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故宮修繕規劃(采用故宮修繕工藝)
發布時間:2024-08-26閱讀(19)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掛起紅燈籠、貼上春聯和窗花……春節臨近,前門街道草廠三號院“年味兒”十足。除了換上春節“新裝”,整個院子也修葺一新。

快要過年了,居民在新安裝的門窗上貼福字。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記者從東城區了解到,前門街道草廠三號院是2020年東城區試點的“美麗院落”之一,當時入選的共有景山、安定門、交道口等7個街道的44個院落。東城區實施“一院一策”的原則,邀請城市設計、古建等專家全程參與,重點解決影響院內生活、出入、環境、秩序等問題。目前各個試點的“美麗院落”已相繼完工并亮相,共惠及502戶居民。
用上與故宮一樣的老工藝
修繕加固破損門窗、平整坑洼路面、設置公用儲藏柜……原本雜亂的前門街道草廠頭條3號院經過一番改造后,顯現出老北京四合院的干凈規整。
改造前,設計師和專家在實地勘察中發現,草廠頭條3號院門廊結構是傳統方式建筑,入口走廊處保留了完整的“堆灰撣漿”老工藝,加之原有的院落格局,這些都頗具清末民國時期特色。
據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長韓揚介紹,故宮寶蘊樓采用的就是“堆灰撣漿”老工藝,如此精細的工藝非常具有保護價值,因此草廠頭條3號院在改造的時候保留并沿襲了“堆灰撣漿”老工藝。

草廠3號院的修繕用到了很多傳統技法。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據了解,“堆灰撣漿”老工藝更能達到凹凸不平、錯落有致的視覺效果,撣出的漿液形成漿球附滿堆灰面層,所有尖楞、尖角的邊緣因有漿液的附著都形成圓潤的邊緣,使整個裝飾塊變得圓潤飽滿、大氣莊重。同時,房屋外立面修繕延用青磚青瓦,入戶院門由紅色改為古香古色的原木色,使院落整體更符合傳統建筑風格。
未來將把衛生間集納進院
張喆是“美麗院落”前門項目負責人,據他介紹,草廠頭條3號院住了8戶居民,居民的希望很簡單,比如夏天不要積水。“我們在鋪院子時,找了坡,排水肯定沒問題了。以前屋里東西沒地兒擱,就隨意堆放,院里比較擁擠。現在每家做了一個儲物柜。”張喆說。
前門街道一共有九個院落參與試點。前門街道城市管理辦副主任田宇介紹,居民自始至終可以和設計師溝通探討,形成設計方案。“這個院落給居民增加儲物功能,設置一些休閑場所,把地面進行了平整,解決居民的痛點。”田宇說,九個院落都已經完成了,2021年又啟動了新一輪的征集,目前為止有13個院落向區管委進行了上報。

整治后的草廠3號院,圍繞幾棵大樹做了平臺,夏天居民可以坐著納涼。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草廠胡同的院子以前都不具備安裝廚房和衛生間的條件。“目前,通過改造都會想辦法植入廚房功能,草廠地區現在都用全電廚房,但衛生間還沒有辦法解決。下一步,我們計劃通過共生院模式,把一些空房,植入廚房、衛浴功能,讓咱們胡同里的百姓過上現代生活。”田宇說。
■ 其他街道試點項目
琉璃寺胡同12號
“小院公共空間變大了”
現在,走進琉璃寺胡同12號院的大門,一眼望去就一個詞“敞亮”!“小院公共空間變大了,院落敞亮了,不僅出入安全,大家說話聊天也有地兒了。”院內居民張紅炬說。
琉璃寺胡同12號院位于安定門街道寶鈔南社區,面積550平方米,現有常住居民17戶。曾經院內電線紛雜、排水不暢、環境臟亂、公共設施陳舊破損,還遺留了大量的儲物煤棚,環境品質和居民需求的矛盾十分凸顯。居民劉秀英介紹,此前一進大門就是一排舊煤棚,跟罰站似的貼墻立著,居民走路的空間很狹窄,有時候進院和出院都錯不開身,而且晚上連燈都沒有。
院內專門設計了錯落有致的弧形階梯用以擺放居民自己養護的綠植與鮮花,打造成為12號院特有的“墻根兒花園”。花園微景觀不僅將原本相互分離的房屋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又重新劃分了小院層次,制造出觀賞與游走的樂趣。如今的12號院天黑有燈、乘涼有凳、綠化有型。目前,居民已經成立小院自治委員會,確保小院改造成果能夠長效保持。
南小街205號
再也不用騎車去公廁
朝陽門南小街205號坐落在史家胡同最東端,是朝東開門的前后兩進老院子。院內面積191.2平方米,共有居民12戶,整體居住密度高,居住面積狹小。院落分為內、外兩部分,內院為居民居住區,室外空間僅余狹長過道;外院位于南北兩側沿街商鋪之間,無住戶。
朝陽門南小街205號是典型的平房區院落。改造前,雖然老建筑保存尚好,但是路面破損、廢棄雜物隨意堆放,尤其是早期建房時,居民家中沒有接入下水管道,院內也沒有公共廁所,居民如廁都要去史家胡同或者干面胡同的公廁,距離大約700米,騎車需要5分鐘。因此,“如廁不便”是多年來困擾院內居民的難題。
如今,院內的自來水管線和污水處理系統都已經完成更新換代,生活污水進入微生物凈化槽,經過微生物降解,保證高效凈化,減少清掏次數,居民如廁更方便。院內居民紛紛表示,這次改造解決了居民上廁所的難題,圓了大家十多年來最大的心愿。
育芳胡同2號院
老工藝修繕如意門
東四街道育芳胡同2號院總面積640平方米,其中室外面積97平方米,現有常住居民7戶,屬于傳統院落。院內保留了完整的如意門,同時也存在違建、墻面破損、路面坑洼不平、排水不暢、雜物堆放等老舊院落常見的典型問題。
“院落的改造離不開居民,院內設置及功能要切合居民的使用要求,所以要讓居民當家做主。”設計師郭垚說。因此,2020年在院落改造過程中,街道充分聽取居民生活訴求,將居民反映的院內綠化、排水、如意門修復以及公共空間功能提升等問題納入到改造的具體內容中。
為了更好地保護院落內蘊含的傳統建筑精華,在此次改造中,街道特意邀請了古建筑專家馬炳堅和責任規劃師一同走進現場,根據院落實際情況,研究改造方案。馬炳堅建議,如意門是這個院落的特點,要最大限度恢復它的原本風貌。因此,如意門改造成了全院關心的事情,施工更換了兩根腐朽嚴重的支撐柱,更新了破敗的頂棚,重新上色;大門上方則使用小停泥磚絲縫砌筑后做了銅錢磚雕,并在門洞左右上角各挑出一組“如意”形狀的磚雕,俗稱“如意頭”,學名叫“象鼻梟”。同時,采用“一麻五灰”傳統建筑彩畫工藝,在門簪刻上“平安”二字。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攝影記者 王貴彬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危卓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8263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