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民國廣州鞋歷史(廣州鬧市挖出大批)
發布時間:2024-08-09閱讀(13)
穿行在廣州解放中路和惠福西路交接的人行天橋上,有心的市民會發現,底下一個如足球場般大的工地似乎不同尋常。
這片800平方米的區域原本是廣州解放中路安置房項目工地。去年8月起,一場搶救性考古發掘將一段晚唐以來的廣州記憶意外帶入公眾視野。
視頻來源:金羊網記者 梁喻
7月10日,金羊網記者探訪廣州市解放中路安置房項目考古工地現場了解到,該工地考古發現唐、五代、宋、明、清時期文化遺存,清理出建筑基址、灰坑、水井、路面等遺跡,出土了豐富的晚唐、五代南漢及宋代遺物。

據統計,該遺址出土的較為重要的文物超過2000件,其中屬于晚唐的遺物數量在廣州城市考古工作中僅次于南越國宮署遺址。


從出土的遺物來看我們可以得知——晚唐的“老廣”吃穿之講究!當時的廣州城西之“熱鬧”!
遺址文化層堆積跨越千年
該工地位于廣州市解放中路以東、惠福西路以南。記者在現場看到,工地數米深的大坑底部有灰黑色的堆積;中間層有建筑基址、方磚、木樁等遺存;靠近北面有數眼圓口的水井,旁邊是一層白色的貝殼和螺殼。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 易西兵
“站在這里,我們可以一眼跨越千年,看到從唐代到近現代的文化遺存。”

該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易西兵告訴記者,該工地所在地處于唐代廣州城西南、宋代廣州城西城東部,再往西是唐宋時期的蕃坊。2018年8月起,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此項目進行了考古發掘。本次考古發掘面積為800平方米,是2014年以來廣州城市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項目。

蓮花紋插座
“本次考古有兩大意料之外的收獲。”易西兵介紹:
其一,發掘的文化層堆積超過6米,比前段時間在廣州大佛寺考古工地發掘的文化層堆積還要深厚。其中,遺址最下部為灰黑色河相淤積堆積,平均厚度近2米。淤積堆積下部是五花土原生堆積,表明遺址所在區域歷史上長期為河涌或湖泊,很可能是珠江水道范圍。
其二,本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唐代遺物,包括生活用器,以及并非普通生活用品的精美用器。這證實了晚唐以來,這一帶是密集的居民生活區和商業比較發達的聚居地。
遺址發現十多只唐代木屐
在遺址的河相淤積堆積之上,考古人員發現了晚唐五代時期的人類活動面和木構建筑基址,出土了大量晚唐時期陶瓷器、木屐等生活用器,鹿角和牛、猴等動物骨骸,以及大量貝螺殘骸。
活動面和建筑基址的發現表明,至遲到晚唐時期,遺址所在區域已經逐漸成陸,形成人類居住或商業區。
本次出土的晚唐遺物數量,在廣州城市考古工作中僅次于南越國宮署遺址,器類有陶或青釉罐、執壺、碗、燭臺、杯、器蓋、算珠,木屐、盤,以及石器、銅器等。通過這些遺物,現在的人們能感受到唐代時期,廣州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和商業城市的繁華。

蓮花瓦當
“考古發掘出土了明確為唐代的木屐,這是廣州考古上的首次。”
易西兵介紹,該遺址出土了十多只唐代木屐,其數量為歷年廣州考古之最,其中多件保存基本完好,相當難得。現場展示的一只晚唐木屐,前部有裝飾的花紋,底部有木齒防滑。

木屐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 易西兵
“因為其木齒有磨損,我們推測該木屐是被使用過的,甚至根據木齒靠里的一邊磨損厲害,還可猜測該木屐的主人走路是‘內八字’。”
易西兵說,這些木屐將被脫水保護、研究,再向公眾展示。
此外,該遺址出土的10多件燭臺,也令現場考古人員贊嘆。這些燭臺有中空和盤口,在之前的廣州考古中少見。現場考古人員介紹,從燭臺的個子、體量、造型來看,這些燭臺不像是尋常人家使用,從中能感受到唐代先民們的審美和先進的技術。
水井反映人類居住活動頻繁
在遺址范圍內,考古人員還發現了近40眼晚唐五代至民國時期的水井。易西兵介紹:“這些水井密密麻麻,包括不同時期的水井,尤以宋明清時期密集。其中有些晚期的水井打破了早期的水井,反映了這一區域自晚唐以來人類居住活動頻繁。”

牛角(右下)等物品
除了陶瓷器,出土遺物中還有鹿角和牛、猴等動物骨骸。這會是當時這片區域“老廣”的盤中餐嗎?
據判斷,鹿角鋒利或是作為工具,牛骨則可能是從其他地方搬運過來、丟棄在當時的珠江灘涂上的。
易西兵笑言:“這些都還只是推測,需要進一步的考古研究來證實,有興趣的市民朋友也可以一起考證為我們提供線索。”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37487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