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8-25閱讀(13)
“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講的正是忠信花燈節。農歷正月,是忠信地區傳統的花燈節。正月初九一過,便是燈市,方圓十里的人都趕往忠信墟,忠信街燈節便開始了一派熱鬧景象:一盞盞花燈爭奇斗艷,多姿多彩的花燈吸引著無數的游人和顧客,一到晚上燈光交相輝映,穿著新衣、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人們,在燈的海洋里流動,熱鬧非凡。

忠信花燈是河源市連平縣東南部6鎮(即忠信鎮周邊5鎮)傳統賞燈習俗中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造型藝術。正式的花燈起源于漢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2006年5月,忠信花燈被列入第一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連平縣委、縣政府按照“核心引爆、多點激活、碧道串聯”的總體思路,啟動南部片區十里花燈鄉村振興示范帶項目建設,旨在示范帶動連平實現旅游興城和經濟轉型,打造河源市鄉村振興和全域旅游的“連平樣板”。
32公里碧道串珠成鏈
走進忠信鎮司前村,村道干凈整潔,房屋鱗次櫛比,村委會門前文化廣場上的文化墻引人注目,上面雕刻著司前村傳承了600多年的“吳氏家訓”。司前村還是忠信花燈、吊燈習俗的傳承基地,每年都會舉行掛花燈、擺暖燈宴等,花燈蘊含著“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孝老愛親”等文化內涵,每年都會吸引眾多游人慕名前來參觀。

在連平縣大湖鎮湖東村,干凈筆直的道路,充滿客家風情的墻繪,寬敞漂亮的文化廣場,處處呈現出濃濃的鄉村文明氣息。湖東村是32公里碧道的東端,它的“三色文化”(紅色文化、古色文化、綠色文化)和有著悠久良好風俗傳統的大湖寨,受到游客青睞。
如何把零散的鄉村景觀聚合起來,發揮更大合力?連平縣南部片區十里花燈鄉村振興示范帶項目提出,以忠信生態農業產業園為核心,以一條32公里碧道為紐帶,串聯沿線4鎮12個特色鄉村優勢資源節點,用串點成線、以線帶面的方式,集中打造連平縣南部片區“文農旅體+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大景區”“大格局”,一體化推進鄉村振興3.0模式。

連平縣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預計總投資超5億元,分為三期實施。其中,一期項目投資約1.6億元,以碧道建設、基礎設施及沿線節點村落風貌改造提升為主。如今,示范帶一期工程已經全面完成驗收,32公里碧道橫跨油溪鎮、忠信鎮、三角鎮、大湖鎮4鎮景觀,串珠成鏈,蔚為壯觀。
繪就鄉村振興宏偉藍圖
示范帶建設不僅帶來景觀上的改變,更實實在在地讓村民看到收益。在連平縣大湖鎮湖東村,“四季花海”景點周末旅游人數每天達2萬人次,最高峰的時候每天達3萬人次。去年湖東村村集體收入11萬多元。湖東村黨支部書記曾勇輝說,旅游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帶來了較大的收益。

此外,碧道為村民提供了便利、安全的行動空間,驛站營地和廣場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閑、露營、夜游空間。鄉村驛站營地在碧道的串聯下,使村與村之間加強了溝通,村民自發舉辦聯誼活動,尤其周末驛站營地吸引了露營愛好者前來露營及開展團建活動,帶動了村民土特產的銷售。

連平縣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通過融媒體宣傳美麗鄉村,開通電商直播平臺,為村民提供線上銷售土特產的渠道。同時將在碧道串聯的村莊舉辦美麗鄉村代言人活動,并選拔和培養村民主播,讓鄉村手藝人在線上弘揚民間工藝,村民的作品在驛站與旅游文化產品一起展示和售賣,為百姓提供銷售渠道,為鄉村文化提供展示窗口,讓村民走上物質富裕和精神富有的鄉村振興之路。
【統籌/策劃】張志勇 蔣才虎
【全媒體記者】余佩
【通訊員】黃羿臻 劉夢莎
【作者】 余佩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7837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