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金閣寺中的經典語錄(金閣寺完美與毀滅)
發布時間:2024-08-25閱讀(13)
文|緣來醬子

金閣寺原名為鹿苑寺,1394年由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建造,其規模和豪華程度遠勝皇宮,因其金碧輝煌的外觀,湖中倒映出的金色樓閣太美,眾人稱之為“金閣”。
后來足利義將軍39歲時出家為僧,死后金閣改為禪寺,以足利義的法號“鹿苑院殿”命名為“鹿苑寺” 。
1950年7月2日凌晨,京都著名古蹟金閣寺(鹿苑寺)燃起熊熊大火,消防隊搶救不及,這座擁有近600年歷史的國寶就這么毀于一旦,轟動日本全國。
事后調查發現,原來是寺內實習僧人蓄意縱火,他坦承自己的動機是“對美的嫉妒”……。
日本社會大眾僅將這起事件視為瘋人瘋事,但當時已是作家的三島由紀夫,卻從中看見了無與倫比的“美”。
他前往京都實地考察、調查僧人背景,寫下了以口吃小僧“溝口”為主角的《金閣寺》。

川端康成曾這么稱贊三島由紀夫的文學造詣是:“以真花精萃編織而成的纖弱人造花。”
31歲的三島由紀夫,重新虛構這出充滿了殘酷、詭譎,與幻滅的社會事件,完成筆下最著名的經典和最美的美:《金閣寺》。
這部象征悲劇美學之極致的小說,在1956年發表后獲得讀賣文學賞大獎,在日本甚至西方世界都有非常崇高的評價。
一出版就瘋狂熱銷,改編成電影、舞臺劇、歌劇,《金閣寺》風靡西方,也奠定了三島由紀夫世界級的文學地位。
他是天才也是狂人,過度受保護的童年,造就壓抑怪誕的性格。三度提名諾貝爾獎,都擦身而過。
他不但寫小說,還能寫舞臺劇、演電影,熱衷健身,追求完美體態;狂人的三島由紀夫以圣塞巴斯蒂昂的裸體雕塑為目標,開始追求希臘式肉體美。
無論三島由紀夫最后的人生結局如何,他對人性的挖掘與探索,以及對信仰的初心,都像金閣寺這把火焰一樣,焚燒殆盡了執念,熾烈得留下了虛幻的唯美。

“燒死我的火焰,必定也會燒毀金閣。這樣的想法幾乎令我陶醉。”
溝口是天生口吃、內向的孩子,從小父親就跟他說金閣是美的象征,他也在不斷思念、描繪金閣的美而成長。
后來他成為鹿苑寺的徒弟,可以每天看金閣。剛開始的時候毫無感動。
但是戰爭時的危機之下,金閣顯示了悲劇性的美,在戰后的金閣,溝口又看到了超然之美。
溝口認識了散發強烈毒意的柏木,因為柏木牽線,溝口試圖與女人交歡。
“你是結巴?” ,女人的驚呼刺痛了溝口,溝口無地自容之余,竟化為突然勃發的欲望。
溝口的心頭,一邊交織著千百次被口吃所阻而無法說出話來的屈辱,一邊被女人放肆地大叫“結巴呀!你倒是結巴呀”鼓舞著……。
這時候,金閣寺出現了。它吞沒了溝口所在世界的每個角落。

后來溝口總是浮現夢幻的金閣,都充滿無力感,逐漸感到自己與金閣不相容,金閣之美似乎成為自己的宿敵,與師父之間的關系也惡化。
一種殘忍暴虐的念頭一閃而出:必須燒毀金閣寺!
在做好縱火的準備后,他又遭無力感侵襲……。三島由紀夫在這部作品中描寫青年僧侶的苦惱,以及對生存的詛咒,最后為擺脫“美”的羈絆,縱火焚燒了金閣寺。
書中的少年成了一個寡言的暴君,幻想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稱王。令人想起現今有多少人是內在的暴君,以普世為美的“金閣寺”做為內心的象征。
但這樣眺望的美卻不是人精神上能承受的,反而壓碎自己的王冠。
這一段話說得真實:“我們突然變得殘暴,就是在這樣的一瞬間嗎?──譬如就在這樣晴朗的春天下午、就在精心修剪的草坪上,茫然地望著穿透過葉隙的陽光在嬉戲的瞬間嗎?” ,我們所崇拜的,我們所向往的,是我們不勝負荷的。

當時在三十歲寫完《金閣寺》的三島由紀夫,像是給青春的回眸,與其說你的世界有什么明確性,它其實更接近那在夜色如河中成為船體的金閣寺,那樣一瞬間的恒常性而已。
你會知道,所有的無解和無語,都是自己內心的掙扎,這世界從來不是前一刻的面貌,你對抗你心中最美也最丑的金閣寺,與外界無關,只是你爬不爬得過去那座山。
比死亡還更瑰麗的是,金閣不但遠比死亡美麗,也比死亡來得永恒。
金閣寺的沉默也遠比死亡帶來的來得沉重。也因此,三島由紀夫塑造的溝口,必須追尋金閣寺。
他迷戀的其實不是金閣寺,而是關于金閣寺的語言。而他所追尋的金閣寺,也不是真正實體的金閣寺本身,是一種由他想象中的金閣所化身而成的語言。
三島由紀夫從真實事件中的僧人看到了自己,筆下寫出口吃的溝口,在說與不說的言語中,毀滅即是永恒。

對于日本戰敗后的傳統崩裂,與民族被美國踩在腳底的情形,三島由紀夫非常希望能以武功重現日本帝國的光采。
忠于武士道精神的三島由紀夫有天皇情結,困在日本民族的框架中走不出來。
他籌組私人小軍隊楯之會, 企圖引起注意而藉機演講表達立場,但是被吸引過來的人們并不認同的他想法, 還出言譏諷,場面失控。
他黯然地提早放棄演講隨即切腹自殺, 一如古代的武士般將短劍刺入腹中,期待以近乎自虐的傳統死法撼動日本。
他的死諫并沒有任何的效果, 徒留下整個日本與世界一個感嘆號與問號。
金閣寺書中呈現出三島式、也可以說是日本式的美學思想。溝口的美,是精神至上但與現實識相抵觸的,想象往往比真實更美麗, 金閣寺對他來說是心靈上的圣堂。
故事最后,溝口親手送走金閣寺,讓金閣寺留在精神世界里。
現實中的作家三島由紀夫,在四十五歲自殺,將自己的肉體送走而作品遺留世間。

三島由紀夫在美學無盡的執念中孜孜不倦,揮灑出對于人性善惡美丑的滾燙文墨。
關于金閣寺,三島由紀夫想說的是:美的毀滅,遠比美的本身更令人目眩神迷……。
金閣不是無力,絕非無力──但它是一切無力的根源!
就像日本民族心中那虛擬、神話般的天皇,在三島由紀夫心中就像是美不可言的“金閣寺” ,我看到在三島切腹斷首的那一瞬間,他心里的金閣寺正在燃燒……。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7867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