是商代時期的產品,在河南出土,好事成雙它有2年,但被分開2個博物館展示,兩件外形制作基本一樣,是象牙制品呈現米黃色外觀色澤,杯身是觚狀,圓圓的杯口,薄薄杯唇,中間微微內束形似小細腰,底部較小,杯柄處上下相對 的小口,杯面全身布滿各種獸面圖紋,再對獸面圖紋中眼、鼻等處鑲嵌上綠松石加以裝飾。杯面制作精致,紋飾繁雜多樣,呈現立體,浮雕生動,鑲嵌精美,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名品。

古代的綠松石器物,純熟的鑲嵌工藝和高超的技術水平,至今都讓后人敬仰不已。
本文來自珠寶鑒定師媛媛的原創,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謝謝!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8924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