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古人穿的鞋子(腳底下的幾千年)
發布時間:2024-08-26閱讀(11)

鞋子是我們人類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的東西,也是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幾年隨著古裝劇的流行,各種款式的“古裝”鞋子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比如……花盆底。當然,咱們中國古代的鞋子種類可是多種多樣,花盆底只是其中一種而已。今天,就讓咱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腳底下的幾千年吧。
一、奢侈與時尚并存的原始人類在原始的采集與狩獵時代,野獸的作用不僅僅限于食用,聰明的人類會以簡單的石器工具將獸皮剝下來,當作衣服與鞋子。人們將獸皮包裹在腳上,同時將一部分獸皮割成皮條,將整片的獸皮捆扎在腳上,冬天的鞋子是獸毛在里,夏天獸毛在外,形成了最原始的“皮鞋”。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嗯,真奢侈!
除了皮鞋,還有一種用蘆葦、稻草等植物葉莖編織而成的草鞋,莫名的有種時尚感。這兩種鞋子是古代原始人類最常見的鞋子。

草鞋
二、商周時期舄、屨、靴的出現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禮儀制度的建立,鞋子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發展。例如《周禮?天官?屨人》記載:“復下曰舄[xì],單下曰屨。”其意是說,兩層底的鞋子稱為“舄”,單層底的鞋子稱為“屨”。另外,在禮儀制度之下,只有貴族才能夠穿色彩華麗的皮鞋或者用綢緞做成的鞋子,而平民和奴隸只能穿用葛布、麻和草做成的鞋或者赤腳。《詩經·小雅·車攻》中有“赤芾金舄”之語,“金舄”即用金裝飾的復底鞋,是貴族的穿著。靴子是游牧民族所穿的鞋子樣式,先秦時期傳入中原地區。《釋名》載:“古有舄履而無靴,靴字不見于經,至趙武靈王始服。”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學習游牧民族的服飾以及射獵習俗,游牧民族的靴子傳入中原地區。

靴子
三、翹頭履我國古代鞋子的一個重要的特征是翹頭,即前端向上翹起。西漢時,方口翹頭履始用于貴族,女性中則常穿鞋頭呈分叉狀的雙尖岐頭翹頭鞋,名曰“岐頭履”,亦稱為“分歧履”“兩岐履”。男性穿方頭鞋,表示陽剛從天。女性穿圓頭鞋,意喻溫和從夫。翹頭鞋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是中國古代流行時間最長的鞋子。
東晉時期興起了一種翹頭鞋為“五朵履”,鞋頭被制成五瓣,高翹而翻卷,形似云朵,因而得名。南北朝時還有一種“笏頭履”,笏頭履的鞋頭高翹,呈笏板狀。男款笏頭履的翹頭為方形,女款笏頭履的翹頭為圓狀,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笏頭履方圓混同,不分男女了。

古代的笏頭履(翹起的頭部為了避免踩到裙子)
唐代的翹頭鞋主要有“云頭錦履”和“如意翹頭履”。前者鞋頭高翹翻轉,似云朵而得名多為女性所穿。后者鞋頭整體上翹,呈半圓狀,寓意吉祥,專為女性所穿。

云頭錦履
四、木屐木屐,即在木鞋底部前后各按一個齒。它將鞋底太高,方便人們在泥濘的土地上行走。《釋名·釋衣服》云:“屐,搘以踐泥也,為兩足搘以踐泥也。”魏晉時期,人們喜好自由,追求個性獨立,表現在鞋子上,就是木屐的盛行。木屐輕便、實用又舒適的特點契合了人們的心理需求。這一時期流行的木屐鞋是“謝公屐”。根據《南史?謝靈運傳》的記載,謝靈運喜好游山玩水,“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后齒”。謝靈運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則去掉后齒,非常實用。唐代詩人李白在其《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寫到:“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表明這種適用于山路的謝公屐直到唐朝時仍然被使用。

木屐
五、三寸金蓮纏足鞋三寸金蓮指的是古代封建時期婦女腳的大小,人們把裹過的腳稱為“蓮”,而不同大小的腳是不同等級的蓮,三寸則為金蓮,是當時人們認為婦女最美的小腳。
史學界一般認為三寸金蓮始于五代時期。五代李后主令舞女以帛纏足,形成弓狀或者新月形,在六尺高的蓮花臺跳舞,以營造出飄飄然如仙子的形象,而這樣的纏足鞋被稱為“金蓮”,自此之后,纏足鞋開始盛行。
兩宋時期,這種病態的審美沿襲下來,纏足鞋常見于社會上層,而對于需要勞動的社會下層的女性來說,她們還沒有纏足,纏足甚至成為了區分貴賤的標志。
元代開始,纏足鞋成為了所有女性的穿著,社會上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越來越流行。擁有一雙金蓮是男性與女性共同的追求。明代宮人皆穿宮樣鞋,上刺小金花。《新婦金蓮》記載:“錦帕蒙頭拜地天,難得新婦判媸艷,忽看小腳裙邊露,夫婿全家喜欲顛。”僅看一雙小腳就博得夫家歡心,可見金蓮小腳在當時社會上的重要性。清人錢詠在《履園叢話》中記載:“然元、明以來,士大夫家以至小民編戶,莫不裹足,似足之不能不裹,而為容貌一助也。”就此來看,自元明以來,上至貴族、下至普通百姓,纏足成為了女性日常生活中必備的內容,不纏足則被視為異類。

三寸金蓮鞋
其實,從纏足鞋的發展來看,纏足鞋最初是為了美。但是隨著病態審美、尤其是封建禮教的發展,到了封建社會后期,纏足鞋成為了女性的枷鎖。在封建社會男權主義之下,纏足是男尊女卑觀念的外在體現。另外,古代女性注重“女德”,而女德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卑弱,要依附于男子。這就從根本上促使女性不顧疼痛,甘愿纏足以迎合男子的心理需求,這是古代女性在沒有獨立人格、依附男子的情況下的主動選擇。因為她們寧愿忍受纏足之痛,也不愿在心靈上遭受全社會的非議。
六、清朝的高跟鞋——花盆底清朝獨有的一種鞋子為旗鞋,也被稱為“花盆底”。其鞋底為木制,裹以白布,鞋幫與鞋面上綴以各種刺繡圖案。關于花盆底的來源,一種說法認為防止旗袍不拖地也不暴露雙腳,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用這種方式既可以增高又可以使女性走路時手臂擺動幅度較大以體現女性婀娜的身姿。我們先不說這種鞋子走路方不方便,是真的挺美的。

清宮劇里常見的花盆底
文史君說古代鞋子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如魏晉時期追求個性的社會環境使得木屐相當盛行,纏足鞋盛行于封建禮教甚嚴的大環境之下,女性毫無地位可言。在今天自由的環境之下,各式各樣的鞋子琳瑯滿目,某一種鞋子盛行的原因只有一個:美。但是很多人又為了美而放棄了舒適,不過這本身就是一個很矛盾的話題,至于要選擇哪一種,由我們自己來決定!
參考文獻:李婕編著:《足下生輝:鞋子圖話》,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王功龍:《中國古代的鞋及其稱謂》,《文化學刊》2007年第6期;
余淼:《中國古代鞋履趣談之——名士風流的腳下縮影——魏晉木屐》,《西部皮革》2017年第7期;
王功龍、尹研:《中國古代鞋的起源》,《尋根》2002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古董博士)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