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吐魯番戈壁灘旅游攻略(飛沙走石的吐魯番盆地)
發布時間:2024-08-25閱讀(11)
打開祖國的地形圖,你會看到坐落在新疆中部的天山山地之中,有一小塊用深綠色標志的低洼地方,那就是我國最低的盆地–––吐魯番盆地。

“吐魯番”這個名字,維吾爾語就是“低地”的意思。這個盆地南側的艾丁湖區最低點低于黃海平均海水面155米,是我國陸地上最低的地方,也是僅次于巴勒斯坦和約旦之間的死海和太巴列湖的世界著名洼地之一。
吐魯番盆地西起阿拉溝口,東至七角井峽谷西口,長達245公里,北為博格達山,南為覺羅塔格山,寬約75公里,面積大約為50,140平方公里,為東部天山中的一個山間斷層陷落盆地。其中低于海平面的陸地和水面有4,050平方公里,比歐洲的盧森堡大公國還大1,400多平方公里。

最低的地方當然是盆地南部的艾丁湖。艾丁湖東西長約7.5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湖水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由于補給水源逐漸減少,鹽沼澤地和干涸面逐漸擴大,在不久的將來,艾丁湖在地圖上可能有消失的危險。
吐魯番盆地在行政上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吐魯番地區,包括吐魯番、鄯善和托克遜三個縣。

盆地西部的喀拉烏成山和北部的博格達山,一般高度為3,500~4,000米,其中以博格達峰為最高,海拔為5,445米。覺羅塔格山雖然比較低矮,但也有600~1,500米。

盆地面積小,四周高山環繞,如果從空中向下俯視,吐魯番盆地好象一個幽深的陷阱,地形極為閉塞。在盆地中部,有一條東西向的由紅色和黃色的砂巖組成的低山橫亙著。每當夏季烈日照射,空氣擾動,山巖紅光閃閃,氣流蒸騰繚繞,宛如陣陣火焰,這就是《西游記》中所提到的有名的火焰山,維吾爾語叫克孜勒塔格,意即紅山。

吐魯番盆地是怎樣形成的呢?為什么又如此低下?
遠在二億年以前,這里同新疆中部其它地方一樣,還是一片很深的內海。后經造山運動,雄偉而復雜的天山山系自海底升起。突起的部分就形成了今日的高山,凹陷之處就成了很多狹長凹地,吐魯番盆地就是有名的凹陷之一。在以后漫長的歲月,雖然山間洪水和溪流挾帶大量泥沙和礫石不斷向山腳下沉積,但畢竟以往下陷過深,低地依然保存下來。

由于吐魯番盆地的地勢特別低洼和閉塞,西北氣流在越過天山進入盆地下沉時,增溫作用特別強烈,再加上地面輻射總量不易散發,致使盆地內的溫度特別高。盆地距海又遠,濕潤氣流到了這里已是強弩之末,很難形成降雨,故降水量極為稀少。
如吐魯番每年平均降水量為16.6毫米,最少年份僅2.9毫米,而年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使盆地的氣候干燥灼人。

這里還有“干雨”的奇聞。有時烏云飄來,電閃雷鳴,望去還有絲絲雨帶,不過雨還未降到地面,卻早在空中蒸發掉了。
此外,吐魯番盆地冬季寒風呼嘯,強烈的西北風暴沿著盆地西北部的斷裂河谷,奔瀉而入。托克遜縣歷年平均大于8級的大風日數達72天,吐魯番縣達36天。陸地上罕見的12級大風年年發生,屢見不鮮。大風之日,滿地卵石滾,汽車無法行,故素有“風庫”之稱。這里有句諺語:“出門必帶三件寶,水壺、風鏡、大皮襖”。水壺、風鏡不必說了,至于大皮襖,是因為這里晝夜溫差大,說不定什么時候要變天。

別看吐魯番干旱缺水,風大沙多,但這里日照長,晝夜溫差大,只要有水灌溉,對瓜果生長非常有利,是我國著名的“瓜果之鄉”。吐魯番的葡萄和哈密的瓜,早被人們編為歌謠,廣為流傳。目前,吐魯番地區社社隊隊都有葡萄園、果園,家家戶戶也有葡萄架。果花盛開時,到處萬紫千紅,百花爭艷。瓜果成熟時,處處飄香,沁人肺腑。這時人們往往“以瓜代飯”,或者“以瓜代茶”招待客人。就是在北風刺骨、滴水成冰的季節,殷勤好客的主人也會端出一盤窖藏的哈密瓜,請客人品嘗。

吐魯番盆地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祖國錦繡山河中鮮艷奪目、獨具特色的一個果圃,這還是當地各族勞動人民長期以來與水斗爭的結晶。雖說這里極為干旱,但周圍有座座雪峰和道道冰川,蘊藏著豐富的水資源。每到夏季,冰雪融成一條條水勢浩大的河流,沖下山谷。可是一經流進山前的戈壁砂礫地帶,就立即變得象綿羊一樣馴服,不是被烈日蒸發殆盡,就是乖乖地滲入砂海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冰雪融水流入地下,變為潛流,形成一座座“地下水庫”。為了充分利用水源,當地人民很早就創造了一種特殊的引水灌溉方式。當你有機會乘坐蘭新線火車,從哈密奔馳吐魯番,沿途常能看到成排的平頂“土堆”,有的成線狀排列,有的呈“Y”狀延伸,宛如串串珍珠點綴在干旱的戈璧之中,它就是聞名中外的坎兒井。

坎兒井的構造和設計極為巧妙,既不用任何提水工具,也不需任何機械動力,就能讓地下水順著地勢,由高而低流進綠洲田園。它由明渠、暗渠和直井組成,其中暗渠的工程最為艱巨,一般要在地下開鑿3–––30公里長的渠道。在開鑿地下暗渠時,為了出土和通風,每隔20~30米還得打一直井。據最近統計,吐魯番現有坎兒井1,158條,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70%以上。如果將這些井連接起來,總長度可達3,000公里,比京廣鐵路還要長。

坎兒井工程巨大,與長城、大運河一樣,都是我國古代名揚于世的偉大工程。
吐魯番盆地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內地通往新疆南北的交通要道。過去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曾經繁華一時的漢朝交河古城和唐朝高昌古城都設在這里,今天還可以憑吊它們的痕跡。

由于干燥少雨,風暴頻繁,造成風沙嚴重侵襲,到解放前夕,滿途黃沙,人煙寥寥無幾,每況愈下,滿目瘡痍。解放后,吐魯番盆地不僅修了公路,而且還修建了重要的鐵路干線。

經過數代人的建設與努力,如今的吐魯番已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一切都是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結晶,創造出了今天的美好時光。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7921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