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偏云髻發型(髽垂髻偏髻)
發布時間:2024-08-09閱讀(8)
科教授為喜歡《百家講壇》的朋友們送福利了,點擊下方小程序,就可以用“聽”的方式獲取更多內容。


隨著審美的發展,人們對發型的追求也在變化,如今有空氣劉海、大波浪、錫紙燙等等,發型絕對是提升顏值的“頭等”大事。
那么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既不能隨便剪短頭發,又沒有燙頭的機器,會流行什么樣的發型呢?
男士都要扎辮子
是為了方便干活
《淮南子·齊俗訓》記載:“三苗髽(zhuā)首。”高秀注解:“髽(zhuā),以枲(xǐ)束發也。”
其中“枲”是指麻帶,“髽”是將頭發梳于腦后,然后在頭發的根部用麻帶扎住,不加任何編結和盤繞的發型,發末呈自然下垂。
這種發型流行于楚國,有楚墓出土的木俑可以佐證其樣式,像極了現在的馬尾辮,而且這種發型的頭發一般都不長,長度僅到上背部。

馬山1號楚墓出土的髽辮木俑
另一種發型“編”也是楚國最盛行的,也就是將頭發梳于腦后并編成一根辮子,在末端用絲帶扎住并自然下垂,典型的一根大麻花辮。
這種發型,需要頭發比較長,大多要長發及腰甚至及臀。從包山楚墓中出土的木俑上可以看到頭頂中分,后面的頭發集中于腦后再編成三股辮。
這種大麻花辮在古代沒有女子用,都是男子的發型,因為極利于男子的活動,它還成為后世男子長期流行的發型。

包山2號楚墓出土的男辨發俑
女士梳發髻
花樣可多了
要說春秋戰國時期的女士發型,少不了一個“髻”(jì)字。
“垂髻”是楚國流行的女士發型之一,將頭發在腦后束成一束,然后在發尾挽出一個有空間的髻來,用簪子固定,然后自然下垂。
這種發型在楚墓出土的木俑中很常見,也對后世的發型有著深遠的影響,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舞俑和女侍俑都是這種發型。

雨臺山楚墓出土的垂髻俑
“偏髻”是指頭發梳向一邊束起來后盤成髻的樣式。
偏髻在楚國人物造型資料中很常見,對后世發型的影響也很深遠,秦始皇兵馬俑很多的發型就是偏髻。

兵馬俑梳著偏髻
還有一種“盤髻”,是將頭發集中梳到頭頂或腦后,盤挽成一個圓形的髻,非常像現在流行的丸子頭。
除了發髻之外,春秋戰國時期還流行有辮發和披發等女士發型,有些人將后背的長辮結成雙環,也有下垂作圓錐形的,有的女子還在辮梢上接一段假發,以便使它能夠下垂過膝。

洛陽金村戰國墓出土的雙辮青銅俑
據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就開始使用假發了。《左傳》中就曾記載衛國的衛莊公在城頭上看見別人的妻子頭發長得特別美,于是就派人剃光了她的頭發,作為自己夫人呂姜的假發。
看了這些古代流行的發型,是不是讓你對古代人的生活有了更細節的感受。
《百家講壇》
《穿越春秋品管仲》
播出時間:5月2日-5月19日 11:53
監制 / 閆東 主編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張蘭 于毅 李欣(實習)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