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三秀亭記(古鎮舊憶華溪逸事)
發布時間:2024-08-25閱讀(7)
每天與大家分享家鄉的故事、風土人情,了解我的家鄉,為我的家鄉點贊。

雨鞋的進步
三、四十年代,中國處在動亂的時期。國家很窮,老百姓更窮,上學讀書的孩子較少,女孩上學就更難。能上學讀書的也只有能填飽肚子的家庭。雖然能上學,但穿衣也只遮體,一件衣服穿兩代是很平常的,補釘疊補釘也是常事,當時社會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層紙布隔層風,兩層紙布好過冬”。老百姓穿的就這么單薄,過冬往往還要靠一個火籠。
冬天,雨雪很多,天氣比現在還要冷,一連五、六天的天寒地凍是每年都有的,可是小孩子還要照常上學,而且往往是赤著腳上學,不要說古山里人是這樣,附近的小村如前黃、后酈等村的人上學都這樣。上代經濟條件好一些的家庭留下一兩雙舊靴,小孩替噠替噠拖著靴上學。靴的面是皮做的,硬邦邦的,底下面有釘,走路不會滑倒,會發出咯咯聲。腳不受凍,小孩子也不感覺痛苦。而那些家庭情況差的孩子只能是赤腳上學,走到學校后洗過腳再穿上鞋,那腳已凍得紅腫了。
孩子的父母為了孩子的腳少受凍,動起腦筋來。用做篾剩下的毛竹屁股做起“竹履雨鞋”。先把毛竹屁股按腳的長短裁好削平,把園的削成方,然后破兩爿,在每爿竹爿側面鉆上四個孔,用麻繩做成四個紐,再用一條比較長的繩把它串起來,把“竹履雨鞋”綁在布鞋的下面,布鞋離地有寸許高,一般小雨不礙事,下雪不礙事,但走雪路腳底很容易粘,雪粘多了就不能走,這時就必須找個地方靠著墻,把竹履鞋下的雪敲掉才能繼續走。那時很多小孩都穿著這樣的“竹履雨鞋”上學,也不以為苦,比起赤腳已好得多了。
后來進步了,做母親的在頭年先為孩子做好高幫布棉鞋。鞋底上釘上鞋釘,春夏間用桐油把布棉鞋油過。經過夏秋幾個月,油干了,冬天就可穿。這種鞋既保暖又不會滑,一雙可以穿幾年。
抗日戰爭勝利后,城市里有“力士鞋”,鑲了膠底,黑鞋幫但價錢并不便宜。經濟條件好一點的或經商人家都為孩子買了“力士鞋”。但大多數還是買不起,窮人的孩子照樣赤腳上學。
解放后,農村進行土地改革,農民分到了田,生產力得到解放,收入增加,經濟好轉,買“力士鞋”“、“解放鞋”的逐步多起來,再后來是穿起低筒套鞋、元寶套鞋。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雨鞋的種類就多起來。套鞋有半高筒、高筒。二十世紀末就更多了。改革開放三十年后的今天,雨鞋的品種就多得說不出名稱來,大人小孩到冬天都有雨鞋穿,誰也沒有想到以前小孩上學所過的艱難生活?,F在想起來艱苦的生活倒是能磨練人。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7949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