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美容院黑幕真相揭秘(美容院7大潛規則)
發布時間:2024-08-26閱讀(13)
“她們是在賣產品做推銷,而不是在做美容。”
我們不難聽到一些在美容院做過美容的人有這樣的抱怨。
其實不光是美容院,很多美業門店都是一味地勸客戶辦卡買產品、做一些價格昂貴的項目,似乎“銷售”已然成為了美業重心,而非美容美發本身。
而世人普遍對傳統美容美發行業也是沒有什么好印象,一提起就一個字“坑”。

不得不說, 現在有許多傳統美容行業常見的坑蒙“潛規則”,讓美業的風評一直得不到好轉:
“潛規則”一:“免費”護理設下陷阱
街頭巷尾,商場角落,常常看到有人向過往的女性散發一些“免費消費”宣傳單或者優惠卡,“體驗某種新的美容產品或者護理療程。大多數女性對此都會怦然心動。“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只要你跟著進了美容院,你就只能等著被宰了。如果顧客提出護理是免費的,美容師就會說,護理服務是免費的,但是產品不能免費使用,總之她們有一萬種理由讓你掏錢。

“潛規則”二:若不購買卡,“美”一次貴得嚇人
傳統美容院常以超低價甚至免費提供嘗試服務,然后再以“平均單次費用便宜”、“有贈品”等為由勸說客人買卡。如有客人提出做一次美容結一次錢,美容院就會報出很高的價格,讓人覺得非常不劃算。很多愛美人士在這樣的攻略下就乖乖掏腰包買卡了。而美容院的“霸王”條款規定:年卡只能轉讓不讓退。即便后悔,也只能往美容床上一躺,任人“宰割”。

“潛規則”三:使用不同產品,避免競爭
為了使消費者更容易“中招”,傳統美容院之間形成了一條行規:不同的美容院使用不同的產品,以避免同行之間打價格戰。部分美容院尤其是一些中小美容院使用的化妝品品牌較多,渠道也很雜。“三天美白”、“七天祛斑”這樣的宣傳字樣在大小美容院隨處可見,因為只有追求快速見效,才能吸引顧客。

“潛規則”四:不時補貨控制顧客
顧客到美容院做護理,美容師會逐步把洗面奶、去角質層膏、面膜、精華素推介給顧客,由于這些護膚品不是一次購買的,所以有的早早用完了,有的還剩下很多,顧客自然不會把這些東西扔掉,只能再掏腰包把護膚品補夠一整套。如此反復,顧客就會被無形地控制起來,成為該美容院的常客。

“潛規則”五:精美包裝,價格倍增
傳統美容業存在巨大的“利潤鏈”,一些廠商、代理商和美容院勾結在一起,層層加價,導致成本僅十幾元的產品賣出數百元高價。比如將一些低廉的產品(去死皮素、精華素、收縮水等)用精美的盒子包裝一下,原料加上包裝,成本不超過50元,卻賣五六百元,除去人工、房租、納稅等,一盒能有三四百元的利潤。

“潛規則”六:三無產品搖身變成“國際名牌”
一些美容院通過自己貼牌、分裝產品等方式出售護膚產品,無證化妝品或劣質產品搖身一變成為“國際名牌”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些號稱“國外進口”、“國際名牌”的產品大多來自廣州或深圳東門的化妝品批發市場,有的甚至來自無牌無證的小加工廠。

“潛規則”七:誘惑辦卡,人去店空
一般,在美容院辦三個月或者半年甚至年卡通常意味著至少四位數的消費,要確保自己辦了卡能順利使用,千萬不能被美容師的熱情游說昏了頭。一些店鋪明知道自己租約快要到期,仍然不告知顧客,選擇繼續給顧客辦卡,先收到錢再說,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連鎖店。

當然,美容行業的坑遠遠不止這些,相信美業同行也深有體會。
對于消費者來說,做美容無非是想讓自己擁有更加年輕靚麗的容顏和健康身體,如果能夠在接受美容服務的過程中還能獲得很好的體驗感那自然是更好,這樣的話即便花錢也很樂意。
但是為什么現在很多消費者談美容院色變?想花錢都要思索再三,這主要是因為一部分傳統美容院的初衷就并非真誠地想為消費者提供美容服務,而是想賺錢,因此就一味地給消費者下套,本著套住一位是一位的原則,街邊拉人、低價誘惑、高價買產品、忽悠辦卡、使用三無產品等等各種坑蒙拐騙的手段都用上。

這嚴重損害了美業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很多人從美容院路口經過都怕被宰,原本是塑造美的行業反而吃相難看、丑陋無比,自然這樣的做法直接就是在“勸退”消費者。
目前市面上出現很多“互聯網 ”的美容院,我們看到在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下,美容院很多原本灰暗的地帶變得透明,比如價格、產品資質、美容師的身份信息等等,當然并不是說互聯網 的美容院就好,它們仍然存在許許多多的問題,這還有待于國家能夠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引導美業市場,真正樹立起美業“美”的形象。
來源:e美會,侵刪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8800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