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8-09閱讀(13)

根據(jù)史料記載,歷史上的云南劍川,曾于唐、五代和元朝建有三座古城:其一,羅魯城,公元731年建,在今甸南鎮(zhèn)上下登一帶;其二,望德城,公元937年(后晉天福元年)建,在今金華鎮(zhèn)向湖村;其三,金華古城,即今日之劍川古城,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間(公元1341-1370年),至今已650多年。
隨著歲月的變遷,羅魯城和望德城,早已消失在茫茫的歷史長河,難見殘磚斷亙。歷經(jīng)千年風霜,滄海桑田,只有金華古城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據(jù)康熙《劍川州志》載:劍川古城"周三里三分,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二尺,磚垛石墻。垛口一千三百二十七,壕寬八尺,深五尺。城內(nèi)馳道寬一丈,城外馳道寬一丈二尺"。為了保證城池的堅固,城墻全部用青石板支砌。
整個古城基本呈正方形棋盤式格局,顯得錯落有致,井井有條。古城設四門,各有門樓,東為"嘉慶″,南為"拱日",西為"金龍″,北為"拱極"。其中南門、北門,是滇藏茶馬古道(鹽馬古道)上馬幫必經(jīng)之路,極為繁忙熱鬧。
古城取西門外巖場溝溪水入城,清潔街道,凈化環(huán)境。由于布局科學合理,巷道中的流水日夜不絕,為防火減災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952年,古城城墻和門樓被撤除。隨后,特別是在十年"文革″中,古城部分建筑遭受了程度不同的破壞,但明清以來的基本格局得以完整保留下來。
至今,古城內(nèi)保留有明代建筑42處,清代建筑146處,其余多為民國至20世紀60年代傳統(tǒng)土木結(jié)構(gòu)。古民居建筑的保留量,占全部建筑的90%以上。其中,有不少的"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zhuǎn)角樓″,是典型的白族傳統(tǒng)庭院。建筑古樸大氣,茶馬商旅驛鎮(zhèn)風格突出,美觀大方,經(jīng)濟適用。
劍川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僅明清兩代,登科及第者就有558名。因此,古城內(nèi)留下了大量的名人故居,如"建威將軍″魯宅、趙藩"光祿第"、"周鐘岳故居″、"張伯簡故居″等。2003年11月5日,劍川古城被列為:云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5月25日,西門街明代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為種種原因,劍川古城常被人們嚴重低估,并在不經(jīng)意中錯過!事實上,劍川古城格局完整,古民居院落數(shù)量眾多,歷史久遠,環(huán)境典雅清幽,可媲美天下馳名的麗江古城。加之文化底蘊深厚,人文鼎盛,甚至比后者更為優(yōu)秀!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m.avcorse.com/read-37385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